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同類對比,開掘拓展
對一些文學作品,可以尋找與之相似的作品進行比較,深入開掘作品的內涵,使學生充分理解作品的意蘊。譬如教學高曉生的《陳奐生上城》,可以與魯迅《阿Q正傳》進行比較,使學生進一步體會中國農民的狹隘、自私,深入發掘小說的社會意義。陳奐生在生產責任製有了更多的自主權麵前也還是站不直,像阿Q一樣“身不由己的蹲了下去,而且終於趁勢改為跪下了”。在《陳奐生上城》中,更可以看到“因襲的重負”在他心靈上留下的烙印,並不因為物質生活的開始變化而立即消失。在當“漏鬥戶的年代裏,陳奐生被饑餓壓彎了腰,他總是低著頭,默默地勞動,默默地走路,到相好人家去閑坐,也是低著頭默默地坐著,整整坐半夜,不說一句話。這種默默無聞包含著他精神上的巨大壓力與創傷。在物質生活得到了改善以後,對這種處境他再也不能忍受了。在他住了五塊錢一夜的高級房間,就似乎從末路到了中興。就因為這五塊錢,陳奐生經曆了一個複雜的心靈曆程,感激、自豪到痛惜、悔恨,最後在自我陶醉、自我安慰中得到解脫。他對精神生活的要求還不外乎是說東道西,妙語驚人之類,“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經過的事情,講給大家聽聽”,以提高自己在別人眼裏的地位。從他身上仍然可以看到阿Q的影子。阿Q從城裏回到未莊後,受到人們的“敬畏”,隻是因為他在城裏給白舉人家裏幫過忙,手裏有了現錢,有些便宜貨,還知道一些城裏見聞。雖然時代不同了,但陳奐生、阿Q們有許多相似處,它們都來源於封建等級觀念和落後愚昧心理。即便如此我們仍不能說陳奐生就是新時代的阿Q,雖然陳奐生“還沒有從因襲的重負中解脫出來”,但畢竟有了新的精神追求,與阿Q的“精神勝利法”有本質上的差別。
通過對比、拓展,使學生了解同樣寫農民的狹隘、自私,卻有本質的區別,主要是因為時代的變遷,人的精神追求也發生了質的變化。因此分析作品中的人物,不能不聯係他的生活環境。知人論世,是我們分析文學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不僅拓寬了作品的內容,使學生有了全麵的認識,而且交給了學生閱讀文學作品的基本方法。真實現用教材去教,而不僅僅教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