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初中生國家意識、愛國情感”(1 / 3)

“培養初中生國家意識、愛國情感”

國家意識、愛國情感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凝聚力的體現,是公民必須具備的最基本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質。愛國主義教育在學校諸多的德育內容中更應處於突出重要的位置。學校是一所普通的初級中學,作為國家教委確定的全國24所《中學德育大綱》實驗學校之一,從1988年9月開始進行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線的《中學德育大綱》(以下簡稱《大綱》)內容的全麵實驗研究,以“培養初中生國家意識、愛國情感實驗”作為主攻課題。兩年多來,我們堅持全校性實驗;堅持在《大綱》內容全麵實驗的基礎上,開展專題實驗,並使二者有機結合,實驗情況如下:

一、實驗的基本情況

1、實驗的目的:

(1)本實驗的性質是實施性與驗證性相結合的實驗。通過全麵實施《大綱》,驗證《大綱》在理論上的科學性,實踐上的可行性,對《大綱》(在德育目標、要求、內容方麵限於初中階段)提出評定性意見和修改建議,使其更科學、更完善;

(2)在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線的全麵實施並驗證《大綱》的實驗過程中,探索具有分層次性、可操作性、多渠道性的初中愛國主義教育的新方法,新路子,形成初中愛國主義教育序列、網絡和製度,逐步實現初中愛國主義教育以及整個初中德育工作的科學化、序列化、製度化,不斷提高德育的整體效果:

(3)培養初中生具有較強的國家意識和愛國情感,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質,使其成為愛國的具有社會公德,文明行為習慣的遵紀守法的好公民,逐步成長為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報效祖國、獻身祖國的“四有”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2、實驗的對象:

實驗班:初一(2)班、初二(1)班、初三(1)班計150名學生。

對比班:初一(1)班、初二(4)班、初三(3)班計150名學生。

1989年9月實驗對象擴展到全校所有12個班級的606名學生。

3、實驗的步驟:

整個實驗時間為三年(1988年9月—1991年7月)共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1988年9月—1988年11月)

A、學習宣傳;B、建立課題組和教育基地;

C、擬定方案;D、選點配組;

E、摸底測試;F、培訓隊伍;

第二階段:實驗階段(1988年11月—1990年12月)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1990年12月—1991年7月)

4、實驗的原則:

(1)堅持社會主義方向性和從本校實際、學生實際出發的現實性相結合的原則;

(2)堅持知、情、意、行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

(3)堅持德育實驗和教育改革的整體性原則,現代係統論的整體性原理告訴我們:整體不等於部分之和,整體與局部是相互依賴、相互結合的。進行德育實驗必須與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緊密結合。五育通盤規劃,做到互相滲透。同樣,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專題實驗必須堅持整體著眼,專題著手,專題實驗帶動整體實驗,做到兩者有機結合;

(4)在設計各年級德育目標、內容、要求、活動等方麵堅持層次序列化,可操作性的原則,做到校內教學、管理、服務人員,齊抓共管,全員抓德育,學校、家庭、社會三方緊密配合,形成合力。

5、實驗的方法:

(1)以自然實驗法為主,注重采用“前測”和“後測”、縱向和橫向對比方法,采用卷麵考試、問卷調查、談話訪問、座談訪問、座談討論、情景設計,觀察調查、分析材料、實踐考核、隨機抽查、追蹤反饋、德育心理品質測量和思想品德評估等多種實驗方法;

(2)思想教育與行為指導相結合的方法;

(3)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的方法;

(4)以點帶麵,點麵結合的方法等。

二、實驗的內容和途徑

1、實驗內容:

(1)根據《大綱》規定的德育的目標要求、基本內容,並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身心特點和思想實際,確定了具有層次性的初中各年級愛國主義教育的重點內容和目標要求,依此展開了實驗。

(2)精心設計,組織了學生樂於接受的係列化的教育活動,努力實現所確定的教育目標要求。

初中各年級愛國主義教育的重點內容,目標要求和據此而開展的有關教育活動。

2、實驗途徑:

初中階段愛國主義教育序列(初一年級)

重點內容目標要求教育活動1、熱愛國家標誌、形成國家觀念的教育。1、鞏固小學階段所進行的尊重國家標誌的教育成果。人人熱愛國旗、國歌、國徽、版圖、首都,知道各自的來曆和意義;

2、個個會畫版圖,會唱國歌,從中增強國家民族自豪感和國家、民族、領土的觀念,養成升國旗時肅立、脫帽、行注目禮(隊禮)的習慣。呼號唱國歌時嚴肅,整齊,嘹亮;

3、人人了解我國國家的性質。1、每周一舉行隆重的“升旗儀式”:(1)介紹旗手事跡,旗手由各班推選的先進學生或有明顯進步的學生輪流擔任;(2)呼號:忠於祖國,為祖國學習;(3)唱國歌,升旗;(4)校長講話激勵;

