1979年10月30日,《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的祝詞》中,鄧小平再一次對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內涵進行完整的闡述。鄧小平說:“我們的國家已經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我們要在大幅度提高社會生產力的同時,改革和完善社會主義經濟製度和政治製度,發展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和完備的社會主義法製。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1979年11月26日,鄧小平會見美國不列顛百科全書出版公司編委會副主席吉布尼和加拿大麥吉爾大學東亞研究所主任林達光等談話,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我們要什麼樣的社會主義,作出了鮮明的回答。鄧小平指出:中國實現現代化“確實是一場新的革命。我們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離開了生產力的發展、國家的富強、人民生活的改善,革命就是空的。”他具體指出:“當然我們不要資本主義,但是我們也不要貧窮的社會主義,我們要發達的、生產力發展的、使國家富強的社會主義。”“他還指出:“我們相信社會主義比資本主義的製度優越。它的優越性應該表現在比資本主義有更好的條件發展社會生產力。”鄧小平強調:“實現四個現代化必須有一個正確的開放的對外政策。”“我們實現四個現代化主要依靠自己的努力,自己的資源,自己的基礎,但是,離開了國際合作是不可能的。應該充分利用世界的先進的成果,包括利用世界上可能提供的資金,來加速四個現代化的建設。”鄧小平還特別明確地提出一個重要觀點:“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他指出:“說市場經濟隻存在於資本主義社會,隻有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這肯定是不正確的。社會主義為什麼不可以搞市場經濟,這個不能說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不能說隻是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在封建社會時期就有了萌芽。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同樣地,學習資本主義國家的某些好東西,包括經營管理方法,也不等於實行資本主義。這是社會主義利用這種方法來發展社會生產力。”
1979年12月6日,鄧小平在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回答“你們那個四個現代化究竟意味著什麼”的提問,明確提出中國式四個現代化的“小康”目標。他說:“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紀末,中國的四個現代化即使達到了某種目標,我們的國民生產總值人均水平也還是很低的。要達到第三世界中比較富裕一點的國家的水平,比如國民生產總值人均一千美元,也還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達到那樣的水平,同西方來比,也還是落後的。所以,我隻能說,中國到那時也還是一個小康的狀態。”
1980年1月16日,鄧小平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幹部會議上講《目前的形勢和任務》。著重講了“八十年代我們要做的三件大事”和“實現四個現代化必須解決的四個問題,或者說必須具備的四個前提”。鄧小平指出:“三件事的核心是現代化建設。這是解決國際問題、國內問題的最主要的條件。”“在國際事務中反對霸權主義,台灣歸回祖國、實現祖國統一,歸根到底,都要求我們的經濟建設搞好。一切決定於我們自己的事情幹得好不好。”他強調:“搞四個現代化建設這個總任務,我們是定下來了,決不允許再分散精力。”鄧小平總結三中全會以後3年來的經濟建設,指出:“我們在發展經濟方麵,正在尋求一條合乎中國實際的,能夠快一點、省一點的道路”。並概括在這條道路的探索上當時已經取得的經驗的要點:“其中包括擴大自主權和民主管理,發展專業化和協作,計劃調節和市場調節相結合,先進技術和中等技術相結合,合理地利用外國資金、外國技術等等。”鄧小平講述了同外賓會談時關於“小康水平”目標的具體內涵。他說:“前不久一位外賓同我會談,他問,你們那個現代化到底意味著什麼?我跟他講,到本世紀末,爭取國民生產總值每人平均達到一千美元,算個小康水平。這個回答當然不準確,但也不是隨意說的。現在我們隻有二百幾十美元,如果達到一千美元,就要增加三倍。”
