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感冒
普通感冒,中醫稱“傷風”,是一種自愈性疾病。會出現鼻塞、流涕、打噴嚏、咳嗽、咽部不適及畏寒、低熱等症狀。
雙手提拿整個背部數分鍾,尤其是肩部的筋肉處(肩井穴),最好透汗;
自上而下按揉整個督脈,重點關注風府穴、啞門穴、大椎穴、陶道穴、身柱穴、靈台穴,穴位酸脹為宜;
最後抓揉整個後背,放鬆後背的肌群。
感冒不僅可以按摩,刮痧、揪痧、艾灸都可以很好地緩解病症。
2.口臭
如果因為胃功能下降出現的口臭,可以用按摩的方法來緩解。
雙手大幅度抖動背部肌肉,使其背部和情緒放鬆,按揉胃部在背後的反射區,動作以按壓為主,盡量輕柔;按揉脾俞穴、胃俞穴兩穴3~5分鍾,感覺後背有酸脹感為宜;
加按足陽明胃經裏的梁丘穴、足三裏穴、內庭穴3~5分鍾,如果這幾個穴位處有僵硬感,說明腸胃出現了問題,加重按壓的力度,直到僵硬感消失。
3.咽炎
咽炎是咽部黏膜,黏膜下組織的炎症,中醫又叫“梅核氣”。咽炎發作時會出現咽部幹燥,灼熱、疼痛,可伴發熱,咳嗽、頭痛,食欲不振和四肢酸痛等症狀。
抓捏頸部肌肉數分鍾,使咽炎患者放鬆為度;
依照感冒的按摩方法自上而下按揉整個督脈,重點關注風府穴、啞門穴、大椎穴、陶道穴、身柱穴、靈台穴諸穴,穴位酸脹為宜;
然後轉到頸部一側的風池穴,從風池穴開始,在兩邊頸側一直捏揪下去,一直捏揪到雙肩上的肩井穴,這樣就會覺得咽痛似乎好得多。
輕輕揪頸前喉結上下的皮膚,這裏肌肉組織十分薄弱,而且淋巴密集,不宜用力掐揪。
最後放鬆整個後背,輔以清涼去火的食材調養。咽炎也可以用揪痧的方法治療。
4.神經衰弱
有許多人會認為,神經衰弱是大腦疾病,吃許多營養腦細胞的藥物。其實神經衰弱可能是脊椎異常所引起的。
睡前按揉內關穴、心俞穴、大椎穴、神闕穴、脾俞穴、腎俞穴、足三裏穴等,心俞穴、脾俞穴、腎俞穴雙側取穴,按揉數分鍾即可。
如果按揉以後用吳茱萸敷貼諸穴效果更好。
5.頭暈耳鳴
按揉整個頸部和耳垂後方的凹陷處(翳風穴)。
6.落枕
阿是穴配風門穴、肩井穴。
按壓阿是穴數分鍾,再配合揉捏風門穴、肩井穴。
最好再用食醋100克,熏熱,毛巾蘸熱醋敷在疼痛處,同時活動頸部20分鍾,痛感大減。
7.肩頸酸痛
隻要兩個穴位就可以輕鬆緩解肩頸酸痛。
首先自己繞圓聳肩,讓自己的肩膀放鬆,注意不要用力過猛,這樣很容易造成頭暈;
雙手放在自己的頸部下緣,一點點地往肩膀探摸,摸到肌肉的最高點,就是肩井穴,單手用力擠推肩井穴一分鍾;
然後五指捏在一起,就如同小雞啄米一樣,快速點按肩井穴,出現汗濕的感覺為宜;
找到膏肓穴,敲擊數分鍾,力量由輕到重,直到雙肩有酸麻感為止;
按揉兩穴後,就會感覺到肩膀酸痛的狀況改善許多。
8.腰背痛
出現腰背痛的時候,仔細摸摸痛處,是不是會發現它比別處的肌肉要“硬”?這是因為長時間的肌肉作用力不均勻而引起的疲勞和僵硬。這就需要按壓腎俞穴。
將腎俞穴附近的肌肉自上而下搓熱,再按壓此穴數分鍾,力量要大,直到酸麻為止;
這個時候不要停止拇指繼續用力,不是揉,是撥動這個穴位。把手指的力量撥進肌肉,最好有一種電麻感,穴位四周的肌肉被感應,疼痛一掃而光。
腎俞穴最好配以氣海俞穴。這個穴位要敲擊,力量不要太小,讓穴位有被激活的感覺,暖流從腰間滲出,可以輔助驅走酸痛。
不過如果腰部突然出現了疼痛,不明原因不先要著急按摩推拿,積極尋找原因。有些疼痛不一定是來自勞損,可能會來自內髒病變,粗暴的推拿反而會加重疾病。
9.頸椎病
頸椎病主要由於頸椎長期勞損、骨質增生,或椎間盤脫出、致使頸椎脊髓、神經根或椎動脈受壓,出現一係列功能障礙的臨床綜合征。會出現頸、肩部酸脹不適;頭暈,活動受限;視覺障礙;甚至吞咽困難等症狀。
捏拿頸、肩、上半背部肌群數分鍾,汗濕為宜;
用力按揉風府穴、肩中俞穴、天宗穴五分鍾左右,如果出現肌肉粘連的聲音,適當增加力度;
最後抓推背部,放鬆整個背部的肌肉。
10.肩周炎
肩周炎是以肩關節疼痛和活動不便為主要症狀的常見病症。早期肩關節呈陣發性疼痛,常因天氣變化及勞累而誘發,以後逐漸發展為持續性疼痛,晝輕夜重,肩關節活動範圍受限。
雙手回肩抓捏整個肩周,包括頸部,手抓捏不到的部位拍打即可,活動、牽拉肩關節,使其最大程度得到放鬆;
重點按揉大椎穴、肩井穴、秉風穴、曲恒穴諸穴5~10分鍾,也可以用艾灸來刺激穴位;
仔細摸索按壓整個肩周,哪裏疼就是“阿是穴”,按揉5~10分鍾,透汗即可,如果有僵硬感,加重力度,直到有揉開的感覺即可;
最後拍打放鬆整個肩周的肌群。
11.過敏
按摩整個頸部,刺激迷走神經後按摩大椎穴數分鍾,激發身體陽氣,增強抵抗力。
12.肺炎
肺炎是指終末氣道,肺泡和肺間質的炎症。會出現發熱、呼吸急促、持久幹咳、胸背痛等症狀,按摩可以對肺炎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