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課外閱讀動機及教師指導對策探析(1 / 3)

學生課外閱讀動機及教師指導對策探析

學生的閱讀包括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課外閱讀是學生語文學習和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反映學生學習、思想和生活狀況的窗口,教師應針對學生課外閱讀的動機對其進行適當的指導,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其能力和人格的全麵成長。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動機主要來自三方麵:教師的要求,朋友的影響,自我的需要。其中,自我的需要主要包括自我放鬆、自我提高、自我滿足、自我慰藉。

閱讀是人最重要的學習方式,既可讀“有字之書”,又可讀“無字之書”。本文探討的是學生“有字之書”的閱讀問題。

按照學習環境和方式的不同,學生的閱讀可分為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課內閱讀大多是在課堂上,在教師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的,盡管其中也存在一些不盡人意,需要改進的地方,但總的說來,還是秩序井然的。與之相比,課外閱讀則基本是放任自流的,教師和家長對其關注較少,學生課外閱讀的動機各異、水平不一,方法各式各樣,內容良莠不齊,甚至將一些不健康的讀物也納入課外閱讀的“菜單”。近日,我們主要就學生課外閱讀的問題在市區某重點高中作了一次問卷調查,在高一、高二、高三各年級中分別抽取兩個平行班的學生作為調查對象(共六個班、360人),結果發現:有95.3%的學生都或多或少地讀課外書,隻有4.7%的學生從不讀課外書。可見,課外閱讀在學生中是非常普遍的行為,作為教師,尤其是語文教師,就應該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課外閱讀指導。

指導課外閱讀關鍵要做到:準確把握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原因和動機,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處理好教師外部強化和學生自主性需求的關係。

學生的發展具有未定性,教師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必須給予足夠的外部強化和指導,對其行為做出肯定或否定的評價,促使其向好的方向發展。但外部的強化又可能形成對學生自主性需求的壓抑,外部強化的促進作用與學生的自主性需求是一對矛盾,要解決這對矛盾,首先要明確外部強化的目的,即強化的最終目標不是為了讓學生服從、便於管理,而是為了促使他們發展。因此,處理好二者的關係,關鍵是著眼於學生自主性需要的激發和自主性能力的培養以及由此而建構起的自我調節能力,也就是要求教師通過外部強化,發掘學生的自我調節潛能,促使他們朝著自主能力的提高和自我的成熟,不斷提升自我調節的水平。基於此,教師在指導、強化時要注意學習情境是否能使學生產生自主的感受,提供的強化是否有利於促進學生學習的自我調節發展,否則適得其反,不僅使強化無效,反而會在強化中弱化學生的自主能力,導致學生的自我調節水平降低,造成對自主性需要的挫傷和抑製。

具體到課外閱讀,教師應首先明確學生讀課外書是否出於自主性需要以及出於何種自主性需要。隻有明確了學生課外閱讀的動機,教師才能采取相應措施對這種閱讀行為進行指導和強化:若其不是出於自主性需要,就應盡力激發學生的自主性需求,提高其自主能力,促進自我發展;若其是出於自主性需要,則應了解其出於何種類型,進而引導學生的閱讀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促進其健康成長。

下麵,我們準備結合問卷調查的結果對此稍作分析。

根據調查結果,可將學生課外閱讀的原因、動機歸為三類。

一、教師的要求

有許多教師由於意識到課外閱讀的重要性,或是為了完成既定教學任務,強製學生進行課外閱讀,並且他們常常以學生的讀書筆記、讀書心得等為標準檢查他們課外閱讀的成果。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學生本身並沒有閱讀的內在動力,隻是疲於應付,機械、被動地完成教師給予的任務,如此寫成的讀書筆記、讀書心得多數都沒有實在內容,不能令人滿意,學生甚至因此而遭受批評。這樣,學生幾乎每次都得到失敗的體驗,失敗的消極結果不斷被強化,長此以往,這些學生就會對讀書後的失敗體驗特別敏感,開始厭倦甚至恐懼讀書,進而將這種情緒遷移到其他學習行為上,產生厭學情緒,形成一種對學習的穩定的自暴自棄性格,心理學稱之為“習得性失助”或習得性自暴自棄。

教師的這種作法絲毫沒有考慮學生的自主動機、自主需要,同時也忽視了教師的積極強化對學生成長的必要性,這種情況下的課外閱讀並非學生自主的學習行為,他們連起碼的自主動機都沒有,更遑論自主能力的提高和自我的發展。這種作法會使學生產生自卑感,形成對讀書、學習的退避性行為反應,產生厭學情緒。

因此,對於這類基礎差、語文素養低的學生,教師不應隻憑讀書筆記、讀書心得這類學習結果去評價他們,而應著眼於課外閱讀過程本身,從他們閱讀的努力程度和閱讀方法的角度對其做出中肯的評價,讓他們體驗到閱讀的樂趣和意義,體驗到自我的進步和價值,為自己的進步而激動,為自己的成功而興奮,從而真正感受到學習的積極意義,建構起學習的內在自主動機。

眾所周知,教師的要求對於學生的課外閱讀至關重要,沒有教師的外部強化,許多學生就會放棄課外閱讀,如調查結果顯示:有些學生將課外讀有關文言文解析的書籍的原因,完全歸於教師的要求,他們承認,這種閱讀確實有助於他們對課內文言文的理解和掌握,但他們同時也承認,如果沒有教師的要求,自己或許就會放棄這種閱讀。不過,教師的要求和強化不應等同於強迫,而應針對學生的心理需求采取適當的方式。

心理學研究發現,學生對背誦或複述類的學習策略最不感興趣,而對精加工、收集資料、尋找信息類的學習策略興趣最大。根本原因是這些活動更能讓他們感受自己生命的活動,體驗自我的價值。所以,教師可以改變強製命令的方式,而以探索型學習任務的形式提出要求,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內在動力。如教師可以劃分人物類型為目的鼓勵引導學生自主地閱讀《水滸傳》,借搜集以明月為題材的詩歌為目的激勵學生閱讀唐詩宋詞,然後舉辦學生講座,對學生自主閱讀的成果進行交流和鞏固。

二、朋友的影響

人類大多都有“隨大流”的從眾心理,青少年的這種心理尤為強烈。他們常常把“我們”、“我們都那樣”作為自我行為產生的最充分的理由,隻要形成了同伴群體的“我們”意識,相互接受,相互視為“自家人”、“一夥人”,群體內的影響力量就會變得強大,於是,群體內的個體們在話題口語、興趣愛好、服飾發型、行為習慣、觀點態度等方麵都表現出很大的相似性。③因此,若置身於一個喜愛閱讀的群體中,個體便會受到影響,養成閱讀的習慣。以我們為例,中學時代,我們本不喜讀書,但有一段時間班裏出現了“讀書熱”,讀課外書成了一種時尚,於是,我們也禁不住誘惑,加入了浩浩蕩蕩的讀書大軍,並且一讀就是十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