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蘋果”與創新意識(1 / 3)

“方蘋果”與創新意識

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而知識經濟的核心是創新。因此,現代家長應站在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高度,鼓勵幼兒去標新立異,努力培養幼兒的創新精神,訓練幼兒的創新能力。

標新立異,就是強調別致新穎,推陳出新。在神聖的科學毆堂中,大見能占有一席之地的,都是一些標新立異、獨辟蹊徑者。居裏夫人實現人工核反應的第一次突破後,費米標新立異用中子而不是用。粒子去轟擊原子核,結果一舉成功。由此可見,要想標新立異,必須破除“常規思維”,避免受先前“定勢”的影響。但在日常生活中,由於幼稚和缺乏經驗,幼兒的種種創造性表現常常與錯誤、缺陷、頑皮、任性等相聯係,這使得一部分家長常常產生錯覺,並會在言語上、行動上不自覺地壓抑甚至扼殺幼兒創造性萌芽。

一次,有個幼兒照家長的範畫畫好一個小朋友之後,在旁邊又加上了一團黑色。畫完後,家長問:“這是什麼亂七八糟的東西?“幼兒回答:”小朋友的影子。誰叫你畫的,你沒看見我就畫了一個小朋友嗎?“幼兒看看範畫,再看看家長嚴肅的臉,呆呆地點了點頭並順從地用塗改液把“小朋友的影子”塗抹掉了。上述現象,表麵看來是要求幼兒學習範畫,遵循常規,實際上卻扼殺了幼兒的創造性思維,其結果隻能是養成幼兒墨守成規的習慣。多可惜啊,這位家長錯過了一次鼓勵幼兒創造性表現的機會。而且令人憂慮的是,這並非個別現象,不少家長在幼兒剛有一些超乎尋常的想法時,便“一棍子打死”,對幼兒“異想天開”的出軌做法,家長常常是不予支持的。

而日本的一位幼兒教師的做法真值得我們家長深思和學習。在一堂小學美術課上,日本的教師教幼兒們畫蘋果。教師發現有位幼兒畫的是方蘋果,於是就耐心詢問:“蘋果都是圓形的,你為什麼畫成方形的呢7“幼兒回答說:”我在家裏看見爸爸把蘋果放在桌上,不小心,蘋果滾落到地上摔壞了,我想如果蘋果是方形的,該多好啊!“教師鼓勵說:”你真會動腦筋,祝你早日培育出方蘋果。把蘋果畫成方形,顯然脫離了實際。”而那位日本幼兒老師卻循循善誘,引導幼兒道出畫方蘋果的原因,並且鼓勵幼兒“早日培育出方蘋果”,這做法怎能不叫人拍案叫好呢?

顯然幼兒的標新立異難免伴隨著幼稚的錯誤。但幼兒不斷“犯錯”的過程,其實是不斷改正錯誤、完善方法的過程,假如家長不給予這類機會,輕易地包辦代替,甚至粗暴否定,非但剝奪了幼兒探索的樂趣,嚐試失敗、內疚、挫折的情感體驗,也會使他們變得謹小慎微,懶於動手,疏於嚐試,以至性格鎖閉,泯滅天性。事實上,往往隻有犯過“錯誤”,才能消滅錯誤。

因此,現代家長應站在幼兒的立場上,正確對待幼兒的標新立異,多給幼兒創造“犯錯”的條件和機會,使幼兒勇於嚐試、探索,在失敗和挫折麵前不氣餒,並成為不斷進取的、具有積極健康心理的開拓型人才。

1.鼓勵孩子敢於創新

家長應該留給孩子發展創造力的空間當埃米莉·吉布森剛學會蹣跚走路,有一天媽媽非要給她戴上手套,她說:“手套令我的手感到悲傷。”父母們碰到這種情況往往隻會說:“多有意思的感覺。”但心理學家卻可能把埃米莉的這句話作為兒童創造力的一個例子:以不同尋常的方式看待問題。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兒童和青少年精神保健中心主任利昂·盧森堡醫生認為,孩子的天性同後天培養是相輔相成的。大多數父母在養育孩子時都會發現一個現象:嬰幼兒在重新發現和重複發明成人熟視無睹的一切。他們的生活是由一係列有待解決的有趣問題組成的。可以說,創造性是他們的天性,問題在於父母對此如何反應。心理學家邁克爾·舒爾曼擔心隨著孩子長大,父母有時將創造性活動限定在狹窄的領域裏,例如認為隻有藝術或音樂才能培養創造力,實際上有很多途徑,其中包括運動。孩子們在嚐試新事物時往往會犯錯誤。但有創造性的人視犯錯誤為積累經驗的途徑。他們能夠“吃一塹長一智”。對孩子來說,如果他們不能經常置於有得有失的環境中,那麼犯錯誤有助於他們的成長,可以刺激他們下次做得更好。競爭的好處在於因為隻有一個人能夠獲勝,所以它將促使孩子盡快找到“正確”的辦法。父母可以通過為孩子提供令他們感到新鮮的原材料,幫助孩子發展創造力和處理問題的靈活性。原材料可以是各種各樣的東西。例如鋼琴,即使在孩子沒有學習而且也不懂音樂的情況下,也要允許他們去彈奏鋼琴。

2.培養寶寶的創新能力

過度保護孩子,可能是父母最容易犯的錯誤。為了避免這一點,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請您注意:

·讓孩子負責自己可以做的事:穿衣、吃飯、起床、睡覺等,這是鍛煉寶寶獨立能力的起點。

·有時候可以給孩子機會讓他們自己做出選擇,這是一種思考的訓練。比如對於1~2歲的幼兒,換衣服時可將兩件衣服拿出來讓他/她挑選,使其習慣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當他們長大後,麵對色彩繽紛的世界時,不至於經常出現不知所措、人雲亦雲的情況。

·分給孩子點芝麻小事去做,並讓其有主交的感覺,例如每天用小水杯澆花什麼的,借此來培養一種“這個工作非我不可”的責任感。即使孩子做的不太好也不要責備,隻需要多加訓練。而且盡可能讓孩子去承擔不盡責的後果(比如孩子負責喂養的小金魚被餓死了)。

3.怎樣培養孩子的創新力

很多家長老是抱怨自己的孩子老是惹事生非,其實最好的辦法就是培養孩子的積極自我觀念,發展自己的興趣和能力。

著名的精神分析學家愛利克·埃裏克森說,接近青春期的孩子們麵臨“奮進與自卑”的選擇。他們可能會掌握新技巧,學會通過取得成績贏得讚譽並獲得他們走出兒童進入成人世界所必需的信心;他們也可能對自己做事的能力感到絕望,認為他們命中注定就是不合格的並且因為自卑感而形成對自己、對他人的敵意。孩子們是努力奮進還是消沉自卑對他們日後的人格形成和道德發展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