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王已經多日不上朝,隻與褒姒在瓊台宮飲酒取樂,觀賞歌舞。褒姒在觀賞歌舞時,忽又想起《關雎》一詩,便問幽王:“大王,不知道采詩官現在回來沒有。”
原來褒姒在婚後第二天就問過幽王:“怎麼會在婚禮上演唱《關雎》呢?”幽王說:“這是婚禮進行曲。”
“這首詩不是文王時期的作品嗎?”
“不是。以前我從沒聽人唱過。”
“《關雎》產生於何時何地?是何人所作?因何而作?”
“我哪裏知道這些。你對這首詩好像特別感興趣。”
“是的。”
“為什麼?”
“因為它出現在你的婚禮上。”
“我們的婚禮。”
“對,我們的婚禮。詩是誰寫的?詩中的君子是誰?淑女是誰?”
“請樂師來問一問便知。”
於是幽王傳樂師到瓊台宮。樂師說:“《關雎》是一年前采詩官送來的作品,采自洛邑。至於何人所作,恐怕隻有采詩官知道了。”
“那就把采詩官叫來,問一問。”幽王說。
“采詩官已還鄉休假去了,大約開春以後才能回來。”
褒姒隻好把有關《關雎》的疑問先擱下。
今日與幽王觀賞歌舞時,褒姒又想起此事。現在已是春耕時節了,不知道采詩官是否已回到鎬京。幽王派人去傳喚,不一會兒,樂師與采詩官一同來到瓊台宮。
采詩官是一位老者,見了幽王,忙跪倒行禮。幽王說:
“《關雎》一詩可是你采來?”
“正是。”采詩官說。
“娘娘有些問題要問你。”幽王說。
“娘娘請問。但凡小人知道的,一定稟報娘娘。”
於是褒姒一口氣提了一大堆問題,采詩官十分耐心地一一作答。
原來,周天子為了了解民情,製定了采詩製度。官府專門供養一些沒有子女的孤寡老人,讓他們做采詩官,到民間去采詩。每年初春時節,這些老人便去田間地頭,手裏搖著一個木鈴鐺。人們聽到木鈴鐺的聲音,就知道是采詩官來了,於是就把自己的作品拿給他。
采詩官往往是在黃昏時分去采詩,因為這時在田間幹活的人們即將散去,有空閑時間來獻詩。有的人就在這個時間進行創作,也有的人會回家去拿已經寫好的作品。
《關雎》是采詩官去年初春在洛邑采來的。作者是洛邑鄉間的一個青年男子,他愛上了一個采荇菜的姑娘,卻無法娶她為妻,愁腸百轉,寫了這首詩。采詩官已記不得那青年叫什麼名字,隻記得他大約二十多歲,衣衫襤褸,神情黯然。他見采詩官來了,便坐在大樹下,一揮而就,寫了這首詩,交給了采詩官。
“詩的原文與婚禮上演唱的是否完全一樣?”褒姒問。
“小的不知婚禮上是如何演唱的。”采詩官說。
“不一樣,”樂師說,“臣譜曲的時候,對原詩作了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