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袁紹的胡子
釜底抽薪之計,在於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在冷兵器時代,斷絕糧道,逼敵就範,是很好的辦法。
秦末農民起義,秦國派遣大軍征討。重新崛起的趙國被秦將章邯所敗,僅存的人找到了一個堅固的城池,進去頑強抵抗。這座城池,就是巨鹿。秦軍趕到以後發現城防確實非常的堅固,自己又沒有足夠的攻城兵器,於是決心困死城中的人,把這座城市包圍的和鐵桶一般。
其他諸侯聞訊以後紛紛派兵前來救援,但是趕到以後看到秦軍勢大,不敢去攻,都躲在一邊看動靜。
楚軍統帥宋義,原本是打算吃光糧食以後,以軍糧不足為理由,回去交差,卻被好戰派項羽所殺。項羽命令部下隻帶三天的幹糧,把做飯的鍋碗瓢盆全部砸爛,把駐紮的營帳全部燒毀,把渡河的船隻全部沉沒,讓所有的官兵沒有退路。要麼,打贏了以後取得敵人的鍋碗來吃飯。要麼,就全軍戰死在沙場之上。
項羽的這個做法,是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典範。
其實宋義這個人並不傻,他也派遣過探子去偵查過秦軍。當他知道秦軍威勢強大以後,才不想去送死。但是,項羽卻想到了背水一戰這個計謀。
背水一戰,本來是發生在劉邦和項羽爭雄的時候。但是更早使用這個計謀的,應該是項羽。
背水一戰,是一個更加貼切的成語。說的是楚漢相爭的時候,劉邦手下大將韓信,率領部隊和趙軍激戰的事情。韓信當時有兩個不利的地方。一個是劉邦新敗,軍隊被項羽的精銳騎兵擊垮,隻好找韓信要兵。韓信不得已,把手中的精兵撥出去至少一大半給了漢王,手中的大多是新兵。而趙軍則大多是經曆過戰爭的老兵。還有一個就是地形嚴重的不利。不僅韓信前來征討的軍隊的後勤路線非常險惡,補給不利,而且趙軍占據了高處有利地形,易守難攻。韓信當時的戰術形勢非常險惡,可以說不亞於項羽破釜沉舟的時候,甚至可能更加糟糕。因為趙軍如果害怕韓信,堅守下去,韓信的糧食遲早會供應不足,敗退走。但是趙軍如果不畏懼韓信,去攻擊他,韓信依然會因為士兵素質不佳,訓練不足,而被擊敗。總之,當時怎麼看,韓信就是要輸的情況。這個事情,其實和項羽,甚至和曹操,都是很像的。
韓信仔細想了一想以後,做了一些安排,就去找趙軍挑戰。趙軍看到韓信的部隊鬆鬆垮垮,不禁大笑起來。但是趙軍作戰素質確實不錯,整頓好隊伍以後就發動了衝擊。韓信的步兵很快就敗退,一直退到了河邊。此時韓信軍中的幾名將帥看到已經退無可退,大聲疾呼道,大家這個時候再退就是必死無疑了,還不如衝上去拚命,還能有一線生機!
官兵盡皆覺悟,於是死戰不退。趙軍幾次衝擊,都無法拿下敵人於是萌生退意,但是回頭一看,韓信的精銳騎兵已經攻克了趙軍的大本營。
趙軍軍心大亂,看到了勝利苗頭的韓信軍官又及時指揮步兵反撲,終於擊敗趙軍,成就了經典的背水一戰之役。
背水一戰,不是說置於死地而後生這麼簡單。在後來三國鼎立的時候,曹操的兒子曹丕建立的魏國,有大將司馬懿,和蜀漢的丞相諸葛亮經常交鋒。諸葛亮算到司馬懿會攻擊某處,威脅糧道。為了對付司馬懿的釜底抽薪之計,於是派遣謀士馬謖前去阻擋。馬謖試圖用計擊退魏軍,於是把部隊置於高處。馬謖認為,高處衝擊,可以一鼓作氣,擊敗敵人。即使被圍困,也是置之死地而後生,可以收到背水一戰的效果。司馬懿知道此事以後,哈哈大笑,因為他知道自己碰上了紙上談兵的趙括一樣的人物。於是司馬懿派兵先斷掉水源,然後圍而不攻。蜀漢大軍幾天沒有水喝,渴的嗓子冒煙。馬謖幾次催人攻擊,但是魏軍用圓形陣勢困住蜀漢軍隊,圍而不攻,卻寓攻於守。結果蜀軍被逼無奈,隻好投降。馬謖不肯投降,率部分軍隊試圖突圍,最後隻身突圍出去。諸葛亮知道以後,隻得揮淚斬馬謖,從而成就了曆史上著名的戰例——失街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