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應給予關注(3 / 3)

10、程敏政人稱神童,宰相李賢欲招為婿,指著席上果品出對曰:“因荷(何)而得藕(偶),程對道:有杏(幸)不須梅(媒)。李賢大喜,乃以女配之。

11、戴大賓五歲時,應童子試。諸生見其年少,笑問:“欲為何官?”戴答道:“閣老”。眾人戲之曰:未老思閣老。戴大聲答道:無才做秀才。眾皆大笑。

12、楊慎,安用修,號升庵,生於明代弘治元年。相傳他五、六歲時在桂湖附近一個堰塘裏遊泳,縣令路過,他居然不起來回避。縣令命人把他的衣服掛在一個古樹上,並告訴楊慎:“本縣令出副對子,如果你能對得出,饒你不敬之罪!”縣令剛念完上聯:千年古樹為衣架。楊慎即對出:萬裏長江做澡盆。縣令歎服,讚楊慎為神童。

13、沈義甫八歲時,其師命對雲:綠水本無憂,因風皺麵。沈對道:青山原不老,為雪白頭。師愛其聰明,讚之不絕。

14、俞曲園攜女遊西湖靈隱寺,見冷泉亭有一聯,俞樾可有可無輕聲念道:泉自幾時冷起;峰從何處飛來。其女笑答:泉自禹時冷起;峰從項處飛來。俞驚問:“項字何謂?”其女道:“項羽若不將此山拔起,峰安得飛來?”

15、秀才張某恃才高傲,一天,在田間道上遇一挑泥農夫,不肯讓路,兩人均不得過。農夫笑道:“我們有一聯,君若能對,願下田讓道。”秀才滿口應承。農夫曰:一擔重泥遇子路(即為:一旦仲尼遇子路)。張苦思冥想,無言可對,隻得下田讓路。三年後,張某看浚河工決堤引水,傍晚河工散工說笑而返,才恍然大悟,續上前聯:兩堤夫子笑顏回。

16、李某延師課子,允諾逢七夕宴請先生。一連數載,李某均不踐約。又一年七夕,三餐依然粗茶淡飯,先生傳學生作對曰:客舍淒清,恰似今宵七夕。學生不能對,問其父,父代對道:寒林寂寞,可移下月中秋。到了中秋李又失約。先生再傳學生作對:綠竹本無心,遇節即時挨不過。李某見了,又代其子對曰:黃花如有約,重陽以後待何遲。到了重陽,客舍依然清冷,先生隻得再傳學生作對:漢三傑,張良韓信狄仁傑。李某在旁聽了大笑道:“先生謬矣!狄仁傑乃唐人也。”先生答道:“前唐後漢記得爛熟,為何一頓飯卻如此健忘?”李某頓時語塞,赧然而退。

17、郭沫若幼年的私塾讀書。有一次和同學們偷吃了廟裏的桃子。和尚找先生告狀,先生追責學生,沒人承認。先生說,我們出個對子,誰能對上免罰。先生曰:昨日鑽狗洞偷桃,不知是誰?郭沫若思索了片刻,對道:他年步蟾宮攀桂,必定有我們。先生驚其才華,極為高興,全體學生都免予處罰。

18、一九五三年,錢三強率科學考察團出訪,團員有華羅庚、張鈺哲、趙九章、貝時璋、呂淑湘等人。途中閑暇無事,少不得談今論古。這時華羅庚即景生情,得出上聯一則:三強韓魏趙,求對下聯。“三強”說的是戰國時期韓、魏、趙三大強國,卻又隱喻代表團團長錢三強的名字,這就不僅要解決數字聯中難對的困難,而且要在下聯中嵌入一位科學家的名字。因此,華老上聯一出,諸人大費躊躇。隔了一陣,隻見華羅庚不慌不忙地吟出了下聯:九章勾股弦。“九章”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數學著作,這本書首次記載了我國數學家所發現的勾股定理。同時,“九章”又是大氣物理學家趙九章的名字。對得如此之妙,使滿座為之傾倒!

19、收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隻為酬三顧;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裏變金木土圭爻卦,水麵偏能用火攻。此聯以一至十的序數鑲入上聯,以東西南北中和金木水火土嵌入下聯,把諸葛亮一生的主要功績納入一副楹聯之中,實在高妙。

20、蓮子心中苦;梨兒腹內酸。該聯相傳為金聖歎在刑場離別子女時所作。聯語表麵意思是寫蓮心之苦、梨核之酸,實際上是以“蓮”諧音“憐”和“連”,寓含“可憐”、“連累”之意;以“梨”諧音“離”,寓含“離別”之意,全聯意為“憐子心中苦,離兒腹內酸”。準確、形象、生動地表現了父子刑場離別時的心情,確為對偶精工、文辭優美的佳聯。

21、相傳舊時有一書生,衣食無著,一日餓極,伏於泉畔飲水充饑。一老秀才路過,見麵問之曰;欠食飲泉,白水何能度日?書生答道:

才門閉卡,上下無處逃生。聯語用析字雙關法。“欠”與“食”組成“飲”字,“白”與“水”組成“泉”字,“才”與“門”組成“閉”字,“上”與“下”組成“卡”字。

22、同音異字間聯,如我們在講<滕王閣序>時摘抄明人解縉的聯語入題授課:天心閣,閣落鴿,鴿飛閣未飛;水陸洲,洲停舟,舟行洲不行。這副楹聯中的“閣”與“鴿”、“洲”與“舟”同音異字相間使用,使楹聯產生回環反複的妙趣,文采斐然,意趣佳妙。

