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關雎》的本來麵目(1 / 1)

“原詩是什麼樣,你還記得嗎?”褒姒問。

“記得。”樂師說。

“給我背誦一遍,好嗎?”

“遵命。”

於是樂師將《關雎》原文背誦了一遍,全文如下: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好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友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鍾鼓樂之。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褒姒聽後,大為驚訝,詩的原文竟是這樣,與後世流傳的文本竟有如此大的差別!樂師刪節之後,原文便不再流傳,以致後人不知詩的原貌,對詩產生了種種誤解。

此時的褒姒雖然有褒姒的肉體,但靈魂卻是一剪梅的。她想:“我在穿越之時所默誦的不是詩的原文,而是刪節後的詩句。難怪我穿越之後,成為褒姒,而沒有成為那個采荇菜的窈窕淑女!”

“樂師,你為什麼要進行刪節?”褒姒問。

“全詩每章的後四句所表達的都是失望愁苦之情,格調低沉,故刪之,僅將第二章完整保留。這樣就表達了求之、友之,直至娶之為妻的過程,就適合在婚禮上演唱了。‘鍾鼓樂之’便是實實在在的婚禮場麵。”

“依采詩官之言,作者是一個貧窮的男子,那麼,他何以有琴瑟、鍾鼓之類?”

“他自然沒有,詩中的琴瑟鍾鼓,皆想象之辭。他希望自己是貴族,是君子,能以琴瑟獲得女子的芳心,繼而在聲聲鍾鼓中娶她為妻。可是他乃一介草民,何來琴瑟鍾鼓?豈能獲得窈窕淑女的青睞?因此寤寐求之而不可得,無限愁苦,輾轉反側。”

原來如此!采詩的目的雖然說是為了了解民情,但其實不過是為宮廷娛樂服務。褒姒十分同情那個因貧賤而得不到愛情的洛邑男子。天子愛民,應使其及時婚配,內無怨女,外無曠夫。而幽王卻不恤民情,隻顧自己享樂,其江山社稷豈能久乎?褒姒深感憂慮。

新婚時,褒姒雖曾打賭,定要他因烽火戲諸侯而亡國。但現在她已不以此為意,而是真誠地希望他們能夠天長地久。因此,她現在不免為幽王擔憂。

“大王,何不采取措施,令天下適齡男女及時婚配,以免怨女曠夫之恨?”褒姒說。

“這種事情,能有什麼措施?嫌貧愛富,人之常情。優勝劣汰,自然之理。富貴者理當妻妾成群,貧賤者理當斷子絕孫。”幽王說。

“大王何出此言!為王者焉能不體察民情?臣妾希望大王日後不要再派人到民間選美女……”

“愛妃怎麼突然要阻撓寡人選美?是否有妒忌之心?”

“臣妾不敢。隻是《關雎》一詩分明反映了民間疾苦,大王……”

“‘詩’在人為。樂師不是已經將它改過了嘛。”幽王說,“樂師,你還可為此詩尋找一個更好的解釋。”

“回陛下,”樂師說,“臣以為此詩可用以頌讚後妃之德,後妃以不妒忌為美德。詩中‘君子’即君王,尋求窈窕淑女的人即後妃,她們希望找到更多的窈窕淑女,與自己一同來輔助自己的丈夫。她們沒有妒忌之心,而且還主動為自己的丈夫找別的女人,這不正是後妃應有的美德嗎?”

“妙哉!從今日起,令後宮諸人日日吟唱此詩,研習後妃之德!以後還要推廣到各個諸侯國,推廣到市井鄉間。令天下妻妾皆有此德,使天下夫婦歸於正道。”幽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