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新課的導入(2 / 2)

三、前後知識聯係法。就是從學生已有的生活和已學過的知識出發,並結合所授課文的內容及其特點導入新課的一種方法。例如導入新課《範進中舉》可以這樣開頭:

我們學過了《孔乙己》,魯迅以傳神的筆調,塑造了一個封建科舉製度的犧牲品“孔乙己”這一典型形象。孔乙己的悲慘命運,使我們從一個側麵認識到了封建社會的腐朽和黑暗,今天,我們要從範進的喜劇命運的另一個側麵,去認識封建科舉製度的荒誕和罪惡。

學生的認識是逐步向前發展的,不可能產生大的跳躍。因此,由已知走向未知易於成功,新的知識用舊的知識作為台階易於被學生所接受。由“孔乙己”這一剛學過的人物入手導入新課,還可以使兩個形象形成對照,形成有機的聯係。

再如教授《社戲》時可以這樣導入課文:我們很多同學小時候,甚至現在,都願意隨媽媽到外婆家去,魯迅也是如此。他曾說:“我母親的母家是農村,使我能夠間或和許多農民相親近。”農村,對少年時代的魯迅有巨大的吸引力。他把那裏看作是自由的天地、嶄新的世界。在那裏,他不僅學到了許多知識,還同農家孩子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逐步了解了農民勤勞、質樸的品格。那裏的人、事和生活,都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回憶,以至在他四十一歲時,寫下了回憶那段生活的文章--《社戲》。

這段導語是由學生已有的生活引出文章,使之感到親切,自然而然地展開豐富的想象力,回憶起小時候在外婆家的動人情景。在此基礎上學習新課,得益匪淺。

四、情感感染法。就是教師在導入新課時,用深情的語言,把自己的情感與文章的情感溶化在一起,來打動學生的心,激發學生的情,使文章與學生的“心”,教師與學生的“心”,發生共鳴,形成一個情感交融的教學氛圍。例如在導入新課《回憶我的母親》時,可以用以下導語:

【沉痛的語調】同學們,1944年2月25日,朱德同誌的母親鍾老夫人不幸去世。4月10日,延安各界舉行公祭,挽聯很多,黨中央、毛澤東、周恩來都寫了挽聯,其中黨中央的這幅挽聯是:“八路公勳,大孝為國;一生勞動,吾黨之光。”上聯歌頌朱德同誌的豐功偉績;下聯是對鍾老夫人勤勞一生的崇高評價,也表明偉大的共產黨與億萬人民的母親的血肉聯係和魚水之情。在這次公祭之前,朱德同誌已經深情地寫下了《回憶我的母親》這篇感人肺腑的敘事散文。

教師以沉痛的語調,緩慢的速度,悼念的口氣敘述,目的是使學生的心理狀態一開始就向作者靠攏。用黨中央的挽聯導入新課,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明白朱德的母親就是千百萬勞動人民的母親,為文章結尾部分“升華”主題埋下伏筆。這樣一個開場白,一下子抓住了學生的情感,使他們沉浸在對“我的母親”的深切懷念之中,與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

總之,導入新課是一種教學藝術,融知識性、趣味性、思想性、藝術性於一體。巧妙的使用好開課幾分鍾,無論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活躍課堂氣氛,還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都是大有益處的,往往能明顯的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