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永遠建不完的迪士尼樂園(2)(1 / 2)

迪士尼樂園在亞洲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時,迪士尼工作室又把目光轉移到了歐洲。在考察了多個地點後,最終決定把樂園建在巴黎。巴黎迪士尼樂園是迪士尼工作室首次的自主擴張,從選址到開發都由迪士尼工作室一手操辦。

有了先前三個迪士尼樂園的經驗,艾斯納對巴黎迪士尼樂園的選址更加謹慎,考慮也更周全了。最後決定選在巴黎的馬恩山穀,這是因為這裏是舉世聞名的旅遊城市,有足夠的遊客量,其次,法國政府會為迪士尼樂園的建設提供土地、財務、基礎建設等全方位的優惠和支持。更為重要的是,迪士尼可以擁有獨立的產權。1995年,迪士尼工作室與法國政府簽訂協議,法國政府給迪士尼提供197億法郎、1943公頃的土地,並且提供75億美元的低息貸款,此外,法國政府還承擔建設高速公路、延長郊區地鐵、改善公園設施等多項基礎建設工程。同時,迪士尼工作室擁有巴黎迪士尼樂園49%的股份和利潤分成,還有每年獲得總收入10%的特許經營費和5%的商品收入。

艾斯納特別看好巴黎迪士尼的前景,他相信一定可以震驚歐洲。1992年4月,巴黎迪士尼樂園正式開幕,與預期中人滿為患的場景截然相反,開業之初遭遇潰敗,遊園人數寥寥無幾,開業僅僅一年,虧損額高達9億美元。在此之後,更是連年虧損,這對迪士尼工作室來說簡直是噩夢。艾斯納和他的工作人員百思不得其解,經過多次反思考察,他們找到了根源,那就是他們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文化。

巴黎不僅僅是法國的首都,更是現代歐洲文化的發源地,而美國的文化曆史時間還不長,要想滲入到歐洲這種傳統的曆史文化中,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歐洲人對英語國家的文化有某種排斥。因此迪士尼樂園在巴黎慘遭潰敗是在所難免的。了解到這一情況的艾斯納和韋爾斯,決定聯手對巴黎迪士尼樂園進行調整,努力和法國當地生活習俗和文化進行融合,淡化美國色彩。在本土化的情況下,巴黎迪士尼樂園逐步渡過了債務難關。

艾斯納上任後,使得迪士尼工作室從沒落走向輝煌,重新躋身於好萊塢娛樂大亨之列。有了雄厚的資金做支撐和前幾個樂園建設的實戰經驗,艾斯納打算在中國香港建設全球第五個迪士尼樂園。

1999年2月,為了興建香港迪士尼樂園,迪士尼工作室正式和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進行談判。迪士尼工作室計劃耗資141億港元進行建設,並於2003年1月12日正式動工,2005年9月,香港迪士尼樂園正式開業。

為了更好地吸引遊客,在開業之前,相關部門進行了猛烈的宣傳,製定了市場營銷計劃。同時在內地與香港之間還安排了直接過境巴士,設立直通樂園的“迪士尼專列”,宣傳力度非常大。

香港迪士尼樂園開業的第一年,接待了560萬人次以上的遊客,獲得了10億美元的收入。香港迪士尼樂園的成功,讓迪士尼工作室看到了中國的廣闊市場,並打算在上海創建全球第六個、中國境內第二個迪士尼樂園。

2011年4月8日,上海迪士尼樂園正式動工,投資達245億元人民幣,預計2015年完工,建設地址位於上海市浦東新區川沙新鎮。

傳媒大亨的全盛時代

在全球並購浪潮的席卷下,艾斯納順應潮流,收購了美國老牌電視網——美國廣播公司,這個收購過程非常艱難。

1995年,迪士尼工作室在電影製作方麵已經取得巨大成就,但在電視領域卻沒有多大作為。雖然擁有自己的有線電視,但規模很小,工作室生產的電視節目被電視台大規模控製,艾斯納認為迪士尼應該擁有一家獨立的電視公司。他認為,要是收購一家電視網,那麼迪士尼製作的娛樂節目會擁有一個穩定的、高效的銷售方式。當時,美國的三大電視網——國家廣播公司(NBC)、美國廣播公司(ABC)、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都處於待售狀態。

和國家廣播公司、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談判相繼破裂後,艾斯納把全部希望寄托在美國廣播公司上。通過前麵的介紹,大家都知道,早在1954年,沃爾特·迪士尼剛涉足電視領域的時候,就曾與美國廣播公司達成合作協議,使其從一個“小角色”發展成為電視行業的“巨頭”,與國家廣播公司、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形成鼎足之勢。但在1960年,雙方的合作關係破裂。

其實,邁克爾·艾斯納與美國廣播公司也頗有淵源。1964年,他從丹尼森大學畢業,先後在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國家廣播公司工作過,但沒有獲得足夠的發展空間,1966年,他到了美國廣播公司擔任小小的節目助理,1973年成為黃金時段節目製作的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