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怎樣引導孩子創新
要讓孩子有創新精神,做為家長,你自己是否覺得自己有培養孩子創新精神的應有條件呢?
1.父母教育方法自測題
請你快速完成下麵的題目,根據實際情況填寫,不要反複斟酌。
注意,您選擇反映的是“我實際上是這樣這樣”,而不是“父母應該怎樣怎樣”。
您的評分是1=從不2=偶爾3=經常4=總是。
無微不至是父母的美德嗎?有時候,對孩子的照顧如果超出了界限,往往演變成對孩子生活的侵犯、幹涉。這個問題在孩子青春期表現得特別明顯。也許您應該評估一下自己是否有過度幹涉的嫌疑?
(1)孩子做的每一件事情我都很關心。
(2)我對孩子非常嚴厲。
(3)我總是左右孩子該穿什麼樣的衣服,該打扮成什麼樣子。
(4)我很關心孩子晚上幹些什麼。
(5)我對孩子喜歡的朋友比較挑剔,考察得很仔細。
(6)我要求孩子回到家裏,必須說明他剛才或現在正在做的事情。
(7)我很關心孩子和什麼樣的朋友來往。
(8)孩子的飲食是我每天必須要考慮的一個問題。
(9)孩子喜歡去的地方,我會找機會去了解和打聽。
(10)我對孩子嚴格規定了他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而且我不會讓步。
評分標準
15分以下您對孩子的限製很少,基本上是不管,孩子會覺得非常自由,常常會失去對自己控製,您應該和孩子交流一些對於社會行為的看法,及時轉達自己對他行為表現的看法。
15-25分您的孩子是輕鬆的,您給了足夠地空間來發展自己。如果您和孩子共同討論孩子的選擇和決定的話,您就是一個更為優秀的家長。
25-35分在孩子眼中,您是一個頑固的家長,孩子覺得和您交流有壓力,感覺總是在仰視您,因為你們沒有平等對話的條件。在孩子逐漸長大的過程中,您應該適時地讓他獨立麵對生活,如安排自己時間、購物、擇友等等。
35分以上您限製了孩子自由發展的空間,同時在親子關係上,孩子沒有和您交流討論的餘地,而且有很多事情不願意被您知道。這是過度幹涉孩子生活的一個後果。為孩子設計太多,小的時候,可能是孩子的服從,而將來可能換取的會是孩子無聲的反抗。
該自測題由北京先知語言工作室編製
2.束縛孩子創新精神的四大枷鎖
(1)隻有一個正確答案孩子還沒有上學,大人們就教會了他們一個問題隻有一個正確的答案。其實,人們隻有尋求多種答案,才能想出新的主意或辦法。
(2)老師和父母教的知識都是對的孩子若形成這種意識,就不會去創新。讓孩子具有一些“懷疑精神”,對他擴展思路是有益的。要知道,科學的每一個進步都離不開大膽的設想,也離不開對現有模式的“懷疑”。在“懷疑”中才能有所發現,有所創造。
(3)循規蹈矩要讓孩子富有創造精神,必須打破條條框框,讓孩子“異想天開”。
(4)不能出差錯孩子發揮創新精神的過程必然會麵臨失敗的可能,需要允許孩子出錯,使孩子在“糾錯”中成長。
台灣一教師創新教學出奇招全班學生談性愛
中新網香港10月25日消息:台北訊,最近,台灣某知名中學的一名語文老師為了創新教學,提升學生寫作文興趣,出了一道荒謬的作文題——“打手槍或造愛的感覺”。台灣“教育部長”曾誌朗聞訊接連說了好幾次“很揪心、很揪心”,他認為這種題目非常“不適當”。
教齡長達十七年的陳蒪發現學生文字表達能力一屆比一屆差,坦承也是被逼得不得已,才出此“妙計”。作文要求學生描述心跳的速度,臉怎麼紅的,頭如何膨脹的,下體熾熱過程,一直到事情辦完後的感覺,每個步驟都要仔細寫,規定不得以“我就睡著了”為結尾。
此題一出,在座的年輕學生嚇得嘴巴張大,又緊張又興奮,大喊“不會寫啦”。看著台下學生作樣,陳蒪對著學生率性直言,“別欺騙人了,十七、八歲精力旺盛的青少年,沒有造愛經驗,也絕對打過手槍,盡管兩個都沒有,也一定有夢遺的經驗,先給你們三天時間去想,如果全都沒有,勢必得就醫。”
3.怎樣培養孩子的創新性
對於教育孩子來說,如何使孩子對學習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是家長最關心的問題,那麼,如何能行之有效呢?
