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綠色未來,即靠低碳能源,也要靠節能的力量!(2)(2 / 3)

四、國外節能減排策略介紹

1.歐盟的節能減排戰略

歐盟國家能源政策一般有三個內容,一是能源效率,二是能源節約,三是可更新能源。而推出的各種政策工具和技術手段都集中於CO2排放的控製。在歐盟,能源消耗中工業占22%,交通占24%。一次能源在轉換中的耗損占35%。扣除這項耗損後,超過30%的能源為建築物所消耗。所以各國都在工業、交通、建築物、電氣設備和照明等領域圍繞控製CO2排放來設計政策。

建築物節能。一是建築物能源證書製度,歐盟各國都已推行。政府對所有建築物都按每平方米耗能情況進行登記,並製作成證書。法律規定業主出租或出售住宅,必須同時出具此證書。丹麥的建築物能源證書分別對一家一戶型住宅、公寓式住宅和商用辦公建築頒發。新建築必須符合新的能源標準方可開工。二是鼓勵建築物節能改造。德國全國有3900萬套住宅,其中有75%建於1979年之前。法律規定若業主要對住宅翻新改造,必須符合新的能耗標準。政府相應推出鼓勵措施,由國家開發銀行給予低息貸款支持,聯邦政府再補貼銀行。一旦改造後的建築物達到CO2減排指標,業主還款的本金還可免除15%。2001~2005年,僅實現建築物的CO2減排標準,聯邦政府為貸款補貼支付了15億歐元。2006~2009年將達40億歐元。目前德國已有500萬套住宅改造獲得優惠貸款,減排CO2400萬噸。德國還出現“零供熱”建築,全年都依靠太陽能取暖。

交通節能。一是汽車發動機改造。由於柴油發動機比汽油發動機能耗降低35%,到2005年,德國全國汽車已有50%為柴油發動機。1990年以來,汽油發動機的效率也提高了20~25%。1990~2004年,全國汽車發動機效率提高了一倍,汽車燃料消耗減少了40%。二是稅收。德國的汽油價格中,稅收占70%。法律還針對高速公路貨車按CO2的排量收費,而使用天然氣的汽車到2020年前享受免稅優惠。三是推廣新型燃料。第二代生物燃料占市場的3.4%,由此每年CO2減排500萬噸。四是能耗標誌製度。盡管政府沒有強製淘汰高耗能汽車,但有了強製性的能耗標識,類似於家電、建築物那樣,消費者自然容易做出選擇。2012年之前高耗能汽車生產設備有望逐步淘汰。

家電和照明節能。丹麥在2005年10月設立了節能信托基金,如對節能冰箱每一台都有補貼。比利時弗萊芒區地方政府向居民發放購物券,指定此券在2006~2007年間必須用於購買節能燈具。

可再生能源發電強製收購。與常規能源發電比,可再生能源發電成本高。針對電網公司缺乏收購動力,政府有三種政策幹預模式:一是以意大利為代表的配額製,要求電網運營商分擔購買某一固定數額的電量;二是以愛爾蘭為代表的招投標製;三是以法國和德國為代表的按保護價強製收購接入。在德國,四大電網運營商收購常規能源發電價格為20歐分/千瓦左右,但收購可再生能源發電價格為50歐分/千瓦時。政府允許電網提高電力零售價格。為此平均每個德國家庭每月增加電費開支1.5歐元。這種模式的電價比配額製低8歐分/千瓦時。公開招標製下電價也較低,但因招標周期問題,不利於能源產業長期發展。愛爾蘭正擬轉向強製收購接入製度。丹麥還對電網重新進行了國有化,對新能源也實行強製收購接入製度,風力發電占其電力的21%。

CO2排放配額交易。歐盟根據對《京都議定書》的承諾,讓各成員國分別承擔了CO2的減排任務,然後各國又對能源、加工製造業等排放CO2的企業核定排放配額作為合法“排放權”,企業若超額排放,必須到市場上購買配額。這就形成了企業之間排放權的配額交易市場。據稱德國企業CO2排放配額近於用完。此外,根據世界銀行的一項安排,這些企業還可以通過幫助發展中國家減排,相應地增加自己的配額。

發電減排。在丹麥,發電用柴油價格中能源稅和CO2稅占了2/3,發電用煤價中能源稅、CO2稅超過85%,但可再生的木屑、草等不征能源稅。結果化石燃料價格幾乎為生物燃料價格的兩倍,而發電後每度電的收益率前者卻遠低於後者。這就極大地刺激了可再生能源和垃圾發電的開發。熱電聯產減排,即發電和供熱業務合並,網點鋪開,以大幅減少熱和電的傳輸損失。20世紀80年代中期,丹麥的供熱和發電集中於15家企業。實行熱電聯產後,熱電廠星羅棋布,2005年達694家。結果燃料消耗減少30%,燃料熱效由40%升至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