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火不滅白蓮教(1 / 3)

白蓮教是本書中的重點角色,白蓮教又叫明教,唐宋年間由波斯傳到中土,是中土人民反抗暴政的有力武器。元朝末年,劉福通等人借助白蓮教,建立的紅巾軍,發動了一次又一次對抗蒙元的戰爭,致使元朝的力量渙散,基本上土崩瓦解。明太祖朱元璋借助白蓮教一舉成功地奪得了天下,為了鞏固自己的勢力,他翻臉不認人,在全國大肆捕殺白蓮教徒,將白蓮教的骨幹成員剝人皮塞草,點天燈,五馬分屍,在沉重的打幾下白蓮教土崩瓦解,再加上成員之間的爭權奪利,分成了若幹小的部分。

本書出現的白蓮教的分支有彌勒教,三陽道教,仙水宮,合歡神宮,這些分支完全不聽命於本部的調遣,甚至互相殘殺。以前的白蓮教主要吸收貧困的百姓,後來白蓮教改變了路線開始傾向於朝廷權貴和富商,時時刻刻想奪權取政權,但是遭到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但是它有效地打擊了反動勢力,迫使統治者實行“仁政”。

最有名的兩次白蓮教起義是永樂末年的山東唐賽兒起義,和清朝嘉慶年間的白蓮教起義,雖然失敗,卻是農民運動史上的光輝篇章,白蓮教影響著中國千餘年的曆史,隻要有壓迫,白蓮聖火就不會滅!

兩次起義的詳細介紹:白蓮教認為現階段(即中際),雖然黑暗勢力占優勢,但彌勒佛最後一定會降生,光明最後一定會戰勝黑暗。它主張打破現狀,鼓勵人鬥爭。這一點吸引了大量貧苦百姓,使他們得到啟發和鼓舞。加上教首們平日的傳授經文、符咒、拳術、靜坐以及用氣功為人治病等方式吸收百姓皈依,借師徒關係建立縱橫聯係。

白蓮教信徒眾多,主要來自社會下層。各派內部實行家長製統治,尊卑有序,等級森嚴,成為很多農民起義的組織形式。在元末以灤縣為中心,冀東及長城沿邊一直是白蓮教活動的地區,並從這裏向全國蔓延,爆發了韓山童、劉福通領導的反元大起義。明初永樂年間有唐賽兒領導的起義,明末天啟時期有徐鴻儒、王好賢領導的起義。此外還有很多小規模的農民起義,如明代嘉靖年間的江南太湖流域馬祖師領導的農民起義和山西、內蒙古一帶的農民起義等。到清朝乾隆年間,在山東一帶爆發了王倫領導的農民起義。規模最大的一次當屬嘉慶年間,即清代中葉爆發的川楚陝白蓮教大起義。

白蓮教的組織在清代時分布很廣,黃河上下、大江南北到處都有,尤其是直隸、山東、山西、湖北、四川、陝西、甘肅、安徽等省,白蓮教最為活躍,各階層人民踴躍參加。在農村中則有“鄉約吃教”,在城鎮、集市則有“差役書辦吃教”。當時教門派別很多,有清茶門教、牛八(朱)教、十字教、焚香教、混元教、紅陽教、白陽教、老君門教、大乘教、清香教、圓頓教、八針教、大陽教等,五花八門,其中許多教派都是白蓮教的支派。白蓮教擁有的群眾最多,影響最大。它本身又分為許多別支,各以教主、首領為中心,組織相當複雜。領導人的名稱也很多,有“祖師”、“師父”、“老掌櫃”、“少掌櫃”、“掌教元帥”、“先鋒”等等。它的這種組織形式,適合秘密傳教(有時也用經文編成歌詞,配上民間小調,擊漁鼓,打竹板,用說唱的形式傳教),分散活動。

白蓮教的教主和首領們利用白蓮教經文中反對黑暗,追求光明,光明最終必將戰勝黑暗的教義,宣傳“大劫在遇,天地皆暗,日月無光”,“黃天將死,蒼天將生”,“世界必一大變”。他們還號召信徒以四海為家,把教友關係看成是同生父母的兄弟姊妹關係,號召教友之間互通財物,互相幫助,男女平等。這些口號直接反映了廣大農民的利益和迫切要求,因此對貧苦農民有極大的吸引力,發展非常迅速,在當時成為一股巨大的社會力量。

清嘉慶元年(1796年)至九年(1804年),湖北、四川、陝西三省,以白蓮教為組織形式的農民反抗封建壓迫的起義。1786年人口3億9110萬人,起義失敗後,人口為2億7566萬人,相互屠殺損失了1億1千萬人口。白蓮教起義軍在曆時九年多的戰鬥中,占據或攻破州縣達二百零四個,抗擊了清政府從十六個省征調來的大批軍隊,殲滅了大量清軍,擊斃副將以下將弁四百餘名,提鎮等一﹑二品大員二十餘名,清政府耗費軍費二億兩,相當於四年的財政收入。這次起義使清王朝元氣大傷,此後清王朝的統治逐漸走向衰落。

乾隆後期,白蓮教在楚、川、陝三省迅速發展,清廷下令逮捕教中骨幹,要求“全教拿獲,毋使一名漏網”。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十月,各地教首除劉之協等少數人逃脫外,大多被捕。地方官吏乘機勒索,不遂所欲即以邪教治罪;加之為鎮壓湘、貴苗民起義,徭賦極重,致使大批農民破產,無法生活。劉之協等遂以“官*民反”為號召,與各地教首約定嘉慶元年三月十日同時起義。因事泄,宜都、枝江張正謨等提前於正月初七日發動,長陽、長樂(今五峰)林之華、覃加耀接踵而起,當陽、來風、竹山、孝感等地亦有人繼起響應,並占領當陽,攻破竹山、保康二城。二月初二日,襄陽張漢朝(即張富國)起義於黃龍,姚之富、王聰兒起義於夾河州,河南鄧州高均德起義於高家灣。此三支義軍於三月間集中於襄陽以北呂堰、雙溝地區,迅速發展至數萬人。所有起義隊伍,不論男女,“都以白布纏頭作記認”。清廷為之震驚,急由陝西、廣西、山東調兵7000人,會同湖北及四川清軍共萬餘人,由都統水保及湖廣總督畢沅等指揮,實行分區圍攻。各地白巾軍修築寨壘,據險防守。清軍兵少,分散,進攻多受挫。四月,清廷又增調直隸(今河北)、山西兵各2000人,同時命永保統一指揮各軍。經兩月激戰,六月,參將傅成明部在孝感被襄陽白巾軍以伏擊戰全殲。至此,清軍“先後征兵數千,皆全軍覆沒”。清廷再增調湖南苗疆兵2萬人來援,形勢開始逆轉。八月,竹山、當陽、枝江各地白巾軍寨壘多被攻破。最早起義之張正漠部亦在灌腦灣被殲。僅林之華部仍活動於長陽滋丘一帶,襄陽白巾軍活動於襄陽北及隨州、鍾祥一帶。清軍重兵多在湖北南部,姚之富等遂向北擴展,進至河南唐縣(今唐河)一帶。清廷又增調山東、直隸及京師健銳、火器營兵6000人來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