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作品教學不能忽視人性
文學的階級性早有定論,但在教育觀念急劇轉變、提倡素質教育、推進新課程標準實施的今天,談談文學作品教學中階級性與人性的處理並不一定是老調重彈。《教育觀念的轉變與更新》中說得好:“如果我們的基礎教育用昨天的思想觀念指導今天的教學實踐活動,顯而易見,學生是不可能適應未來社會發展變化的。”時代變化了,社會進步了,我們的文學作品教學也要與時俱進。
魯迅先生說:“文學不借人,也無以表示‘性’,一用人,而且在階級社會裏,即斷不能免掉所屬的階級性,無需加以‘束縛’,實乃出於必然。”這闡明了文學在階級社會裏是必然有階級性的。在階級社會裏,作為一定的階級成員的個性,“是受非常具體的階級關係所製約和決定的”。人的個性不可能離開階級性而存在,文學作品中的人性也必然受階級性的製約和支配。
但是,我們不能任意誇大文學作品的階級性,也不能把階級性和人性等同起來,或者以為文學作品隻有階級性。魯迅先生說得好:“在我們自己,是以為若據性格感情等,都‘受支配於經濟’(也可以說根據於經濟組織或依存於經濟組織)之說,則這些就一定都帶著階級性。但是‘都帶’,而非‘隻有’。”人性,即人的社會屬性,它是人的本質、本性,它比人的階級性有著更為廣泛更為深遠的內涵。我們怎麼能用階級性來代替一切呢?再說,人類曆史已有兩三萬年,而人類的階級史不過幾千年,並且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階級的共產主義社會必將實現,我們不能說沒有階級的社會中的人就沒有人性。即使在階級社會裏,階級性也無法囊括人性的所有方麵,人與人之間並非隻有階級關係,還有師生關係、父子關係、親朋關係、夫妻關係等等。我們必須用馬克思主義的階級觀點來看待文學作品,但不能把階級性作為標簽一貼了事,也不能機械地在每部作品中都去尋找階級意識,提升階級性。
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年代,講究“突出政治”。在“極左”思潮的影響下,文學評論中用階級性來代替了一切。誰講文學作品中的人性,誰就被判為“右傾”;誰講文學作品中的人性,誰就被指責有資產階級低級情調。這樣的時代過去了,用階級性來代替一切的思維習慣卻沒有“雁過無痕”,還或多或少有形無形地影響著我們的語文教學。有的語文教師講文學作品,並不比《牡丹亭》中迂腐的陳最良的“此鳥(關雎)性喜幽靜,在河之洲”、“窈窕淑女,是幽閑女子;有那等君子,好好的來求他”講解高明多少。
孔子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文學作品對社會生活的作用是多方麵的。人們通過閱讀優秀的文學作品,獲得豐富的社會曆史知識和生活知識,提高觀察生活、認識生活的能力和思想覺悟,培養高尚的情操和審美觀念,增強在社會生活中區別真善美和假惡醜的能力。要使文學作品的這些認識作用、教育作用和美感作用得到充分發揮,我們在文學作品教學中就不能不看作品對象和我們的學生實際隻強調階級性而忽視人性。
作家不同,作品產生的時代不同,反映的社會生活對象不同,所表現出來的階級性和人性也就會有不同。
一般地說,階級意識比較強烈的作家的作品、處在階級矛盾尖銳衝突中的作家的作品,其階級性往往比較明顯。如《水滸傳》、《母親》、《子夜》等就是這樣的作品。1927年4月,魯迅先生在黃埔軍官學校講演時說:“革命時代的文學和平時的文學不同,革命來了,文學就變換色彩。”他道出了革命時代文學的階級性會更加突出的規律。相反,階級意識比較薄弱的作家的作品、處在階級矛盾緩和時期的作家作品、描寫風土人情或日常生活的作品,其階級性往往不明顯。如《雨霖鈴·寒蟬淒切》、《項鏈》、《邊城》等就是這樣的作品。
對階級性較強的作品,我們應注重階級性。如《智取生辰綱》的教學,我們可以讓學生通過對楊誌與軍健等人、楊誌與晁蓋等人的兩種矛盾衝突和各自性格特點的把握,充分認識封建階級內部、農民階級與封建統治階級之間錯綜複雜的矛盾衝突。《寶玉挨打》的教學,我們要讓學生充分領會賈政與寶玉父子兩代人的思想衝突,從而認識那個封建社會的腐朽沒落。
對階級性不強的作品,我們可以側重於對某類人的某種性格或某種情感的分析。如《項鏈》的主人公馬蒂爾德,由於虛榮心,一個晚上的滿足帶來十年的艱辛。有這種虛榮心的人,在資產階級社會的小資產者中有,勞工中也想必會有,我們社會主義社會的廣大男男女女中也同樣會有,我們也就不能簡單地說這篇小說“諷刺了小資產階級的虛榮心”了。一說這是資產階級的虛榮心,便把小說與我們的聯係割裂開來,與我們的學生割裂開來。常言道:“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向往美好的事物,健康而適合自己能力實際時,我們稱之為“有上進心”、“有追求”;不健康不切合自己能力實際時,我們稱之為“有虛榮心”、“好高騖遠”。向往美好的生活,希望更大限度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這也不一定就是“資本主義社會把女性當成玩物”造成的。魯迅的小說《阿Q正傳》發表後,不同階層的人都坐臥不安,都覺得是在寫自己。有研究人員說:“阿Q的影子不僅在統治階級的人物中普遍存在,而且在被壓迫階級的人群中也可以找到;不僅過去的時代,而且今天也仍然存在阿Q一類人物;不僅中國有阿Q,外國也有阿Q。”確實,虛榮心、阿Q性格、吝嗇等等這些性格是人性中的弱點,它們可以不分種族不分階級地存在,我們在教學中一定不能以為它們與我們無關,否則我們的素質教育就“岌岌乎殆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