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學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2 / 2)

(二)“接受美學”理論還認為文學作品中留有“空白”,可以允許讀者發揮想象力來“填充”。可以這麼說有多少種不同的理解,就有多少個空白點。關於這一點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為什麼經典名著具有永久不衰的思想藝術魅力。人們對《紅樓夢》、《金庸全傳》等的闡釋和研究幾乎從作品誕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經開始,但從來沒有聽說過有多少人已經停止了對它們的研究或公開宣稱已經窮盡了對它們的研究。由此我們應該得到啟發: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給學生填補“空白點”的過程。課文中的“空白點”化而小之就是學生產生的疑問,也就是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就是要強化其中的“空白點”教學,來激發學生的再創造的欲望,師生共同來填充這些“空白點”,真正意義上獲得對文學作品的欣賞與體驗。我們在教魯迅先生的《孔乙己》一文時,讀到課文“他臉上黑而且瘦,已經不成樣子,穿一破夾襖,盤著兩腿,下麵墊一個蒲包。”這段文字時,有意識地啟發學生思考:“孔乙己的長衫到那裏去了?”很顯然,課文沒有直接交代這個問題。但當時的課堂氣氛卻是相當的活躍,學生積極地來填補老師提出的“空白點”。生(甲):被丁舉人剝下來了,因為孔乙己偷竊,作為懲罰而去之。生(乙):孔乙己為生活所迫,脫下來賣了換酒喝了。生(丙):孔乙己同別人換了蒲包,因為他被打折腿後,蒲包的需要比長衫更為迫切。……應該說以上每個學生的回答都有道理。與此同時,我們及時引導學生思索:孔乙己不穿長衫行嗎?為什麼?此話一出,課堂裏就像炸開了鍋,學生之間引發了一場大討論乃至爭論,課後甚至有學生基於“穿與不穿”的問題進行了一番理性思索,寫成了一篇作文《孔乙己的長衫》,具體形象地描寫了孔乙己長衫的去向。整堂課學生的常規思維打破了,逆向思維爆發出了火花。可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及時做好學生思維的導向性引導至關重要,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逐步自我尋找到文學作品中的關鍵要害的“空白點”。當然,在完成“空白點”的闡釋後,還是要引導學生懂得:孔乙己的長衫,無論是丁舉人還是孔乙己自己脫下,都是無關緊要的,重要的是孔乙己的確是不穿長衫了。作品通過這一情節要形象說明深受封建科舉製度摧殘致死的孔乙己至死也不明白他悲劇命運的根源所在。

總之,應用“接受美學”於初中期語文閱讀教學,強調了學生的接受和再創造,承認了學生的能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肯定和提高,這與當前語文教學中強調的“以學生為主體”的素質教育思想是一致的,這對正在轟轟烈烈開展的研究性學習也會有巨大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