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悲”的意韻還潛隱在那些明麗的景色中。《荷花澱》中的自然景物的描寫,充滿了詩情畫意,讓人感受到一種純美和和諧。然而細細品嚐那些由文字組合而成的圖景,依舊能獲得另類的別樣的體驗。
小說開篇有兩段這樣的文字:
“月亮升起來,院子裏涼爽得很,幹淨得很。白天破好的葦眉子濕潤潤的,正好編席。女人坐在小院當中,手指上纏絞著柔滑修長的葦眉子。葦眉子又薄又細,在她懷裏跳躍。
……
這女人編著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麵就編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潔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潔白的雲彩上。她有時望望澱裏,澱裏也是一片銀白世界。水麵籠起一層薄薄透明的霧,風吹過來,帶著新鮮的荷葉荷花香。”
這樣的描寫充滿了自然美感:明月朗照小院、女人編織葦席、荷花荷葉飄香。這裏沒有丁點的戰爭味道,沒有丁點的塵世紛擾,一切平和而溫馨。“像坐在一片潔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潔白的雲彩上”這極富童話色彩的聯想,更是把人引入了一個絕美的境界。
然而也正是這樣的一個絕美的境界裏,卻也隱含著一種不和諧,“她有時望望澱裏”,女人這種有意無意的舉動,折射出她內心深處的不安:天這麼晚了,男人怎麼還沒回來?是不是發生了什麼事?就此也就自然引出小說後麵的情節——夫妻話別,那是一種難言的苦澀的離別。而先前的那種清新寧靜因了這樣的情節,也便實實在在成為一種反襯。以“樂”景襯“悲”情,也就更顯其悲了。
再看小說寫女人尋夫未果,徜徉在白洋澱時的兩處景物描寫:
“萬裏無雲,可是因為在水上,還有些涼風,這風從南麵吹過來,從稻秧上葦尖上吹過來。水麵沒有一隻船。水像無邊的跳蕩的水銀。”
“順手從水裏撈上一棵菱角來,菱角還很嫩很小,乳白色,順手又丟到水裏去。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穩穩浮在水麵上生長去了。”
白洋澱風光無限:風涼習習,水跳如銀,稻葦清香,菱荇生嫩。這本該是白洋澱兒女的美好家園。可正是這樣美麗富饒的家園,闖進了異族的鐵蹄,槍聲即將打破靜美,流血即將染紅澱水。這就是那明淨而純真的自然景色背後所隱蔽的一種理性的東西。
最後,作者筆下的荷花澱,展示出來的又是另外一種景象:“那一望無邊擠得密密層層的大荷葉迎著陽光舒展開,就像銅牆鐵壁一樣。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來,是監視白洋澱的哨兵吧。”此時,作者也一改前轍,將“悲”的意韻直接彰顯在讀者麵前。這裏的荷葉、荷花也已不再是自然形態的荷葉和荷花,它與“銅牆鐵壁”與“哨兵”粘連於一體,其意義也就早已在荷葉和荷花本身之外了。
當戰爭無法讓女人走開,那麼它的背後就一定是硝煙彌漫、槍林彈雨、血肉橫飛的慘烈與悲壯。從這個意義上解讀《荷花澱》,我們一定會得到一種全新的閱讀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