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材料探究題例談(1 / 3)

語文材料探究題例談

針對基礎教育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新課程倡導具有“主動參與、樂於探究、交流與合作”的學習方式。探究學習,是一種積極的學習過程,主要指的是學生在學習中自己探索問題的學習方式,是學生通過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思考、觀察、討論、調查、搜集與處理信息等活動,獲得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發展,特別是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的一種學習方式。探究的可以是文章的思想、內容,也可以是詞句之美、景色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也可以是學生感悟語文學習的過程,領悟語文學習方法的過程。“探究”更重要的還不是結果,而是探究過程本身,學生獲取探究的樂趣,從而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意識。正是在這樣的教學改革之風吹拂下,體現新教材乃至新的《語文課程標準》理念的材料探究題也就應運而生了。這種題型實質上是一種讓學生將自己所學知識應用於解決實際問題的命題形式。通過訓練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他們自己去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做到自己能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現舉幾例如下:

一、伊拉克戰爭以美軍控製伊首都巴格達而告終。但戰爭初期,美軍曾遇伊軍頑強抵抗,一度在巴格達城外受阻,伊拉克總統薩達姆也擺出了一副要與美軍在城內決一死戰的架勢。對此,各國媒體紛紛認為美軍的“速勝論”遭到了挫敗,有的媒體甚至幹脆把巴格達稱之為“薩達姆格勒”。(人名加上“格勒”是前蘇聯給城市命名的常用方式。)閱讀下麵兩段材料,不涉及戰爭的性質,僅就媒體對戰況的預測,探究出“薩達姆格勒”的含義。

材料一:列寧格勒保衛戰。蘇德戰爭期間,希特勒北方集團軍以優勢兵力突破蘇軍抵抗後,侵入列寧格勒郊外和蘇芬界河拉多湖一帶。從1941年9月8日到1944年1月17日,列寧格勒被圍困872天。德軍參戰兵力有4個集團軍、一個裝甲集團群和部分空軍。蘇聯軍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反圍困鬥爭,終於挫敗德軍封鎖,把德軍從列寧格勒擊退到220-280公裏外。

材料二:斯大林格勒保衛戰。這是前蘇聯衛國戰爭中的一次決定性戰役。德國不甘心1942年初在莫斯科戰役的失敗,於1942年7月放棄全麵進攻蘇聯的計劃,主攻南線,以占領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的斯大林格勒為主要目標。7月17日,德軍集中100多萬優勢兵力猛攻斯大林格勒,9月中旬攻入市內,蘇聯軍民與德軍展開了激烈的巷戰。11月19日,蘇軍開始反攻。次年2月,德軍第六集團軍、第四集團軍等全軍覆滅,損失官兵近150萬人。(2003年常州市中考題)

【參考要點】:①戰爭將以美軍的失敗而告終;②美軍可能在巴格達城外長期受阻終被擊潰;③美軍也可能在巴格達陷入巷戰而遭受重大傷亡。(若有其他答案,隻要合理,亦可)。

二、對曆史上的成吉思汗,有很多評價,閱讀下麵摘選的幾則材料,結合本文,說說你從中有什麼發現。

(1)電視連續劇《成吉思汗》主題曲:(男)長天飛沙,壯士血在狂號,(女)原野飛花,壯士懷抱冷傲。(男)一代天驕,千秋知我名號,(女)談笑造時勢,問誰領風騷。

(2)黑格爾在他的《曆史哲學》中評價成吉思汗和蒙古帝國:“他們,出現於文明化了時代的野蠻人,在幾年之內突然把羅馬世界、波斯世界和中國世界變成了一堆廢墟。”

(3)普希金描述成吉思汗入侵時說:“蒙古人征服俄羅斯以後,除了肆無忌憚的攫取和破壞,既沒有給予我們代數,也沒有給予我們亞裏斯多德。”

【參考要點】:(1)曆史上的成吉思汗野蠻、凶殘,肆意掠奪,破壞人類文明。(2)電視連續劇美化了成吉思汗的形象,把他視作“壯士”、英雄。(如從其他角度有獨特發現,也符合要求。)

三、閱讀下麵兩段資料,從中你有什麼發現?寫出你探究的結果。

①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把一份隨意擬定的學生名單交給有關教師,說這些學生被他鑒定為是最有潛力的,但必須對學生保密。教師深信不疑,無意中對名單上的學生特別厚愛。8個月後,凡被列入名單的學生,不但成績提高很快,而且性格開朗,求知欲望強烈,與老師感情也特別深厚。這個實驗被命名為“皮格馬利翁效應”。(選自《心理學》)

②一個偏遠的小村調來一個能“預測”孩子前程的老師,他能“算出”某孩子能成為數學家,某孩子能成為作家……家長和學生都很相信他的話。多年之後,這個小村幾乎每年都有幾個人成為大學生、碩士、甚至博士。這個小村也因而成為聞名遐邇的“大學村”。(選自魯先聖《信念的力量》)(2003年常州市中考題)

【參考要點】:如果教育者能把對學生的期望和關愛,轉化為外在的行為(語言、表情、行動等)施加給學生,學生就能得到充分的發展。(能從目標(期待)、方式(行為)、結果(學生發展)三方麵寫出探究的結論亦可)。

四、閱讀文章有關內容和下麵兩則材料,從中你有什麼發現,寫出你探究的結果。

在廣博的植物世界中,有一類能捕捉活的昆蟲的植物,這類特殊植物被稱為食蟲植物,它們用黏液、滑溜的葉麵、針刺、囊袋等來捕捉動物。有的以香甜的蜜汁和鮮豔的色彩來引誘昆蟲,進而不動聲色地將其囚禁起來,再消化吸收;有的通過自身的主動運動來捉住昆蟲,再慢慢享用。

——摘自《植物界的獵手》(《中學生知識畫報》)

“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子,蝦子吃汙泥。”

事實並非如此,研究發現,植物在受到昆蟲蹂躪時,會送出特定的化學物質信息,這些信息既可以是促使其它同類植物構築起化學防禦工事的信息,也可以是召喚捕食者來吃掉昆蟲的信息。金合歡樹在動物舌卷它們的枝葉時,能夠產生一種化學物質,刺激臨近的金合歡樹分泌出一種吃起來帶惡臭的化學物質,讓嚼食者饞而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