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課課堂教學中的教材處理技巧
政治教科書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專用書籍,它有助於學生對教師講授內容的理解,便於學生預習、複習和進行作業。同時,它也是政治教師進行教學的依據,為教師備課、上課、布置作業和檢查學生的知識提供基本材料。然而,在長期的應試教育中,“注入式”、“滿堂灌”的教學模式使一些人習慣於照本宣科,特別是在畢業班的複習教學中,教師們更是不敢輕易丟掉教材中任何一點內容,結果是眉毛胡子一把抓,重點不突出,難點難突破,該落實的基礎知識落實不了,更談不上思想教育了。當前,五天工作製的實行,使得教學課時隨之減少,但教學內容及任務卻並未相應減少。如何在如此有限的課堂教學中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效率呢?本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就課堂教學中對政治教材的處理談談個人的淺見,以拋磚引玉。
一、理論知識的講解,要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注重詳略安排,
做到綱舉目張,重點突出政治教材的內容是對教學大綱的擴展和深化,因而其最基本的理論內容不能脫離大綱的內容和要求。思想政治課教材就其本身特點來說,從結構到內容具有較強的係統性、邏輯性,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中既不能脫離教材內容去另搞一套,又不能平鋪直敘照本宣科。因此,教師一方麵要從總體上引導學生把握教材的理論框架和知識體係,做到胸有成竹。另一方麵,在講清知識要點的同時,要注意對每節課的重點內容集中講解。抓住了重點,就會帶動其他有聯係的非重點問題的解決。例如,在學習初三教材第一課“我國的社會主義還處於初級階段”這一框題時,我們先引導學生將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從經濟技術文化水平、階段鬥爭狀況和社會主義製度的完善程度三個方麵勾畫了出來,這個工作主要是通過板書去完成。在具體講述國情時,則根據大綱要求,重點講解了國情的第一方麵內容,即“我國已取得了經濟建設的巨大成就,但經濟技術文化水平還比較低”,幫助學生全麵正確地觀察和認識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困難和問題。這一點講得較為詳細,其他兩方麵的內容隻是稍加分析,因為以後章節還要專門闡述。況且全都細講,時間也不允許,這些應由學生去自行消化。
此外,在每節內容上完後,教師應明確告知學生哪些是重點,使學生做到心中有數。當然,學生也要積極主動地配合教師完成知識的整理和重點的突出等教學活動。隻有這樣,才能突出重點,把握整體,才能不致於顧此失彼,首尾脫節。
二、事實材料的列舉,要針對學生的實際,注重取舍、補充,
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抽象的理論知識必須有一定數量的事實材料加以驗證和說明才能理解。現行思想政治課教材堅持從基本事實出發,用比較豐富的典型事例或生動形象的故事引出和說明道理,具有較強的可讀性和吸引力。那麼,教材中列舉的事例是否都要在課堂上講呢?,我們以為,教材既然首先是供學生閱讀和鑽研的,那麼,隻要學生能夠讀懂理解即可,對於事實材料的講述不必麵麵俱到,也不見得多多益善。但是也不能由此認為凡是教材中的事例就隻字不提或泛泛而談。作為教師,要注意研究學生的認知特點,注意研究學生的生活實際,在課堂講授中對於教材上的事例要進行大膽取舍或適當補充,有時不惜“忍痛割愛”;有時不妨“錦上添花”,力求使每一個事例都能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例如,在學習初三教材第一課“堅持改革開放”這一框時,教材上是以安徽鳳陽縣小崗生產隊和首鋼的率先改革為例引出有關改革的一係列內容的。講述這部分內容時,我們考慮到學生處於農村地區,對於農村實行的聯產承包製比較熟悉,而對城市企業的經營機製則比較陌生,於是我們就隻給學生講述了第一個關於農村改革的實例,至於第二個關於城市改革的實例則點到為止。而且,由於此時學生的注意力還不太穩定和持久,需要教師運用語言來組織以引起注意。於是在講述第一個實例時,我們把平時從各種媒介得到的關於小崗生產隊18家農戶冒險承包的報道進行了一番加工,形成通俗、生動、富於故事性的表述。這樣的表述要比教材上單調枯燥的平鋪直敘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因而得到學生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