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綜合性學習的一條捷徑
“阿波羅”號宇宙飛船登月計劃總指揮曾說過這一句話“阿波羅登月計劃都是利用現成的技術,沒有一項新技術,而關鍵在於綜合。”
《新課標》綜合性學科的設立,研究性學習、綜合性學習和合作學習方式的提出,刺激了當前的各科教學。各科教師都逐漸認識到了其重要性。但在目前的應試教育下,各自為政地搞綜合性學習,研究性學習,在實踐中是行不通的。不光時間不允許,學生的精力不允許,教師的精力也不允許。我們決不能忽視這樣一個前提:學生個體的整體性。各科的教學目標和過程都在各科教師那裏“分”,但最終要統一於學生一身,要在學生那裏“合”。所有的教師,所有的學校教育麵對的都是同一群學生,他們的時間也是每天二十四小時,他們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從這個角度來說,教師的合作比學生的合作更重要。因此包括語文在內的綜合性學習要統一安排、統一規劃,盡量避免學習中重複交叉內容的出現,節約學生時間,減輕學生負擔。
由此可見,實行綜合性學習可以“舍近求遠”,不一定非要到圖書館資料室。中學階段開設的課程已涵蓋了絕大部分內容,學生教材本身就是很重要的課程資源,這種教學資源具有時間和空間上的便利性,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綜合性學習。綜合性學習不是現在才有,而是現在才引起我們的關注,綜合性學習最大的問題不是缺乏有關資料,而是缺少具體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我們想,根據當前的社會現實和教育現狀,“科際”合作不失為一條便捷有效的路子。那麼什麼是“科際”合作呢?“科際”合作應指從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入手,找到語文與其他學科的契合點,通過各種形式,嫁接其他學科內容,實現與其他學科的交流與溝通,在不同的內容和方法上互相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語文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知識和實踐能力。
語文本來就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它的工具性和基礎地位決定了語文在“科際”合作中的整合性和實踐性。在中國古代,文史哲融為一體,血脈相連,想把它分開都難。那麼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如何實施“科際”合作呢?
一、找準“科際”合作契合點。語文與曆史的契合點可以選擇曆史成語故事、史料、文化三個突破口;語文與地理的契合點可定在人文、方言、宗教、生態係統的保護等方麵;語文與數學的契合點可以把說明文語言教學與定義定理的表述,邏輯推理的過程結合起來;語文與思想政治的契合點宜側重道德規範方麵,隻不過政治課靠外部導引,語文課則是用感染熏陶來內化。找準“契合點”是“科際”合作的前提和基礎,直接影響“科際”合作的質量和效率。
二、確定“科際”合作的側重點。“科際”合作不一定非以語文為中心。如果片麵強調以語文為主,就會消弱學生“科際”合作的動力和興趣,應該根據合作內容的特點,適時適當地發揮語文的作用。如“非典”活動專題涉及語文、政治、生物、音樂等學科,各學科看“非典”的角度不同,用“非典”教學的側重點就不同。語文側重於與“非典”有關的文學作品的學習;思想政治側重於對“非典”時期人們思想行為的剖析,道德法律的審視;生物著重分析“非典”病因及防治。如果是開“抗非典演唱會”,語文老師可以主動與音樂老師聯係,共同組織。音樂老師側重於對學生旋律節奏及舞台動作等的評價;語文老師側重於指導學生欣賞歌詞。如歌詞《含笑上前線——獻給光榮的白衣戰士》(葛遜):“兒子瞞過年邁的父母,妻子告別新婚的丈夫”“母親吻別沉睡的嬰兒,勇士擁抱送行的親屬”。語文教師可指導學生學習該歌詞以小見大,善於抓住細節的寫法,學習其精當準確的用詞,像“瞞過”“告別”“吻別”“擁抱”等。再如《好想好想回來》(陳曉傑)中“叫一聲媽媽你別哭,自己的淚水卻止不住”,“叫一聲孩子你別哭,自己的淚水卻止不住。”和學生一起揣摩體會母子語言對比,用角度轉換來表達母子相互安慰共度難關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