(1)維護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們對新奇事物會表現出很大興趣,而這些事物很可能是家長們習以為常、見怪不怪的東西。
孩子的奇思怪想,這中間往往蘊藏著不可預測的潛能。父母對孩子的提問、質疑、探索甚至不同意見,應給以支持和鼓勵,將為孩子表現好奇心和滿足好奇心提供更好的機會。
為了使今天的孩子明天成為獨立而有創造性的人才,父母們必須維護孩子與生俱來的好奇心,讓他們在滿足好奇心的過程上獲取知識,把世界變得越來越好。
(2)與孩子一起學習
父母僅僅告訴孩子學業很重要是不夠的,他們應當讓孩子明白:學習不應隨著某些學分或文憑的獲得而結束——學習是一種生活方式。
知識經濟時代,人人需要終身學習。當父母們以自身激勵孩子,共同學習,那將會有良好的效果。
父母的學習熱情將是孩子的學習欲望的最佳催化劑。
(3)角色換位法
有些家長采取壓製的方法,逼迫孩子多念書,往往適得其反;家長應該讓學生當學習的主人,設法使他們由被動變主動。
“我要學”,將會成為學習的真正原動力。
“角色轉換法”,還可以用在數學、計算機、語文等不同的科目裏,同時,除了上課的方式以外,還可以采取讓孩子出考題、改試卷、作業等方式。
讓孩子由學生變為老師,讓孩子教大人,這種學習方法孩子一定感到新奇、有趣。同時這種做法有利於孩子自信心的形成,它給孩子創造了一個自我表現的機會,對形成孩子良好的個性也是有好處的。
(4)寓教於玩法
孩子的天性就是好玩。當家長將孩子的學習融於娛樂之中,必然會事半功倍。孩子在快樂的同時,最易於放開思維,吸取新東西。
寓教於樂,已成為了一種學習的時尚,但有些家長還沒有足夠的耐心和合適的方式。
熱愛學習的孩子,首先是熱愛生活的。家長不妨多采取一些寓教於樂,寓樂於教的方式,讓孩子多元化地吸取新知識。
西方教育專家曾經指出:孩子在小時候,就應不斷地培養具有健康的追求成功意念的習慣。
(5)激勵
天下父母無不期望孩子獲得成功。孩於怎樣才能獲得成功呢?家長首先要培養孩子追求成功的意念。
當孩子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並感覺到他人的欣賞、肯定,他就會多一份自信,多一份責任,也就會具備追求成功的意念。父母的激勵將有助於孩子獲得這些。
父母要激勵孩子,可通過發現孩子最擅長做的事來表揚、肯定孩子。
有個男孩,從7歲起就幫助父母洗菜做飯,他特別愛打雞蛋。
一次他自己打好雞蛋,用筷子攪勻放入鍋中做成湯後,全家都誇獎他。之後一遇到家裏打雞蛋的活他就包了。不僅自己打,自己攪,還學習自己做。後來他能自己做雞蛋了。由於爸媽表揚孩子擅長雞蛋湯,來了客人,大家也都想吃他做的雞蛋湯,於是這個男孩就更加認真地做湯。幾之後,他不僅做蛋湯,還有做一些好吃的飯菜。
激勵的教育方法主要是通過家長的談話來實現的。這麵的範例比較多,如英國科家湯姆生父子都是諾貝爾獎得者,科學殿堂裏的最高榮譽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子承父業的奇跡呢?這與母親對小湯生采用激勵的教育方法是分開的。母親在小湯姆生14歲日的時候說:“孩子,別忘了爸爸14歲就上大學了,雖然你的祖父隻是一個小書販。”這小湯姆生的激勵是不言而喻,籌,孩子自信心大增。於是,父子倆共同擬出新的目標,逐步提高能力。
孩子的成功不僅僅是試卷上的滿分,而是可以更為豐富多彩的。孩子究竟能發揮多大的實力,父母也很難看出,因此通過比賽等多種方式去嚐試是一種良策。父母應從日常生活中提供孩子自然的嚐試機會,鼓勵他設定目標,以孩子的興趣與能力為主,定一個合理可行的目標,讓孩子朝這個目標努力爭取實現。另外,目標要分階段性。家長為孩子先設立一個長遠目標,然後在前進的路上再設立幾個中期目標,每一個中期目標還可以劃分若幹個小目標。這樣,當孩子完成了幾個小目標後,他會發現,他已實現了一個中期目標。同樣,當幾個中期目標完成,他會驚異,自己已是一個成功者。
(6)讓孩子自己走
要想讓鳥兒飛得高,就要讓鳥兒自由地飛翔。很多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心,唯恐孩子累了、病了、苦了、煩了……
溫室裏的花難以燦爛,鳥籠裏的鳥難以高飛。過分的關愛,會束縛孩子追求成功的念頭,會限製孩子追求成功的步伐。北京的一位13歲男孩曾經對筆者采訪有關中日少年探險夏令營的回答是這樣的:“爸爸媽媽為了讓我上一個好學校,讓我住在姥姥家。姥姥有‘三不讓’:刀不讓動,電不讓動,火不讓動。我長這麼大,連火柴都很少劃,家炊都不會,怎麼會野炊呢?”他歎了口氣,不服氣地說,“不是我們不想幹,是我們不會幹,長這麼大誰讓我們幹過野外探險?我們從來沒幹過事情怎麼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