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7:帝國最黑暗的年代(3 / 3)

“但我們同樣不知道為什麼昭帝會鼓勵工商業發展,實際上,工商業大規模發展對於封建統治是不利的。史學家提出了重重觀點,但沒有得到公認。”

允笑了笑,繼續看。“……,不論如何,在昭帝在位時期,工商業得到快速發展,在短時間內,城市人口占全國總人口從複興曆30年、洪武三十年的3%迅速增加到20%,接近南宋的最高比例;關稅總數從複興曆31年第一年開關的不到兩百萬貫,至複興曆36年已經超過五百萬貫。當然,這與分封製的順利推行、印度的征服以及與拂國家的直接貿易密切相關。總而言之,由於需求大增,以及製度的鬆動,工商業得以快速發展。”

“昭帝還大大提高了商人的地位。常山公主的丈夫雖然是舉人,但出身商人世家;孝誠章皇後(文垣的老婆)出身的家族也是商人世家。僅憑昭帝的這兩個安排,就能夠看出商人的地位提高到了什麼程度。”

“昭帝最後一項重要改革是稅製改革,從太祖時期的以收取農業稅為主,改為收取工商業稅為主。這當然是一個正確的改革。雖然當時每縣隻有幾個稅吏征收農業稅,看似沒多少成本,但實際上收取農業稅的隱形成本很高,隻是都被轉嫁到了勢力弱小的地主和自耕農頭上。這就導致即使不發生大規模災害與戰亂,土地也會逐漸集中到勢力強大的地主手中。昭帝利用短時間人少地多的情形實行的小農莊製度隻會延緩這一進程,不能徹底解決問題。”

“而且昭帝收取農業稅的方法也很正確。關稅是很難逃脫的,所以製定稅率足額收取;城中商鋪很難確定營業額,所以按照售賣貨物種類、店鋪麵積定額收取。這就保證了工商稅的收取效率,使得政府每年得到的稅賦能夠逐漸增加,保證了國家的正常運轉。”

“章帝、睿帝繼位後,也沒有改變昭帝製定的政策。睿帝末年,城市人口已經占到了全國總人口的40%,工商業稅賦已經占到了全國總稅賦的75%。”

“按照拂一位社會學家的說法,到了這個時候,大明帝國的經濟基礎已經與上層建築不一致了,急需變革,要麼是改變經濟基礎,重新變成以農業為主,要麼改變上層建築,將商人,也就是現在所說的資本家納入統治階級。”

“最後的結果當然是資本家被納入了統治階級。實際上,因為昭帝的改革,包括設立皇帝、皇族與貴族共享利潤的重工業工廠,而且重工業工廠的利潤也超過了貴族在鄉下收取的地租;以及大肆提高資本家的地位,使得貴族並不反對工商業而且早就與資本家有所勾結。成帝在位時,他們徹底勾結在一起,組成了新的統治階級。部分不讚同這一點的貴族失去了權勢,被邊緣化,甚至被廢除了爵位變成平民。”

“儒家學說,包括昭帝提倡的新儒家派別明禮派也被排斥了。資本家的目的就是賺錢,豈會允許儒家這種將他們視為‘五蠹’的思想流傳?更不必提儒家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工商業進一步發展需要打破傳統觀念,得到更多自由的工人,與儒家更是死敵。”

“這時報紙已經出現。資本家在全國所有的報紙上揭露儒家陰暗的一麵,揭露孔子當初做過的違背他觀念的事情,抹黑儒家;又減少科舉考試中儒家內容所占的比例,更多的考核有關《管子》的內容。”

“在資本家的攻勢中,儒家迅速敗退,資本家完全掌控了輿論,再加上他們先前就已經控製的經濟基礎,可以說完全掌控了國家。但這並不是一件好事:帝國最黑暗的年代,就此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