23、有一副豆芽店門聯,比上一副楹聯更加奇特,其聯雲:長長長長長長長;長長長長長長長。對此,有人解讀為:上聯一、三、五、六字讀“chang,經常”,二、四、七字“zhang,生長”,下聯則正好相反,上下聯的意思就是所生豆芽經常長,越長越大的意思。曲折有致,而又耐人咀嚼。與此聯相關者,還有一奇聯,上下句為同一句話,但就是借中國沒字獨有的多音來形成不同的意義,很有賞玩的價值。此聯為:好讀書不好讀書;好讀書不好讀書。其中讀書的的甘苦寓在其中,一聲歎息在其中,一聲悲慨也在其中。請同學們再三玩味,參透讀書之道,不亦宜乎。

24、三十年前,縣考無名,府考無名,道考無名,人眼不開天眼見;八十日裏,鄉試第一,京試第一,殿試第一,藍袍脫下紫袍歸。相傳清朝大餘縣有個戴衢亨,勤奮好學,才華頗高,可因縣官不識才,到30餘歲連個秀才也沒撈到。他的朋友出於義憤為他買了個秀才,得以取得鄉試資格。在80天裏,他由鄉試到京試再到殿試,連中三元,被點為狀元,衣錦歸鄉,感慨之餘,寫下了這副楹聯。聯語中“考無名”與“試第一”各自間隔出現三次,形象地表述了自己仕宦途中的坎坷經曆,同時警告了那些玩忽職守、埋沒人才的官吏,堪稱聯壇佳話,聯中上品。

25、相傳古時有一個秀才,步行至渡口,準備搭渡過河,艄公見他是一書生,有意要考一考他的才學,便對秀才說:“我們出一個上聯,你若對得上,我們免費送你過河,若對不上,那就你走你的路,我們擺我們的渡了。”秀才滿口中應允。艄公遂指船尾的船孔說道:“孔子生於舟(周)末。”秀才沉思片刻,一時難以應對,適逢此時,電閃雷鳴,天穹漆黑,秀才靈機一動,指著天空即道,光舞(武)起自漢中。艄公聞言,稱讚不已,遂免費送其過河。

26、大觀樓與天下第一長聯

大觀樓坐落於昆明城西南郊,是一個風光秀麗的湖濱公園。它位於滇池北濱,與蒼翠連綿的太華山隔水相望,過去稱近華浦。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雲南巡撫王繼文在這裏大興土木,挖池築堤,植花種柳建樓閣。此樓因麵臨滇池,觀遠浦遙岑,風帆煙樹,擅湖山之勝,遂命名“大觀樓”。當年大觀樓建成之後,吸引了遠近文人墨客登樓賞景,吟詩作賦,極一時之盛。兩三百年來,大觀樓留下許多佳作名篇。其中最享盛譽的是孫髯所作的長聯。

孫髯,字髯翁,號頤庵,祖籍陝西三原,是康乾年間昆明的一個寒士。他天資聰穎,應童士時目睹考生被搜身後才放入考場,認為這是“以盜賊待士也,吾不能受辱”,掉頭就走,從此不再參加科舉考試。因此他一生沒有功名,然而卻博學多識,傲然不屈;他生性樂觀,喜種梅花,自號“萬樹梅花一布衣”。

孫髯翁的大觀樓長聯共180字,全文如下:

五百裏滇池,奔來眼底。批襟岸幘,喜茫茫空闊無邊!看:東驤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高人韻士,何妨選勝登臨,趁蟹嶼螺洲,梳裹就風鬟霧鬢;更蘋天葦地,點綴些翠羽丹霞。莫辜負:四圍香稻,萬傾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

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淩虛,歎滾滾英雄誰在?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盡珠簾畫棟,卷不及暮雨朝雲;便斷碣殘碑,都賦予蒼煙落照。隻贏得:幾杵疏鍾,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

大觀樓因孫髯翁長聯而聲名遠播,躋身“中國四大名樓”之列:騰王閣與滕王閣詩並序、黃鶴樓與黃鶴樓詩、嶽陽樓與嶽陽樓記、大觀樓與大觀樓長聯。此聯知識包容頗廣,筆力極雄健,氣勢極為飽滿。

六、關於對聯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應引起足夠重視的關注意見

(一)對聯是詩詞曲的流中的一朵浪花,詩的世界裏的一朵奇異的小花,是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瑰寶,有足夠的理由值得關注。

(二)春聯之設,與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春節聯係在一起,約定俗成,過年寫對子似乎是漢民族過年的一個標誌,對子一貼就意味著年的開始。屬於常見的應用文。從文體和大眾的接受上說,值得引進課堂。

(三)課堂應當有對聯的影子,關注對聯,我們強調在課堂教學上的滲透性。是滲透,而不是刻意牽強,也不是機械的攀附。

(四)關注對聯,我們有理由倡論:教學應當把對聯生活化。用大語文的觀點來看待,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鼓勵同學們課堂內外有創作。鼓勵創作,即興作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