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下遊,河道寬闊,水流緩慢,中遊帶來的泥沙淤積在河床中,年複一年,泥沙不斷淤積,黃河的河床不斷墊高,在下遊形成“地上河”。在古都開封段,黃河河岸高出兩岸的平地達10米以上,好像懸在空中,因此,此段黃河又稱為“懸河”。每到洪水季節很容易決口,造成大水災。
民間素來就有“九曲黃河十八彎”之說。所謂“九曲黃河十八彎”隻是一種概數說法,用來形容河套平原上黃河的曲折。黃河由巴顏喀拉山發源後,自青藏高原一路向東南流去。行至瑪曲時,遇到了來自四川北部高山的阻擋,於是河水掉頭流向西北,形成了罕見的180毅大轉彎,重新回歸青海省。所以這被稱做黃河第一曲,瑪曲也就被稱為了“黃河首曲”。“瑪曲”在藏語中就是黃河的意思。
在1萬多平方千米的瑪曲草原上,黃河自西南入境,從西北出境,形成九曲中的第一大彎曲。從空中俯瞰,黃河就像一條玉帶飄過草原,流向無盡的遠方。出了瑪曲縣城,便可到達瑪曲黃河大橋。因為拐彎,黃河水變成了從東向西流,故又稱“黃河水倒流”。站在瑪曲黃河橋上俯瞰母親河,在寬廣的河麵上,黃濁的河水奔流而去。“V”字形的河道環抱著瑪曲草原,雪山與湖泊相交錯,令人流連忘返。
的的喀喀湖
充滿神話的的的喀喀湖是安第斯山聞名遐邇的湖泊,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可通航大湖。在印加時代,的的喀喀湖被當地人視為“聖湖”,至今仍保存有印加時代的神廟遺跡,而昔日的宮殿雖然久經風雨的衝蝕,依然煥發出神聖而華貴的光芒。
在印第安人的語言中,的的喀喀湖意為“美洲豹的山崖”,這是因為湖中有日島、月島等51個麵積不同的島嶼,從遠處看仿佛美洲豹身上的斑點。在這些島嶼周圍,環繞著壯麗的群山,山頂常年積雪,雪一旦融化,從山頂流下無數條小溪彙入的的喀喀湖。位於玻利維亞境內的太陽島、月亮島似絢爛的鮮花盛開在碧波蕩漾的的的喀喀湖中,散發著醉人的魅力。
在秘魯境內的埃斯特維斯島上有新建的旅遊飯店,在此觀賞湖光山色,頗有一番情趣。從這裏看湖中漂浮的小島,也許會懷疑自己的眼前是幻覺,因為那些小島在緩緩地移動!這些微型的小島是用當地生長的蘆葦和香蒲草捆紮而成的,浮力要比竹筏大得多。在上麵搭建起簡單的小屋便可居住幾戶人家。的的喀喀湖一帶的印第安烏羅族就居住在這種浮動小島上,還在上麵種植了一些蔬菜。他們以捕魚為生,平時出去打魚也是以香蒲草紮起來的小船作為交通工具。這種小船名叫“淘淘拉”,大約2米長,可以載四五個人在湖中漂浮。
事實上當地人的生活是異常艱苦的,但作為遊人來此休閑度假,那便擁有另一種快樂了。試想,白天坐在“淘淘拉”中,徜徉在醉人的的的喀喀湖上,傍晚時候撐一支魚竿享受薑太公釣魚般的樂趣,夜晚睡在香蒲草紮成的小屋裏,或仰望滿天星辰,真是非仙而勝於仙也。
在的的喀喀湖東南21千米處有古印第安文化遺址,坐落在環湖的小鎮上。其中在蒂亞瓦拉科文化遺址中可以看到許多巨大的石像和石柱,在琳琅滿目的古跡中,最著名的要數雨神“維提科恰”的石塑像和太陽門了,那是用整塊巨石雕琢而成的門,門上有被太陽光線圍著的人形淺浮雕。緊挨著太陽門有座類似祭壇的長方體台式建築,據說是為了祭祀古代印加帝國太陽神而建的。
的的喀喀湖中心位置的小島塔丘勒風景秀麗,簡樸的石拱門竟和意大利的西西裏有幾分神似。島上到處可見穿著奇特的塔丘勒人,和別處不同,這裏的男人做針織活兒,塔丘勒的男人們都驕傲地戴著自己織的長絨線帽。他們的帽子是有講究的,如果帽子是全紅的,就說明他已經結婚,如果帽子是紅白二色相間,就表示他依然單身。帽子的不同的花色代表塔丘勒人不同的身份地位。
但塔丘勒的女人卻從不戴帽子,她們喜歡用一塊大大的披巾來遮擋陽光,寬大的披巾,百褶裙蓬鬆而飄逸,裙裾飛揚。行走在如詩如畫的塔丘勒島上,這裏的女子有種出世的美,美得讓人不敢相信是塵世的女子。
乘小艇漫遊在的的喀喀湖湛藍開闊的湖麵,吹拂著清冽的晨風,湖水泛著炫目的粼光,充滿了神秘色彩的行程已經開始。
伏爾加河
內陸河又稱內流河,是指不流入海洋的河流。它多分布於大陸內部的幹旱地區,因降雨少,沿河蒸發量大,河水多消失於沙漠或注入內陸湖盆。
伏爾加河就是這樣的河流,它發源於俄羅斯西北部東歐平原西部的瓦爾代丘陵,自北向南曲折流經俄羅斯平原的中部,最終注入裏海。它沿途接納了200餘條支流,其中最主要的支流是奧卡河和卡馬河。伏爾加河是世界上最長的內陸河,全長3690千米,流域麵積達1365平方千米。
伏爾加河還是一條典型的平原型河流。源頭海拔隻有204米,最後河口處低於海平麵28米,總落差僅有200多米。落差雖小,但每一段景觀卻各不相同。在北段的薩馬拉城附近,峽穀兩岸是長滿蒼鬆翠柏的高山險崖。出了峽穀,彎個大弧進入遼闊的平原,那裏常有成百上千匹野馬,在河邊覓食、奔跑。過了薩馬拉城,景色漸趨荒涼,到處是夾雜著大小沙礫的曠野,河麵逐漸加寬到4800米。南段沒有高山峽穀、急流險灘,那裏河水平緩,沙灘潔淨,不遠處的綠樹叢中掩映著許多規模不大的東正教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