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學為主”的語文課堂教學改革
當今時代的中國教育界,最時髦的詞語,首推“創新教育”。根據時代的要求和教育發展的需要,確立“創新教育”的全新學生觀,找準教育與創新的結合點,把學生培養成敢於挑戰、勇於創新的人才,是擺在我們麵前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語文是人們學習和掌握各門知識的基礎學科,在語文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尤為重要,這就要求我們語文教師必須具有創新精神,向傳統的教學方法挑戰,充分利用課堂的主渠道作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上有所突破、有所作為。2001年頒布的《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強調: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並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作為一名創新教育實驗教師,在認真學習創新教育的有關理論和現代教學論、情感教學論、信息論、布魯姆掌握學習的理論及有關教育學、心理學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性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探索,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我們總結出了一條“以學為主”的課堂教學新思路,這個思路在啟發誘導學生主動參與、大膽探索方麵做了一些有益的嚐試。
我們所總結的“以學為主”的課堂教學思路具體可分為三步驟四環節,這三步驟是課前參與、課堂導學、課後延伸,其中課上導學又分為四個環節,即激發興趣---授之以法---導學點撥---探究創新。在具體的操作實施中以“創新”為前提,以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為立足點,在每個環節中都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及創新能力。經過近兩年的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了學校領導、同事的好評,下麵就談一下操作過程中的具體做法和體會。
一做法
課前參與。指的是學生在課前或自主學習教材,初步了解所學知識,提出質疑;或自己通過書籍、網絡、谘詢、請教等收集有關資料,或在生活和社會的大課堂中尋找有關信息;或按照老師布置的思考題,作好準備;或動手製作相應教具,準備上課使用。這一步驟不僅為課上導、學奠定了基礎,是學生帶著自己的感悟、自己的認識、自己的問題等走向課堂,促進課上的學習,更為學習學會收集、組織、分析、加工、運用信息提供了鍛煉機會,有利於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能力。
課堂導學。指的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是單純為了完成教材的要求,更不是為了完成設計的“教案”,一步一步的牽著學生去學習,而是以教材為例子,創設良好的教學氛圍和情境,引導學生學會分析、比較、歸納、表達;學會交流、合作、汲取、寬容;學會傾聽、思考、置疑、辯論,從而淡化教師的分析講解。這樣有利於學生自己去感悟、發現,有利於學生主動構建,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下麵我們就詳細的加以介紹這四個環節:
一、激發興趣----讓學生的思維處於活躍狀態
教學實踐證明,當學生在學習中對某一門功課產生較大的興趣時,其學習的主動性就會增強,創造思維就活躍。愛因斯坦也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很多心理學家也都把興趣比作智慧的觸發點,才能的生長點,求知的前動力,所以在每一節課上,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設計一個新穎別致、精彩紛呈的導入,來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如:猜謎語、講故事、出示實物等,還可以用電教手段、背誦朗讀、搶答等多種方法來導入新課,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點燃他們頭腦中的那盞創造之燈。語文教學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語言的教學,課堂語言需要豐富多采,教師的語言的運用在這裏起主導作用。馬亞克夫斯基說:“語言是人的力量的統帥。”作為教師,標準而流利的口語表達是教師生涯的重要依托,是事業走向成功的拐杖。如果教師出口成章,字字珍珠,必然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這樣的語文課學生怎會不喜歡、不投入呢?既然投入了,用心參與了,其創造的思維不知不覺就被啟動、運轉了。
二、授之以法----讓學生擁有“點石成金”的“手指頭”
達爾文說過:“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特別是麵對知識激增、日新月異的時代,試圖擁有所有的知識已經不可能,怎樣獲得知識包括怎樣選擇知識,無疑比擁有具體知識更為重要。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一定要認清這個形勢,轉變僵化的“學會”的教育老觀念,在教學活動中注重方法的傳授,使學生能夠擁有“點石成金的手指頭”,從而利用這些方法去主動地獲取知識。隻要他們掌握了學習方法,懂得了怎樣學習,將來長大成人之後,就可以根據社會發展和自身發展的需要,主動地去學習,去深造,去擴展,去探究,這也是創新性教育對我們教師的要求。古人雲:“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我們在實驗中就注重“授之以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每接一個初一新班,我們就首先教給他們記住作者的方法,即記一篇課文的作者隻要抓住名、時、地、評、作五個方麵就可以了;我們還教給他們擴充標題學習課文的方法。在執教《天上的街市》一課時,學生是第一次接觸詩歌這種文體,所以,在學習時,我們就注重方法的指導,教給學生賞析詩歌的步驟和方法,即讀詩歌、品語言——說意境、析寫法——探情感、找意圖,並且按照這三步組織教學,這就改變了傳統的詩歌教學(教師逐句、逐段講析,最後歸納主題、總結寫法)的老路子,使學生由過去被動聽授而積極參與到教學中來。同時也為學習詩歌這種體裁的文章打下了基礎,實現了葉聖陶先生所說的“教是為了不需教”的目的。
同樣,在學習說明文、議論文、記敘文及散文、小說、戲劇等體裁的課文時,教師也應不僅僅局限於引導學生學一篇課文,而應傳授他們閱讀及寫作這些文體的方法。另外,在學生的日常學習中,老師也應注重方法的傳授,如聽課的方法、複習的方法、記筆記的方法、寫日記的方法、圈點批畫的方法……這樣訓練久了,學生就不需要隻靠著老師這根“拐杖”去走路,而是學著運用方法,放開膽子,利用自己的能力去闖蕩,成為一個具有獨立精神、自主意識的創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