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學中德育滲透形式(1 / 1)

音樂教學中德育滲透形式

一、實驗背景

在音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必須結合音樂自身的特點。《音樂教學大綱》規定:“在音樂教學中,思想教育的任務應該通過音樂藝術形象的感染來完成,不應離開音樂藝術形象進行空洞說教”。既不能過分強調德育而把音樂課變成政治課,也不能過分強調音樂自身的特點而忽視音樂教學的思想性。要根據音樂的特點,選好結合點與滲透點,大致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進行。

二、實驗內容

(一)選擇節奏等能表現奮發進取精神的樂曲

音樂是“心靈的直接語言”,是情感的藝術,她通過樂音塑造藝術形象,來表達一定的思想感情,反映社會現實生活。她用節奏、旋律、和聲、音色這四種音樂語言的基本要素及其他各種表現方法,來刺激人的神經係統,以激發人的情感,使人們得到美的享受。在音樂語言的基本要素中,節奏是音樂的生命。作為節奏的因素,不同的音長、音強、速度等,能表現不同的情緒。如表現激動、緊張的心情,音的時值就應短,兩音間的連接就應緊湊;表現抒情、沉思的情緒時,音的時值就應長些,兩音間的連接就應鬆馳些。力度強的音往往表現高漲、激動的情緒,力度弱的音往往表現低落、深沉的情緒,力度中等的音則多用以表現平靜的情緒。而旋律是塑造音樂形象的主要手段,有一定的表情性,可以喚起人的某種情緒,激起某種情感的反映,引起人們某種心理上的共鳴。例如聲音上行時,越來越高的聲音會使人感覺興奮、緊張,聲音下行時,越來越低的聲音,會使人感到平靜、鬆弛。由於音樂語言能表達一定的思想感情,因此,有些樂曲無需歌詞,也能使欣賞者從一定程度上感受到作曲者所曾經感受過的情感,體會到作曲者所要刻畫的情景,所要闡明的道理,並引起心靈深處的共鳴,豐富精神生活,陶冶情操。例如《黃河大合唱》,那磅礴的氣勢、鮮明的民族風格,光聽樂曲,就能鼓舞鬥誌,使人熱血沸騰,激發起強烈的愛國熱情。作為音樂教師,應當盡可能多地選擇那些節奏和旋律能表達積極向上、奮發進取精神的樂曲,引導學生進行欣賞,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獲得無窮的精神力量。

(二)選擇歌詞能表現愛國主義思想的歌曲

音樂教材中有許多表現愛國主義題材的歌曲,利用這些歌曲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思想教育的一種極好的形式。一首優秀的歌曲離不開優美動聽的旋律,而歌詞內容也同樣重要。例如《義勇軍進行曲》、《遊擊軍》、《保衛黃河》、《畢業歌》、《八月桂花遍地開》等等,這些歌曲曾在我國各個革命曆史時期產生過巨大影響。之所以能產生如此深遠的社會影響,一方麵要歸功於歌曲所特有的藝術感染力,另一方麵則是因為歌詞所表達的政治內容與音樂表現手段的完美結合。作為音樂教師,在教歌時,用生動的語言向學生介紹這些作品 的曆史背景和歌詞的含義,就能使學生仿佛身臨其境,愛國主義情感就會油然而生。優秀的民歌和民族樂曲也是極好的愛國主義教育內容,這些作品能使學生加深對我國悠久曆史、傳統文化和民間音樂等藝術瑰寶的了解,激發民族自豪感,更加熱愛我們的祖國,以弘揚民族文化,振奮民族精神。

(三)利用齊唱等培養集體主義思想的形式

齊唱和二聲部發聲練習是培養集體主義思想的極好的藝術形式。在音樂教學中,齊唱是最主要的形式。要求每個學生在齊唱時都必須自覺按照節奏、旋律、情緒等方麵的統一規定,訓練節奏的統一、聲音和諧、音高準確、情緒速度一致,力求使自己的歌聲與集體一致,有利於擺正個人與集體之間的關係。利用二聲部聲音和諧、音色統一,相互依存而又各自獨立的表現特點來訓練學生,能培養學生團結協作、密切配合的集體主義精神。同時,經常開展此類集體藝術活動,還有助於學生組織紀律性的加強,增進同學間的相互了解,促進團結,增強集體榮譽感。

三、實驗效果

我們認為,音樂教師必須掌握音樂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各種方法,在音樂教學中既傳授音樂知識,又相應地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並進行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