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譽世界的四川省大英縣“卓筒井”鑽井技術,在岩石上打孔鑽井製鹽,發明於北宋慶曆年間,比西方早800多年。它包含先進鑽井技術的一切基本要素。《中國科學技術史》、《中國井鹽科技史》中,都稱其為“中國古代第五大發明”、“世界石油鑽井之父”。
雖然曆經千年,但其古老的工藝流程仍保存得相當完整。它的鑽探技術,揭開人類開發貯存於地下深處的礦產資源的秘密,成為世界鑽井技術的活化石(圖片-6)。
19世紀前半葉,美國出現用蒸汽機為動力,通過傳動裝置來衝擊鑽井的頓鑽,用於鑽鑿鹽井。這是鑽井技術的第一次革命。1859年,德雷克“上校”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鑽成的世界第一口近代油井,用的就是這種頓鑽。這口井很淺,隻有21米。它比中國晚了800多年。在近代石油發展史上,中國落後發達國家幾十年,就在外國石油巨頭們恥笑中國貧油的時候,一位在國外的中國科學家發出呐喊。
李四光在石油勘探開發上的重大貢獻
1915~1917年,美孚石油公司鑽井隊在中國陝北一帶打了7口探井,花了300萬美元,因收獲不大走掉了。1922年,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布萊克威爾德來到中國調查地質,寫了《中國和西伯利亞的石油資源》一文,下了“中國貧油”的結論。從此,“中國貧油論”就在世界上流傳開來。李四光根據自己對地質構造的研究,在1928年的論文中提出:“美孚的失敗,並不能證明中國沒有油田。”他在《中國地質學》一書中,又一次提出:我國鬆遼平原、華北平原、江漢平原、東海、渤海、黃海、南海,都有重要經濟價值的沉積物。這個沉積物就是石油。李四光以他的智慧和科學論斷以及後來的實踐,徹底推翻外國專家的錯誤論斷,為中國石油開發利用打下基礎。
李四光,1889年出生於湖北省黃岡縣一個貧寒人家。他幼年就讀於私塾,14歲告別父母,來到武昌報考高等小學堂。
1904年,李四光因學習成績優異被選派日本留學。1910年,李四光學成回國。武昌起義後,當選實業部部長。袁世凱上台後,革命黨人受到排擠,李四光再次離開祖國,到英國伯明翰大學學習。1918年,獲得碩士學位的李四光決意回國效力。
1920年,李四光應邀擔任北京大學地質係教授、係主任;1928年,擔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後當選中國地質學會會長。他帶領學生和研究人員跋山涉水,足跡遍布祖國的山川。他先後數次赴歐美講學,參加學術會議,考察地質構造。抗戰期間,李四光和研究所受盡奔波輾轉之苦。那時,生活十分清苦,他和同事們沒有放棄地質研究。
1948年2月初,李四光從上海啟程赴倫敦,參加第18屆國際地質學會。會後,他在英倫三島住了1年,一麵養病,一麵觀察時局發展。
1949年4月初,郭沫若根據周恩來的指示,給李四光帶了一封信,請他早日回國。看了這封由郭沫若領頭簽名的信,李四光非常激動。新中國就要屹立於世界的東方,自己的本領可以施展,抱負可以實現了。
1950年5月6日,李四光終於到了北京。這一年他60歲,他覺得,新的生活剛剛開始。新中國的誕生,揭開了李四光科學事業嶄新的一章。他擔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地質部部長和科聯主席。開始了新中國的石油勘探開發事業。
第一個五年計劃開端,由於帝國主義國家對我國全麵封鎖,我國急需尋找自己的油田。毛主席、周總理問李四光:我國天然石油這方麵遠景怎麼樣?根據多年的研究結果和實踐經驗,李四光堅定地回答:“我們國家地下的石油儲量是很豐富。從東北平原起,通過渤海灣,到華北平原,再往南到兩湖地區,可以做工作……”
1955年,普查隊伍開往第一線。幾年裏,找到幾百個可能的儲油構造。1958年6月,喜訊傳來:規模大、產量高的大慶油田被探明。接著,地質部把隊伍轉移到渤海灣和黃河下遊的衝積平原。以後,大港油田、勝利油田,其他油田相繼建成。地質部又轉移到其他平原、盆地和淺海海域繼續作戰。1964年12月,周總理在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第一個五年計劃建設起來的大慶油田,是根據我國地質專家獨創的石油地質理論進行勘探而發現的。”李四光的工作得到黨和國家的充分肯定。從此,中國石油工業走上蓬勃發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