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中常碰到一些喜歡耍小聰明的學生,好高騖遠,自作主張,自找一些資料,讀得津津有味,而聽課時卻無精打采,從而致使成績直線下降。對這類學生,教師應引導他們聽好每一堂課,課前預習,帶著問題聽講,這樣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強調精選,變多練習為巧練。
學生練習是高考複習的重要環節,我們要求學生要走出"題海",教師則要跳入"題海",在海中吸取精華,精雕細刻,使站在岸上的學生能吃到精心製作的"海味"。也就是說,教師應認真篩選習題,在"巧"字上下功夫,做到多中求少,少中求優,避免麵麵俱到,機械重複,盲目拔高。加強:(1)針對性。深入調查研究,了解學生實際,依據學生基礎情況設置練習。把平時啟發提問、輔導答疑、批改作業中學生所出現的疑點、毛病或錯誤作為出題的好素材,整理這些材料,不斷構思題目或選擇題目。對基礎不同的學生,作業要求應有所不同,不搞一刀切。(2)典型性。近年高考試題及樣題最具權威性,應以此作為學生練習和測試的主要內容。(3)新穎性。習題要有梯度,設障礙,設置問題的新情境,從練習中提高接受新信息和應用新信息的能力。
注重講評,講評時不限於就題講題,而是就題講知識,啟迪解題思路,揭示解題規律,點撥解題技巧。注重一題多解,使學生真正一題一得,一題多得。
教學中學生常表現出"消化不良"症,某些教師缺乏協作精神,不斷給學生壓題,而學生也"喜新厭舊",喜歡做老師新發的題目,不注重做過的練習中有何問題,以及如何進行彌補,對教師批改後發回的練習,不屑一顧,甩在一邊,這種不斷做題,不斷甩題的做法,其結果是舍本求末,效率低下。另外,不注重基礎知識的訓練,喜歡做偏題、怪題也是一種普遍現象,這些都需要我們的班主任、科任教師、家長進行正確的引導。
三、強調學法,變學會為會學。
素質教育的內涵除麵向全體、全麵發展外,還有很重要的一個方麵,就是讓學生主動發展。授之予魚,不如授之予漁。針對21世紀人才需求,我們要讓學生學會學習,努力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科學素養。近年來,高考逐步加強對學生能力的考查,這與素質教育的要求是一致的。因此,我們強調加強學法指導,把學生真正作為學習的主體,通過設立學習目標管理卡,讓學生製訂總目標和分段目標,使自己有努力的方向和前進的動力,更主要的是能自我把握,力求各科平衡發展。至高三年級的,好些學生會有薄弱科,這是在高一、高二,甚至初中時開始時的偏科現象所造成的,這些學生普遍表現出對薄弱科缺乏信心,望而生畏,少讀或幹脆不讀。麵對基礎越好的學科則越讀越有興趣,花的時間也就越多。麵對這種現象,就需要班主任、老師、家長、學生樹立共同的觀念,"亡羊補牢,未為晚矣"。鼓勵學生重新樹立起學習信心,確立切合實際的總目標和分目標,使他們具有勇於挑戰,越是困難越向前的鬥誌。教師則應深入了解,掌握學生的知識缺漏情況,做到能對症下藥。當他們獲得一點進步時,教師應充分地肯定和表揚。隻有這樣,他們才能充滿自信,勇往直前,不斷進步。
通過課堂教學的不斷引導,定期開設學法講座,舉辦學生學法經驗交流,從而使學生逐步掌握學習方法,學會自己總結、歸納,梳理知識網絡。同時,不斷開拓學生思路,挖掘潛能,努力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遷移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等等。
這裏需要順便指出的是:我們在強調學法的同時,還應注重學生考試技能和心理素質的提高,這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平時測試應注意發現學生在考試方法上存在的問題,講評時加以糾正。學生本身,每次考完後,應認真進行反思,總結成功的經驗和教訓。如對試卷,要養成先瀏覽一遍題目的習慣,解題時,做到先易後難,避開障礙。但願每位同學都既會讀書,也會考試,使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在考場上能淋漓盡致的發揮,不至於在非智力因素方麵失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