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二手汽車交易及定價評估(二)(1 / 1)

(二)二手汽車車交易市場的建立

在計劃經濟體製條件下,機動車屬計劃分配的緊俏商品,改革開放初期,我國汽車工業得以迅速發展,汽車保有量、私人汽車需求不斷上升,以公有製為主體的運輸車輛、社會零散車輛開始向私有運輸業主流動,二手汽車交易買賣雙方自行交易而有市無場。隨著我國經濟體製的不斷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漸形成,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全國汽車保有量、私車保有量迅速增加,以汽車為主導的二手汽車交易也擺脫了以往束縛而蓬勃發展,為了正確引導和滿足社會對二手汽車交易的客觀要求,國家把二手汽車交易納人汽車市場流通進行管理。1985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關於汽車交易市場管理暫行規定》的通知明確指出:二手汽車輛(計劃進口的二手汽車除外),必須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指定的市場交易,憑市場交易憑證辦理過戶手續。按規定應報廢的機動車輛禁止銷售。至此,各地相繼建立二手汽車交易市場。二手汽車市場的建立,完善了我國汽車從“生”到“死”的流通體係(即汽車流通的新車營銷、二手汽車交易、廢車回收與拆解)。滿足了車消費者不同層次的需要。

(三)二手汽車交易市場的發展

二手汽車市場的發展是隨二手汽車的交易量的增加而發展的,二手汽車的交易量和市場的發展是由多方麵因素影響的,我們認為:國家經濟體製改革、國家宏觀政策和經濟環境的影響最為深刻。二手汽車的發展,我們大體上把它分為緩慢發展時期和快速發展時期。

二手汽車交易市場的緩慢發展時期。這個時期我們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85年二手汽車市場建立以前,在計劃經濟時期,各種產品均實行“統管統分”,雖然廣大群眾對價廉實用的二手汽車有著廣泛的需要,但是由於當時客觀環境及各種條件限製,致使二手汽車交易市場發育始終處於一種低速遲緩狀態;第二階段是1985年下半年至1993年上半年。在這個時期內,國家經濟體製改革由計劃經濟向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過渡,最後確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這個曆史變革時期,機動車資源還不充足,汽車市場呈賣方市場,價格居高不下,私人購買能力相對不足;開始,有些車主對二手汽車到指定市場交易的政策觀念淡薄,有些車輛管理部門對二手汽車交易的政策執法不嚴,致使二手汽車場外成交嚴重,雖然二手汽車交易量呈上升趨勢,但增加緩慢,二手汽車交易市場大都建立在經濟發達的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城市和經濟發達的地區。

二手汽車交易市場的快速發展時期。這個時期是1993年下半年至今。1993年11月,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若幹問題的決定》指出:“要明晰產權關係”、“讓產權流動和重組”,從1994年初開始,為加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製的建立進程,國家加大了改革力度,相繼出台了一係列改革措施,之後的幾年間,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汽車產量逐年上升,受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影響,汽車市場呈買方市場,其價格逐年下降,隨著經濟發展的多元化,私營企業投資汽車營運業,私人汽車保有量以平均每年27%的速度迅速增長,社會汽車保有量也不斷增多,加之,國有企業經營滑坡,致使富餘車輛大量流動,在這個時期二手汽車的交易量大幅增加,有資料顯示,從1994年以來,二手汽車交易每年均以20~30%的速度增長,致使二手汽車交易市場發展迅速。根據預測,到2000年我國汽車保有量將達到2000萬輛,年產量將超過300萬輛。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私人購車的比例還會大大增加,企事業單位的用車行為也會更加市場化,汽車用戶將根據自己的需要,及時地選擇、調劑用車,再加上官車私有化的實現必然會形成一個龐大的市場。根據國外舊車業的情況,也將證實這一點。總之,二手汽車市場發展的前景是好的,潛力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