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從中國式現代化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鄧小平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學命題始末(1 / 3)

1982年9月18日,十二大剛剛閉幕,鄧小平在陪同金日成前往四川訪問途中,不無喜悅地告訴金日成:“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十二大,我們打開了一條一心一意搞建設的新路。”①這條新路,就是鄧小平在十二大開幕詞中提出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曆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②這段名言,成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標誌。本文擬對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十二大這4年間,鄧小平從理論上不斷總結,作出概括,逐步提出這個科學命題,指明這條新路的經過,作一扼要的評述。

一、1978年12月13日:鄧小平在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題報告”中提出了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新任務和新思路,明確了探索這條新道路的指導思想

鄧小平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講話,提出並充分論述了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指導思想:“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並提出在這個指導思想下需要實現的新任務和新思路:“正確地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解決過去遺留的問題,解決新出現的一係列問題,正確地改革同生產力迅速發展不相適應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確定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具體道路、方針、方法和措施。”

兩年以後,在1980年十二月中央工作會議上,鄧小平進行了一次初步總結。指出:“黨的三中全會要求全黨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兩年來,我們按照這個指導思想,確定了一係列的政策,進行了一係列的改革,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並提出當前和今後進一步貫徹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一貫方針的總的任務:“經濟上實行進一步的調整,政治上實現進一步的安定”。

二、1979年3月30日:鄧小平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講話中提出“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的目標和任務

在論述“實現四個現代化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時,鄧小平明確提出了“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的目標和任務。他說:“過去搞民主革命,要適合中國情況,走毛澤東同誌開辟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現在搞建設,也要適合中國情況,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

鄧小平在提出目標、任務的時候指出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開辟一條“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曆史經驗的這句話,簡要地說明了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走出一條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曆史淵源。毛澤東領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結合,開辟了一條富有中國特色的通向勝利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它啟示和昭告從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中國共產黨人,必須沿著這條成功之路繼續前進。而正是由於實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而領導中國民主革命取得勝利的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後不久,明確提出了探索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第二次結合的任務。他在蘇共二十大以後提出“以蘇為鑒”,指出現在中國處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要求“進行第二次結合”,“努力找出在中國這塊大地上建設社會主義的具體道路”。鄧小平參與了五六十年代毛澤東領導的艱苦探索,取得了正反兩方麵的寶貴經驗。而“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提出,正是他繼承毛澤東的遺願,在曆史轉折時期繼續探索的一個最新成果。

鄧小平在提出目標、任務的時候,特別強調要“適合中國情況”。他指出:“要使中國實現四個現代化,至少有兩個重要特點是必須看到的”,“一個是底子薄”,“第二條是人口多,耕地少”。對這兩個重要特點,鄧小平作了曆史的、具體的分析,指出“這就成為中國現代化必須考慮的特點”。這是貫徹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生動體現。

鄧小平在提出目標、任務的同時,還就怎樣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問題,指明方向,並舉例加以說明。鄧小平說:“中國式的現代化,必須從中國的特點出發。比方說,現代化的生產隻需要較少的人就夠了,而我們人口這樣多,怎樣兩方麵兼顧?不統籌兼顧,我們就會長期麵對著一個就業不充分的社會問題。”這一段話,言簡意賅,富有遠見。鄧小平強調了“從中國特點出發”這個方向;從分析現代化與人口多這一對矛盾出發,強調了“統籌兼顧”的方針。抓住了主要矛盾,為怎樣從中國特點出發走出新道路作了很好的示範。“統籌兼顧”這一方針,繼承了毛澤東50年代中期在《論十大關係》和《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闡述的思想,又啟發了後繼者科學發展觀的形成。鄧小平還進一步提出探索新路的具體任務:“這裏問題很多,需要全黨做實際工作和理論工作的同誌共同研究,我們也一定能找出適當的辦法來妥善解決。”

三、1979年9月30日:葉帥國慶30周年講話對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和道路的新概括

