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學原則:同中有異
中學思想政治課的三大改革大綱都是以中共中央關於改革學校思想政治課的通知(以下簡稱1985年通知)為基調形成的。這個基調就是“淡化理論教學,加強思想教育”。1985年通知第一次將“中學政治課”改稱“中學思想政治課”顯然事出有因,所以在教學原則上,三個大綱的共識最多。
——堅持理論聯係實際的方針。中學思想政治課設課之初,就強調貫徹理論聯係實際的原則。但是,1985年通知和1986年大綱則把這一原則上升到“教學方針”的高度加以強調。大綱將“理論聯係實際方針”界定為:“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必須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同時要符合中學生的思想、知識、心理發展的特點,用生動活潑的形式和馬克思主義觀點教育學生。”這就是說,不僅是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中,而且在思想政治課課程設置、思想政治課教材編寫上,都要堅持理論聯係實際。為貫徹理論聯係實際的方針,各年級教學大綱都分別根據本學科的特點,提出具體的教學原則。如《公民》科教學,要求注重思想教育和行為訓練的實效,不僅要使學生懂得為什麼要這樣做,而且要懂得怎樣去做;如《社會發展簡史》科教學,要求把有關社會發展的基本觀點滲透到史實中去,做到史論結合,論從史出,史料為講述觀點服務。在以後的教學大綱中,“理論聯係實際的方針”雖不再提,但理論聯係實際的原則仍牢不可破。特別是1992年大綱轉而強調“基本事實”教學,甚至導致“大綱”不成其為大綱。注重“基本事實”本來不錯,問題在於是不是非要在大綱中不厭其煩地羅列許多材料不可,而置大綱的科學性、規範性於不顧?
——以啟發式教學取代注入式教學。1985年通知指出: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要善於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和思考來提高認識,尋求問題的答案,講課應當用豐富而生動的事實來引出和論證有關的觀點,而不能簡單地灌輸抽象的概念”。為此,1986年大綱強調,教學要充分利用自學、討論、實踐等各種教學形式和各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1988年大綱(《科學人生觀》)強調采用啟發對話、討論等方法,加強教學的生動性、針對性;1992年大綱(高中部分)要求防止單純從概念到概念的推理式的教學方法。
——降低要求以加強“四性”。關於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新大綱注重“四個結合”: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結合;知識性與教育性相結合;係統性與針對性相結合;科學性與趣味性相結合。熟知內情的人一看就明白,在上述“四個結合”中,新大綱著眼於降低要求,似乎更強調教學的實踐性、教育性、針對性、趣味性。這是三個大綱共同的出發點。但細微的程度差別還是有的。1986年大綱大幅度降低教學要求後,仍認為內容偏多偏深,一再告誡教學中不宜過深過強,不求理論體係的嚴謹和完整。1988年大綱不得不再一次降低教學要求。如《社會發展簡史教學大綱》將1986年大綱中的“為逐步樹立共產主義人生觀和世界觀奠定初步基礎”的教學要求改為“為逐步樹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共同理想和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奠定初步基礎”;如《經濟常識教學大綱》將1986年大綱中的“以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基本原理為指導,密切聯係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經濟體製改革的實際,講解常用的經濟知識”改為“講最基本的學生能夠接受的經濟知識,注意說明學生最關心的經濟問題”。這種一再降低要求的狀況在1992年大綱中有了事實上的好轉。但是,另一方麵,該大綱仍在不遺餘力地強調理論問題不宜過深過細,不求理論體係上的係統和完整。降低教學要求的做法,與把中學思想政治課看作“消防隊”的思路如出一轍。很明顯,急功近利的短期教育行為,正是導致降低教學要求的最初動因。問題在於中學思想政治課是否應該使學生終身受益?答案應該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