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作品,階級性比較明顯,人性的表現也比較充分,教學中必須辯證地對待。《雷雨》中的周樸園,他包修江橋,故意讓江堤出險淹死兩千二百個小工,每個小工的性命扣三百塊錢;他為了與闊小姐結婚,把為他生下第二個孩子才三天的侍萍趕出家門;他讓警察打死三十個工人,用金錢收買礦上的工人代表;在家庭中專製橫暴:這些都充分暴露了這個封建地主轉化而成的資本家的冷酷、虛偽、狠毒、殘忍、奸詐和道貌岸然的階級本性。但是,他還一直保留著以前侍萍喜歡的東西,保留著侍萍生第二個孩子生病總要關窗的習慣,保留著舊雨衣舊襯衣,這些都表明他的人性並沒有泯滅殆盡。這一點,我們可以用作家本人的話來證明。當有人提出周樸園對侍萍的懷念到底是真實的還是虛假的問題時,“萬老(曹禺)毫不猶豫地回答:‘是真實的,絕對真實的。’”“他說:‘我們老覺得侍萍被趕走,周樸園不是完全同意的。他的家教很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能違抗,他沒有辦法。新夫人是非常有錢的大官的小姐,絕對不會允許她的前頭還有夫人。周樸園的母親為了依靠這方麵的勢力,非把侍萍逼走不可。’”“他說:‘周樸園也是一個人,不能認為資本家就沒有人性……周樸園不是誘奸她,而是對她產生了真正的愛情。’”在周樸園這個殺人如麻、靈魂醜惡的資本家身上,我們還能看到人性善的一些餘輝。周樸園是封建資本家的階級本性和人性的結合物,是矛盾的統一體。用辯證的眼光對待人物形象,這是分析文學作品不能缺少的方法,教學中更不能忽視。
《教育觀念的轉變與更新》一書中說:“學科教學的最終目標是促進學生全麵和諧的發展。”鄧小平同誌在1983年就提出,教育要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要“促進學生全麵和諧的發展”,要實現教育的“三個麵向”,文學作品教學中必須杜絕以階級性代替人性的簡單做法。
提高全民族的素質,是教育者的艱巨任務。“關注人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理念。”在文學作品教學中,不分對象地強調階級性而忽視人性不利於學生素質的提高,不利於學生全麵和諧地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製定的《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通過文學作品教學,我們要使學生獲得人生啟迪,從而提高人文素養,我們就不能置人性於不顧。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一個全麵發展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身上,體現出力量、能力、熱情和需要的完滿與和諧。教育者在這種和諧裏看到這樣一些方麵,諸如道德的、思想的、公民的、智力的、創造的、勞動的、審美的、情緒的、身體的完善等。在這個和諧裏起決定作用的、主導的成分是道德。”他把道德結構分成高低兩個層次。他說:“形成個性的道德素養的一個重要因素,是要掌握全人類的道德標準,即道德的起碼知識。”他列舉的“道德的起碼知識”有為他人著想、責任感、報答有恩之人、熱愛勞動、孝敬父母、同情心、關心人、義務、廉恥心、合情合理的需要等等。而這些都是人性中所應重視的。如果我們怕談人性,忽視人性教育,我們培養出來的人連這些“道德的起碼知識”都缺乏,那麼,我們還怎樣培養他們“熱愛祖國”、“在為社會主義祖國自由、繁榮、和強盛而進行的鬥爭中的英雄主義”、“堅韌不拔和英勇氣概”等“高善的道德品質”呢?那我們不僅成了祖國的罪人、民族的罪人,還成了人類的罪人。
總之,在文學作品教學中,我們既要注意階級性又要注意人性,並根據作家作品特點進行辯證分析,有所側重,才能有利於全麵提高學生素質,才能有利於促進學生全麵和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