1980年2月29日,鄧小平在中共十一屆五中全會第三次會議上講話。重申:“我們黨在現階段的政治路線,概括地說,就是一心一意地搞四個現代化。”強調黨章中關於黨的政治路線“不管怎樣表述,實質是搞四個現代化,最主要的是搞經濟建設,發展國民經濟,發展社會生產力。這件事情一定要死扭住不放,一天也不能耽誤。”並指出:“一心一意搞四個現代化建設,必須一心一意地維護和發展安定團結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麵。”在這篇講話中,鄧小平談解放思想,一方麵指明解放思想的必要性,另一方麵指明解放思想的科學含義。他說:“我們搞四個現代化,不開動腦筋,不解放思想不行。什麼叫解放思想?我們講解放思想,是指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打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解放思想決不能夠偏離四項基本原則的軌道,不能損害安定團結、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麵。”
1980年4月1日,鄧小平同中央負責同誌談話,從革命的高度強調發展生產力的重要。他說:“革命是要搞階級鬥爭,但革命不隻是搞階級鬥爭。生產力方麵的革命也是革命,而且是很重要的革命,從曆史的發展來看是最根本的革命。”
1980年4月12日,鄧小平會見讚比亞總統卡翁達時談發展速度問題,指出:“任何革命都是掃除生產力發展的障礙。社會主義總要比資本主義優越。社會主義國家應該使經濟發展得比較快,人民生活逐漸好起來,國家也就相應地比較強盛一些。”“現在我們正在摸索比較快的發展道路,我們相信這方麵是有希望的。”“經濟長期處於停滯狀態總不能叫社會主義。人民生活長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總不能叫社會主義。”
1980年4月21日,鄧小平會見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代表團時向客人介紹建國30年來搞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他說:“總起來說,第一,不要離開現實和超越階段采取一些‘左’的辦法,這樣搞不成社會主義。我們過去就是吃‘左’的虧。第二,不管你搞什麼,一定要有利於發展生產力。發展生產力要講究經濟效果。”
1980年5月5日,鄧小平在會見幾內亞總統杜爾時強調從各自特點出發和按經濟規律辦事。他指出:“各個國家應該根據自己的特點來實行社會主義政策。像中國這樣的大國,也要考慮到國內各個不同地區的特點才行。”他以分析造成有些地區糧食不能自給的原因為例,指出其原因“主要是脫離了當地的客觀經濟現實,超越了經濟發展水平,沒有按經濟規律辦事。這樣製訂出來的政策就不能調動積極性。……總之,我們現在強調要按照經濟規律辦事。”他再一次強調發展生產力的重要。他說:“根據我們自己的經驗,講社會主義,首先就要使生產力發展,這是主要的。隻有這樣,才能表明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社會主義經濟政策對不對頭,歸根到底要看生產力是否發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這是壓倒一切的標準。”
《貫徹調整方針,保證安定團結》,是對這次重要會議的總結,在概括新經驗、探索新道路方麵,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新的高度。
鄧小平講話強調,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指導思想是“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繼續執行三中全會以來的一切行之有效的方針、政策、措施”;“總之,經濟上實行進一步的調整,政治上實現進一步的安定,這都是為了貫徹三中全會以來的一貫方針。”
在經濟工作方麵,鄧小平堅決支持陳雲提出的調整方針,完全同意陳雲在這次工作會議上就經濟和調整問題提出14點意見的講話,說“這個講話在一係列問題上正確地總結了我國三十一年來經濟工作的經驗教訓,是我們今後長期的指導方針。”鄧小平指出,貫徹調整方針,“是同三中全會糾正‘左’傾錯誤,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總方針完全一致的,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必要條件。”這次調整“是為了站穩腳跟,穩步前進,更有把握地實現四個現代化,更有利於達到四個現代化的目標”。“如果再不認真調整,我們就不可能順利地進行現代化建設。”要求通過調整,使我們的經濟能夠“穩步前進”,“轉上健全發展的軌道”。強調“生產建設、行政設施、人民生活的改善,都要量力而行,量入為出。這就是實事求是。下決心這樣做,表明我們真正解放了思想,擺脫了多年來‘左’的錯誤思想的束縛”。在這次講話中,鄧小平進一步明確提出:“經過二十年的時間,使我國現代化經濟建設的發展達到小康水平,然後繼續前進,逐步達到更高程度的現代化。”同時又指出:“至於走什麼樣的路子,采取什麼樣的步驟來實現現代化,這要繼續擺脫一切老的和新的框框的束縛,真正摸準、摸清我們的國情和經濟活動中各種因素的相互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