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課程內容:穩中求變
改革以前,中學思想政治課課程內容在總體上是穩定的。這種總體穩定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內容結構基本未變。中學思想政治課的內容結構,普遍認為由道德、思想、政治三大板塊構成:道德教育,旨在養成共產主義的道德品質;思想教育,旨在樹立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政治教育,旨在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1954年,原政務院在《關於改進和發展中等教育的指示》中指出:“政治思想教育的任務,是樹立社會主義的政治方向,培養辯證唯物論世界觀和共產主義的道德觀。”可見,中學思想政治課設課之初,課程內容就已具三大板塊的雛形。時至90年代,這一課程結構仍未發生大的變化。二是課程設置相對穩定。1959年,第一個《中等學校政治課教學大綱》規定中學各年級思想政治課課程設置為:初中統稱“政治常識”,內容包括共產主義道德、社會發展簡史、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高中分設“政治常識”、“經濟常識”、“辯證唯物主義常識”。這個課程方案一直沿襲至70年代末。80年代前期,中學各年級思想政治課課程改為:初一年級“青少年修養”,初二年級“社會發展簡史”,初三年級“法律常識”;高一年級“政治經濟學常識”,高二年級“辯證唯物主義常識”。這個方案也沿用了近10年。
課程內容設置始終是受課程性質和目的製約的。80年代後期,隨著時代的變化及課程性質和目的的調整,中學思想政治課課程設置進行了相應的改革。一是改設:根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思想教育的特點,根據改革開放時代對新公民素質的要求,將原初一年級“青少年修養”改為“公民”,並將原初三年級“法律常識”納入其中;將原高二年級所設“辯證唯物主義常識”改為高一年級設“科學人生觀”,強調對學生進行人生觀教育;將原高一年級所設“政治經濟學常識”改為高二年級設“經濟常識”;一是增設:在初三年級新設“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常識”,在高三年級新開“政治常識”,用以對學生進行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教育。
新的改革大綱出台後,基層教師的反應異常強烈。問題並不是出在改革課程設置上,而是出在課程、內容、教材頻繁的無規則變動上。首先是高二課程長時間不能到位。“共產主義人生觀”、“科學人生觀”淡化哲學理論,強調人生觀教育,究竟是以世界觀教育為主還是以人生觀教育為主?教師難以適從。如果以世界觀教育為主線,而大綱和教材都沒有提供這樣的思路;假若以人生觀教育為主線,蒼白的哲學理論對人生觀問題又缺乏足夠的說服力。1992年大綱將原高一年級所設“科學人生觀”改為高二年級設“世界觀人生觀常識”,哲學理論有所增強,但世界觀和人生觀仍是一個機械拚揍的板塊結構,很難說已經解決了原來所固有的矛盾。其次是前後不一。即使是相對穩定的學科,也存在著觀點、提法上的前後不同。如階段鬥爭問題,1986年大綱是作為一個基礎理論來處理的,但在1988年大綱裏卻變得無影無蹤,在1992年大綱中又複出並占了相當大的篇幅。其它如所有製問題、商品經濟問題等,也概莫能外。最後是教材頻繁修改。教材當然是根據大綱編寫的。既然大綱發生了變化,教材當然也要發生相應的改變。問題在於:在大綱相對穩定的情況下,中學思想政治課教材也在不斷地翻新。如果說大綱是幾年一大變的話,教材則幾乎是一年一小變。這種教材的頻繁變化令廣大教師窮於應付,苦不堪言。
中學思想政治課的性質決定了它多變的客觀必然性。但這隻能相對於其它課程來講。就思想政治課本身而言,大綱特別是教材頻繁地變動,對提高思想政治課的信譽,對積累思想政治課的教學經驗,對穩定思想政治課教師隊伍,對建立思想政治課考核製度都是不利的。那麼,問題的根源在哪裏呢?顯然,出在對中學思想政治課職能的認識上。中學政治教育,除思想政治課係統外,還有時事課係統。如果說思想政治課是“基建隊”的話,時事課就是“消防隊”。事實上,時事課也正是針對目前國內外形勢和政策的變化而設的。然而,現行的中學思想政治課,卻不是按“基建隊”的思想設計,而是按“基建隊+消防隊”的思路設計,將本屬於時事課的內容又納入思想政治課內,人為地製造時事政策教育上的重複,以至於人們在高考試卷中分不清,哪些試題的內容屬於課本,哪些試題的內容屬於時事政治。由於形勢和政策變動較快,包含著形勢和政策內容的中學思想政治課也就變動頻繁。人們不禁要問:如果按“思想政治課(基建隊)+時事課(消防隊)”的思想設計,情況又會怎樣呢?一句話,倘若說改革以前的思想政治課程設計是“穩中求變”的話,現在麵臨的問題就是“變中求穩”,最終則要複歸到“穩中求變”的正道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