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社會,隨著生活方式的轉變,職業、感情、婚姻、社會等都出現了不穩定性。“漂泊一族”的出現,城市的快節奏,知識更新過快等,都讓人感覺不安全。很多人都會對未來產生迷惘、不安與恐懼的心理。這些消極情緒極大地威脅著我們的身心健康。
那麼,怎麼才能消除這種不安和恐懼,為自己的心尋找一個安全的港灣呢?
保持平常心
因為沒有安全感而感覺恐懼,很大程度上還是緣於將某樣東西看得過重,才會那麼害怕失去。倘若你凡事保持一顆平常心,就不會有那麼多不安全感了。相信你一定聽過“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故事吧,我們看問題要辨證一點,得到的不一定是幸福的,失去也並非那麼可怕。所謂“船行橋頭自然直”,有些東西不能過於苛求。
加強你一生的計劃
今天我們的生存標準是越來越高了,醫療費、教育費、房價等是越來越高。如果你始終都過著“今朝有灑今朝醉”的生活,從來不為未來打算一下,平常也不做任何應對突發事件的有關措施,恐怕不安全感會時不時地找上你的。
在這個浮動不安的世界裏,如果你想擁有一份安穩,就要時刻加強自己的人生計劃。要有一個人生的近期目標和長遠目標,並塌塌實實地去執行。要提前做好各種安排,比如買保險,有一些應急儲蓄等等。隻要我們能做到有備無患,胸有成竹,在麵對任何驚濤駭浪時,才可能處變不驚。
不要疑神疑鬼,自尋煩惱
有些人特不自信,老是喜歡疑神疑鬼。今天老板無意中看了他一眼,他就犯嘀咕了:“我是不是做錯了什麼?老板是不是想炒掉我?”明天伴侶工作上出了點事情對他冷淡點,他又開始懷疑了:“她是不是不喜歡我了?是不是想背叛我了?”整天這樣自尋煩惱,跟自己過不去,不憂思成疾才怪呢!
時刻充電,不被社會淘汰
如今,職業安全感正在一點點缺失,這已經成為都市人的通病了。隨著鐵飯碗的被打破,知識更新、行業發展的速度加快,人們越來越對未來十年、二十年後的生存狀態堪憂。麵對這種態勢,我們該怎麼辦?
社會發展有著它自身的規律,是我們所無法改變的,我們能改變的隻有自己。所謂“活到老,學到老”,時刻給自己充電,跟上社會發展的節奏和潮流,就能以不變應萬變了。
擁有朋友、親人的支持
讓親情、友情成為自己的強大後盾,當我們身處困境的時候,想到會有哪些人可以幫到自己,不安全感就會減輕許多。不過要做到一點,首先你得先學會付出,主動給親人送去溫暖,給朋友以必要的幫助。愛和給予都是相互的,如果你自私自利,落得個“眾叛親離”的下場,不安和恐懼找上你,就是你罪有應得了。
轉變價值觀念
“要給孩子留棟房子,多少歲的時候要有一筆什麼樣的積蓄,退休的時候要有一筆退休金……”這些陳舊的價值觀念應該轉變一下了。在西方,有的人租住一輩子的房子也照樣活得開開心心,有些人在年輕時就四處旅遊,60歲的老太太還能在工作中怡然自得……這些生活方式都沒什麼不對,隻要不愧對社會和家庭就可以了。少了那些無謂的顧慮,就不會每天都在不安中度過了。
在一本暢銷書《別為小事抓狂》中,作者裏查·卡爾森建議,不要讓負麵想法控製你,把自己從一個壞情緒中丟到另一個壞情緒中,以免球越滾越大,最後成了一座山,不要再執迷不悟了,想一積極、有意義的事吧。
不要欠良心債
我們常會看到這樣的報道:某罪犯在潛逃十幾年後投案自首了。我們不免感到奇怪:他應該為能夠逃避法律的製裁而慶幸啊,為什麼自己跑回來“送死”呢?原因隻有一個:他不想背負著大量的良心債,整日活在驚恐之中。用他們自己的話來說:“這麼多年來,沒有一天不是在擔驚受怕中度過,簡直是生不如死。現在說出來,心裏輕鬆多了。”
我們常常抱怨社會多麼不公平:那些不講良心、做盡缺德事的人,置別人於痛苦和水深火熱之中,自己卻活得逍遙自在。然而他們真的活得那麼自在嗎?恐怕未必,他們的快活隻是給予世人的假象。至於他們心裏到底怎麼想,夜晚是不是在噩夢的折磨中度過,別人就無從知曉了。
俗話說的好:平生不做虧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門。虧心事做多了,連睡覺都會不安穩。欠下良心債的人,即使他人、法律奈何不了他,自己也會備受良心的懲罰。“良心債”,就像一座大山一樣,壓得他喘不過氣來。經常處於這樣一種精神狀態之中,不攤上各種毛病就已經很不錯了,還談什麼活力呢?所以,我們要保持精神的活力,讓生命之峰能夠一直巍然屹立,首要的~點就是要堂堂正正做人,不要欠“良心債”。
與人為善
生活中要與人為善,要時刻為他人著想。當你打算做一件有悖良心的事時,想想這麼做可能會給他人帶來的痛苦,就會用道德感來克製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