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學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
當我們在燈下閱讀文學作品,當我們在影院觀看電影,當我們凝目注視一幅繪畫,當我們聆聽一首歌曲,我們往往會發現這麼一種現象:明明是同一部文藝創作,但是讀者(觀眾、聽眾)的感受與評判是不一樣的。人們時時為作品的主題、內涵、藝術風格乃至人物形象的塑造產生出五彩繽紛的爭執與歧見。這就說明文藝創作由於接受者的不同而有了不同的評判。1967年德國康茨坦斯大學文學史教授、文藝學家H.R.堯斯正是據此現象認定文學作品的意義不是由作家獨創的,而是由作家和讀者共同創造和完成的,而且他認為讀者不僅僅是鑒賞家、批評家,而且也是“作家”,他宣稱:“在作者、作品和讀者這個三角形中,讀者不隻是被動的一端、一連串的反應,他本身還是形成曆史的又一種力量。”這些主張就是1967年堯斯發表的《作為向文學科學挑戰的文學史》一文的重要理論觀點。這篇論文的發表也是接受美學作為一種新的批評方法的宣言。長久以來“作家——作品”二位一體的批評模式,終於被“作家——作品——讀者”的三位一體的批評模式所替代了,堯斯的“宣言”從七個方麵對接受美學理論作了全麵詳盡的論述,貫穿其間的核心便是“讀者決定一切”(其中的一切指的是文學作品的意義、價值取向,在文學史上的地位等等。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堯斯的“宣言”將讀者——接受的主體抬高到無以複加的“君臨一切”的地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倘若能夠適當地借鑒和利用接受美學理論中的些許觀點和方法,用於強化“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特別是用來指導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閱讀與欣賞,提高其欣賞能力和寫作水平,從而為初中語文素質教育的貫徹實施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持。
以讀者的閱讀活動為研究重點的接受美學理論,強調了文學作品審美價值的實現要靠讀者通過閱讀理解活動來實現,即以讀者的感覺和知覺經驗將作品中的未定性得以確定,最終實現文學作品的審美價值。將“接受美學”應用於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可以發現:作為課文的文學作品的娛樂、教育和審美作用,無不需要作為教學主體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來實現。強調作為教學主體的學生的作用,不僅有利於改變那種枯燥乏味的、封閉的、教師滿堂灌的課堂教學方式和方法,而且能夠切實地變課堂教學單向信息灌輸為多向信息傳遞,激發學生興趣,活躍課堂教學氣氛,培養學生的悟性思維能力。依我們之見,應用“接受美學”於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應著重認識以下幾個方麵,並將之導入教學各環節。
(一)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閱讀對象(即文學作品)是開放性的。文章不是無情物,真正的文學作品更是以豐富的思想和情感撥動讀者的心弦。編入現行初中語文課本中的文學作品絕大多數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這些經典名作往往蘊涵著作者強烈、深刻、豐富、複雜的思想感情,都具有較高的思想藝術性和審美價值。這些作品也很難用單一的主題或寫作特色來概括,隻是許多時候教師受課堂教學時間的限製,突出地講解一下重點與難點,側重對某一思想、某一藝術特色作比較詳細的分析或探討。但我們必須清醒地意識到課堂教學所涉及的內容隻是課文的重點之一而已,決不能以此來代替課文的所有內涵。例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於勒》一文,教師常常將菲利普夫婦作為小說的主人公傳授給學生,因為這對夫婦身上最能體現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係。但也有人指出,於勒作為課題和中心人物也可當作是主人公來處理。這是因為文學不是科學,它無法用嚴格的定理公式來證明。因而也就沒有同一的標準的答案。這就是文學理論上闡述的“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作為語文教師如果在課堂施教過程中意識不到這種特性,那麼就會將語文教學簡單化,不僅失去課文的生命力,更嚴重的是會僵化了學生的思維,摧殘他們思維的火花與文學審美的創新能力。另外由於學生的心理結構,審美趣味,性格愛好的差異而造成的閱讀體驗也會大有不同。語文教學過程中也會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況:任課教師事先做了細致的備課工作,搜集了大量資料,查閱了許多文獻,預先設想了學生可能提到的些許問題,以為成竹在胸,課堂教學效果一定很好。殊不知作為閱讀主體的學生會對教師的分析提出不同甚至相反的看法。課文《愚公移山》是通過“移山”來表現古代勞動人民不怕困難、人定勝天的堅強信念,而有學生卻提出了這樣的疑問:愚公為什麼不移屋?既然愚公“懲三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把家搬出去,不就萬事大吉了嗎?當大家都圍著“移山”與“不移山”兩個觀點打轉轉時,他卻能跳出這個圈子另辟蹊徑,提出“移山”還是“移屋”的問題。由此可見,學生對課文中問題的理解,在某種程度上要比教師教參更豐滿,更具多彩性,也更具說服力。因此,閱讀活動中需要教師不斷地啟發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讓學生談自己的看法,不把教參捧作聖經來教學生,讓開放的課堂飛揚學生開放的思維。經常這樣讓學生在充滿質疑的氛圍中學習,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將越來越寬闊。當然,作為閱讀主體的學生在進行閱讀活動時也不可一味胡亂聯想,東拉西扯,信口開河,離題萬裏;而是要基於課文,基於事實本身來分析問題和理解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