2、“五旗”、國微、版圖、首都教育講座及其知識競賽(“五旗”指國旗、黨旗、軍旗、團旗、隊旗);

3、唱講六歌(國際歌、國歌、軍歌、團歌、隊歌、校歌);

4、祖國版圖繪畫比賽、展覽;

5、國家性質講座。2、壯麗河山,名勝古跡、富饒資源、燦爛文化、古老文明的教育。認識祖國,了解家鄉教育之一。認識並熱愛祖國和家鄉的山山水水,名勝古跡,豐富物產,燦爛文化,曆代文物,曆代傑出的愛國主義文藝家及作品,曆代傑出的科學家及其貢獻,激發學生愛祖國,愛家鄉的熱情。1、係列講座《祖國和家鄉》(1)古老文明的祖國和家鄉;

2、係列影視(如《長江》、《黃河》、《運河》、《蜀道》、《敦煌》、《黃山》、《神州風采》、《彈指一揮間》);

3、參觀旅遊(配合舉辦“可愛的祖國”攝影、演講、繪畫、學生自辦小報比賽、展覽、“祖國在我們心中”班會隊會等等);

4、“愛我們祖國,愛我們家鄉,愛我們學校”知識競賽《認識祖國,了解家鄉》第一部分。

5、愛國歌曲欣賞(演唱)會;

6、愛國詩詞朗誦比賽和文學欣賞;

7、愛國故事會(1)(評選“故事大王”);

8、“祖國之最”知多少等。3、愛父母、兄弟姐妹,愛老師、同學、人民,愛班級學校、集體的教育。1、了解父母長輩對自己的養育之恩,理解、孝敬父母長輩,兄弟姐妹和睦相處,熱愛家庭,主動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2、尊敬老師,友愛同學,尊重、關心、同情幫助他人。懂得愛祖國就必須愛祖國的主體——人民,這是愛國主義的靈魂,懂得並遵守基本的道德標準,禮貌待人;3、關心熱愛班級,學校各種集體,能維護集體榮譽,為集體爭光做事;4、逐步樹立“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體,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國”的集體主義觀念。1、觀察周記:“父母之愛”;2、“孝敬父母”做實事;3、家務勞動比賽;4、兄弟姐妹互助和競賽;5、調查報告:“老師,您辛苦了。”6、師生聯歡會;7、師生懇談會;8、尊師月活動;9、班級郊遊聯歡,集體友誼舞,營火晚會;10、“同窗互助友誼競賽”;11、“愛我們班級,我們愛母校”為集體添光彩活動;12、我們為集體獻計策。13、“禮貌待人”自編小品表演;14、校史報告會(陳列室參觀);15、講座,為什麼要愛?怎樣愛?16、評選年度十大好事。17、“人人愛集體,創建文明班”活動。4、愛國榜樣教育能以愛國誌士,革命導師,革命先烈,國內外著名愛國者,英雄模範、先進同學為榜樣,認真學習他們的事跡,促使學生從模仿到追求的飛躍。1、愛國人物,中華英烈,故事會;2、走訪英雄模範先進人物;3、英雄模範報告(錄象錄音);4、與英雄模範通信;5、請愛國華僑學者做報告;6、“學雷鋒、學賴寧、學先進見行動”活動。7、“讀英雄傳記,做愛人之人”讀書活動;8、“清明掃墓,緬懷先烈”活動;9、其他。5、公民意識教育(一)1、樹立最基本的公民意識,公民道德,民主法製觀念。能知法守法。懂得愛祖國不僅是高尚的道德品質而且是公民必須履行的法律義務;2、明確做一個合格中學生的行為要求,並努力實踐;懂得愛國與學習鍛煉的關係,能為振興中華勤奮學習,刻苦鍛煉;3、初步具備愛國公民起碼的政治道德素質,立誌成為愛國的具有社會公德,文明行為習慣的遵紀守法的好公民,逐步成為報效祖國,獻身祖國的“四有”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1、《公民》課教學;2、法製報告;3、《憲法》知識講座;4、“邁好中學第一步,”新生夏令營(進行軍訓,校史,校風,校紀教育,中學學習方法介紹等);5、《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教育訓練活動,並開設“行為規範課”(詳見“《規範》訓練方案”);6、“為誰學?怎樣學?”大討論;7、廣泛開展“行為規範合格班”、“文明學生”、“文明班級”評比競賽和學習標兵,體育達標健將評選活動。

初中階段愛國主義教育序列(初二年級)

重點內容目標要求教育活動

1、祖國和家鄉曆史、現狀、未來的教育;認識祖國、了解家鄉教育之二。了解祖國,家鄉,民族的鬥爭史,創業史,知道重大的曆史事件和著名的曆史人物以及各族人民對祖國的曆史貢獻,明確曆史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