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要鼓勵你的孩子潛心於某類活動,在這些活動中產生出這樣的感覺:“我能行。”這些可以是學術研究、演奏樂器、唱歌、跳舞、演戲、繪畫、棒球、籃球、網球、體操、遊泳、航行、溜冰、滑雪或者騎馬,也可以是別的什麼,隻要你的孩子能夠感興趣並且表現不俗就行,如果你能幫你的孩子多掌握幾套這樣的技能,對於他或她的自尊而言可以說是多多益善。
不過,這並不是要建議你去監督孩子並且肯定他們確實沒有“浪費時間”。青少年需要做那些在父母看來可能是浪費時間的事情——跟朋友打電話聊天、聽錄音、做白日夢等等——這一方麵要因為這一類活動具有社交的或反思的價值,另一方麵也因為他們能夠借此舒解一下少年們麵臨的各種壓力。我們應該尊重這種需要,與此同時應該幫助孩子們意識到這幾年對於他長大成人非常關鍵。他們有時問、精力以及未加雕琢的潛力,去發展他們的興趣和能力,這些興趣和能力日後將受用一生,而眼前則給他們以良好的自我感覺。
當孩子們對他們所能做的事情感覺良好了,他們將更有能力承受成長過程中會遇到的各種焦慮。他們會更少需要通過服從來尋求安全感,或者借吸毒、酗酒和性亂尋求逃避。
4.創新力與學習力
創新力與學習力是一對微妙的概念。二者對於企業來說是缺一不可,但如何正確處理它們之間的關係,可能很多管理者尚未有明確的認識。一方麵學習是創新的基礎,借鑒是再創造的前提;另一方麵,學習過程中在吸收知識、汲取經驗的同時,也可能為人們增添了更多的條條框框,反而抑製了創新力的發揮。
離開了學習,說創新就是空中樓閣,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也不為過。具有強大創新力的組織首先應該是一個學習型組織,但學習不能理解為知識灌輸和拷貝,隻有創造性地學習,才能將學習力有效地轉化為創新力。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創新,提高學習力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更好地創新,學習隻是一個過程,不能將其視為終點——這樣的意識也是非常關鍵的。
我們可以這樣來比喻:企業就象一個學生,學習知識後不但要運用,還要形成自己的創造,這才是一個優秀生,而不是書呆子。打造學習力,別忘了根本目的是什麼,這就是對管理者的忠告。
5.創新是一種精神狀態
但凡孩子能夠獨立完成的事就不要擔心事情一時會不成功,事實上,讓他努力去做某一件事就已經是成功的開始了。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準則,需要反複強調。
大衛的爸爸去世了。媽媽就倍加疼愛大衛。大衛4歲了,媽媽還是整天喂他吃飯,給他穿衣穿鞋。媽媽終於送大衛去幼兒園了。老師告訴大衛的媽媽,大衛不會自己吃飯,不會自己扣扣子,也不會穿鞋。而和他同齡的孩子做這些小事卻做的很好,相比之下,大衛顯得手忙腳亂,而且很可憐。老師告訴大衛的媽媽,讓他學習自己去做這些事情,因為4歲的孩子已經應該學會自己穿鞋戴帽。可媽媽說:“我喜歡大衛,他是我的一切,我願為他做出更多的犧牲。”
這樣的媽媽在我們的社會中是隨處可見的。媽媽這種犧牲奉獻精神也是為人稱讚的。但是在稱讚母親的奉獻精神的同時,我們有沒有考慮過這樣做對孩子的成長有什麼負作用呢?事實上,我們看到許多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很難有所作為,原因何在呢?
媽媽對兒子的過度照顧向兒子傳遞著錯誤的信息,首先不給孩子機會學習照料自己的生活,使孩子對自己缺乏自信,認為自己無能為力,隻能依賴媽媽。一個孩子如果從小就缺乏自信,很難在將來成為勇於自我探索的人。再者媽媽的關懷使大衛感到自己在媽媽的心中的位置牢不可摧,這當然令他滿意,有安全感,然而一旦媽媽不再這樣照顧他,他便會有失落感。從大衛的成長看,媽媽這種無私行為實際上是自私的,因為她沒有為孩子本身成長發展的需要而克製自己的情感表現,已成為大衛健康成長的障礙。而且如果我們深入探索媽媽的動機,其中有沒有期望兒子將來能“投桃報李”的想法呢?
一個真正疼愛孩子的母親應關注的是孩子將來是否能自己應付外麵的世界。將一個在慈母庇護下,毫無自我生存能力的青年推入未來的社會是最為殘忍的事,也是作母親不忍看到的結局。想使孩子能成功地走入門外的世界,必須從小開始培養自立與自信。如果我們替孩子做所有的事,便不能達到這一目的。在這樣的撫養下成長起來的青年,外表人高體大,內心卻是畏畏縮縮,缺乏勇氣。這樣作使他喪失了自信和勇氣,也使他感到不安全,因為安全感是建立在能夠用自己的能力去對付處理問題的基礎上。我們這種自以為無私的行為,剝奪了孩子發展自己能力的權利,但這恰恰是孩子成長最珍貴的要素。
媽媽、爸爸、阿莉森和3歲的弟弟艾倫在穿遊泳衣準備去遊泳。孩子們最喜歡遊泳,爸爸也喜歡教他們遊。6歲的阿莉森很熟練地穿上了遊泳衣,而艾倫卻撅起小嘴巴不高興地站在那裏。“快點,艾倫,穿上遊泳褲。爸爸已經穿好了。”媽媽和姐姐已到了遊泳池邊,艾倫還是站在那兒,無動於衷。媽媽見艾倫很長時間不出來,就回來找他。“你站那兒幹什麼,穿上遊泳褲!”“我不會。”艾倫回答。媽媽隻好說:“過來小寶貝,我給你穿上。”姐姐朝著艾倫笑了笑。
艾倫最小,從以往的經驗艾倫知道,他不穿,媽媽就會過來給他穿,這樣他可以獲得媽媽的額外注意力。阿莉森也很高興媽媽這樣做,因為她可以在爸爸媽媽麵前表明自己比弟弟能幹。媽媽顯然沒意識到她的行動對兩個孩子的意義。媽媽為了讓艾倫高興,替他幹了他自己能幹的事。媽媽的耐心服務,使得艾倫沒機會發展他自己的獨立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