1979年9月30日,葉劍英委員長代表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發表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0周年的講話。對建國30年的曆史作出了初步的、基本的總結。鄧小平後來評價說:“葉劍英同誌代表黨中央發表的國慶講話,不單是帶有總結文化大革命的意義,實際上總結了、或者說基本上總結了建國以來三十年的經驗教訓。”這篇講話,是在鄧小平主持下起草、經中共十一屆四中全會通過的。鄧小平一開始就要求這個講話要有一些新的內容,要能講出新的水平。起草過程中,鄧小平審閱了每一次修改稿,並提出原則的和具體的修改意見。講話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同時也反映了鄧小平在探索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和道路方麵的新進展。

國慶30周年講話在探索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和道路方麵有哪些重要貢獻呢?

其一,第一次提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任務,從而相當完整地確定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和綱領。

在這之前,關於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一直是提“四個現代化”,即工業、農業、國防、科技現代化。在討論這篇講話稿的過程中,有人提出,四個現代化都是講的物質文明,社會主義現代化還應該包含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不僅要建設四個現代化,還要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大家認為這個意見很好,應該采納。這樣,國慶講話對四個現代化作出了新的解釋,不僅提出改革和完善經濟製度和政治製度的任務,而且還第一次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任務,從而相當完整地確定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和綱領。講話說:“我們所說的四個現代化,是實現現代化的四個重要方麵,並不是說現代化事業隻以這四個方麵為限。我們要在改革和完善社會主義經濟製度的同時,改革和完善社會主義政治製度,發展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和完備的社會主義法製。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的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教育科學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樹立崇高的革命理想和革命道德風尚,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這些都是我們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目標,也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必要條件。”

其二,對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道路作出了新概括。

國慶30周年講話雖然還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命題,但已經明確提出了要走出適合中國的道路的問題,對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道路作出了新概括。國慶講話指出:“我們要從中國的實際出發,認真研究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努力走出一條適合我國情況和特點的實現現代化的道路。”

同鄧小平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講話中提出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比較,除了在指導思想上繼續強調“從中國實際出發”、將“中國式”具體化為“適合我國情況和特點”之外,還提出了認真研究兩個規律(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的問題。對於《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講話中作為舉例分析的矛盾(現代化和人口多)、提出的“統籌兼顧”方針,有所發展,顯得更加全麵,也更加理論化。這是進一步總結建國30年社會主義建設中違背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的慘痛教訓得到的認識。不言而喻,認真研究的目的,就是要認識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掌握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遵循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這在認識上是一個巨大的飛躍。

四、國慶30周年講話以後,鄧小平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進一步探索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總結、概括新經驗、新認識

在國慶30周年講話以後,鄧小平對“努力走出一條適合我國情況和特點的實現現代化的道路”的探索隨著實踐的發展,一直沒有停頓,在目標、途徑以及方針、政策等方麵,不斷充實、發展,逐步趨於完善。

1979年10月4日,鄧小平在中共省、市、自治區委員會第一書記關於經濟工作的座談會上講話,對中國式的現代化又一次作出具體解釋。他說:“所謂政治,就是四個現代化。我們開了大口,本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後來改了個口,叫中國式的現代化,就是把標準放低一點。特別是國民生產總值,按人口平均來說不會很高。”他依據一個統計材料,列舉了占世界前5位的科威特、瑞士、瑞典、挪威、美國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數字,第一次提出在我們現有人均不到300美元的基礎上,提高兩三倍,“到本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能不能達到人均上千美元”的目標。鄧小平還提出:“要用經濟辦法解決政治問題、社會問題”;“經濟工作要按經濟規律辦事,不能弄虛作假,不能空喊口號,要有一套科學的辦法”;“真正鼓幹勁,就是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地解決問題”;貫徹以調整為核心的新“八字方針”是為了“能夠有一個比較好的又比較快的發展速度”;“現在研究財經問題,有一個立足點要放在充分利用、善於利用外資上”;“擴大企業自主權,這一條無論如何要堅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