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舞蹈的方法很多,根據少兒好奇心強、喜歡模仿的特點,我們可以總結出以下內容:
學生通過觀看教師的示範或電影、錄象等對所要學習的舞蹈動作進行模仿練習。首先看清示範動作,要力求準確,看清動作的位置、路線、方向和麵向。在分解的基礎上,記清動作要領,再進行完整組合動作的模仿,這是舞蹈學習中最常用的方法。
少年兒童的骨骼硬度小,肌肉柔韌鬆弛,力量小,自身的觸覺、肌肉感覺不能正確把握,往往動作不到位。這樣,就需借助教師,使他的動作到位,體會正確動作的肌肉感覺,從而形成正確的本體感覺。
舞蹈的分解學法可分為單個動作的分解和組合動作的分解學法。
在單個動作分解上盡可能分得單一化、一致性。如上下肢一起的動作,將上、下肢分開學,先學下肢,再學上肢,熟練掌握後再合成完整的動作練習;或者先抓住單個動作的重點、難點,然後再進行單個動作的完整練習。
組合動作分解法往往是把一個組合分成苦幹段,先掌握每段中難度大的動作技術後逐段進行學習,最後連接成一套完整動作;或者按動作順序分解成一個個八拍來學習,然後把整個組合連接起來。在舞蹈學習中,也可以按隊型變化來分解學習。先學隊型一的動作,再學隊型二的動作,依次類推,後連接起來成一套完整的組合。
在少兒舞蹈學習中必須掌握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循序漸進的原則。由單個動作到小組合、由不配音樂到配音樂、由本民族舞蹈到其它民族舞蹈、由風格易於掌握的舞蹈到風格難以掌握的舞蹈,像滾雪球一樣,一點點學習掌握,使孩子逐步成為一個合格的舞蹈者。
□藝術天地再教育
琳琅滿目的因素使得才藝班滿街林立的,舉凡音樂、美術、舞蹈、戲劇、書法……種種的藝術層麵都兼顧到了;刹那間,“才藝”這麼一回事似乎受到眾所矚目的待遇,人人趨之若驚、搶之唯恐不及、捫心自問:是否尊重過孩子的意願?是不是順著孩子的誌趣?有沒有給孩子太多的壓力?自己的態度是否真的健全、正確?
□成人的“才藝教育”
“藝術”應該是一種生活態度,並非為某些特定對象所設的活動,不論個人的天分,而是每人都能感受、接觸,覺得愉悅、快樂。所以對於孩子的才藝教育,父母親不應抱持特別目的,以藝術為手段;而是隻為寶貝們營造一個健全的生活環境,就如小樹苗成長所需的水分與空氣一般。
在提供孩於學習才藝的機會方麵,家長扮演著最重要的角色;姑且拋開某些父母速成的虛榮心態,送孩子上才藝班不外乎是為了藝術情操的陶冶、精神生活的充實、或是期望將來發展成藝術家。所有的才藝教育起步都應相同,從帶領孩子感受音樂進而喜歡音樂再接受音樂最後才是學習樂器,而不是從學習樂器開始。“提供學習的機會是父母的天職,爾後的引導教育、避免給孩子負擔則是最重要的態度!”
●讓孩子把握住的好的學習機會
在給提供孩子學習機會時麵對市麵上林立的各類型才藝班,家長的選擇並非以自己本身的喜惡來決定,而是要依孩子自己的興趣來選擇。事先應征得孩子的同意,確定有真正想學習意願,如此亦可養成他自我負責的態度。對於才藝班本身的素質,以是否為政府立案之合法機構,來初步區分其好壞,之後再實際了解它的教學內容,看是否合乎人性化的基本要求;父母親也可請教專家,如藝術工作者或是有經驗的朋友提供意見。
孩子上課的情形,要以長時間的發展來評判,而不是以寶寶一堂課的表現好壞來論斷,“父母最好不要陪伴孩子上課,以免造成被動式的學習。”如果父母不陪伴孩子一起上課,可以避免孩子看爸爸媽媽的臉色上課,減輕心理無謂的壓力與負擔;如此正可訓練他獨立自主的態度,減低對父母親的依賴性。也可與老師事先溝通對孩子的最好的方法,盡量避免以打罵、冷落的方式,首重對孩子的安全感,亦可藉此建立其對社會的信任度。
藝術的訓練,著重於創造性的訓練、人格的發展或音樂性的培養、美感經驗的累積,可從訓練中發現孩子的性向、創造力與思考能力。而父母送孩子進才藝班,應保持讓孩子遊戲的態度,不要預期有任何的成果,也不要視其為一種手段;父母期約式的心理,常會演變成“揠苗助長”的後果,強大的壓力,隻會讓孩子感到索然無味而中途放棄。
□父母領進門,修行靠孩子
藝術的培養,從日常生活開始做起,把藝術當做一種生活態度,一種清閑淡雅的生活態度。藉由參與文化藝術的活動,讓孩子接觸藝術、喜愛藝術、感受藝術;由於資訊的發達,為人父母者可從書籍的參考來增進自己的知識,也可從藝術團體舉辦的講座上來搜集資料,更可以直接地與老師的溝通、互動,了解到現行教育的重點;在平時的環境營造,可藉由故事音樂帶、遊戲(如積木、剪紙等),引導孩子的好奇心,與他一起感受日常生活中藝術的存在,盡量不強求孩子的表現,也不要給予壓力。
除了家中的親子互動外,也可帶孩子一起欣賞藝術表演。陪孩子欣賞活動可從節目的選擇著手,例如專為兒童設計的劇場節目,由於時間較短,以旋律、動態的歌舞方式表現,也有增加孩子參與感的台上台下的對話……等,就很適合闔家觀賞,父母陪伴孩子一旁解說,幫助他了解劇情,不但讓孩子容易進人狀況。引起興趣,更在無形中增進了親子關係。可選擇一些較活潑的節目,如舞蹈、戲劇等,與較大的孩子一同觀賞,並且留心他的反應,引導他的注意力。如果孩子的耐性不好,則於中場休息時離開,以免影響他人的權益;事先在家中先教導孩子欣賞的禮儀,讓他了解不同的場合要有不同的態度,否則會妨礙他人的心情,也是一件很不禮貌的舉動,亦可在節目進行中稍顯不耐時,給予機會教育明白別人的反應,井適時地引導孩於了解節目
□別讓孩子輸在開始
盛極一時的口號:“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造成許多家長紛紛提前孩子的受教年齡,這種不健康的心態影響孩子,使其從小就無法自由想像,反而受限於教條式、形式化的訓練,讓孩子一開始就“跌”在起跑點上。要正視孩子的每一個行為,不以成人的觀點來判斷是非,了解行為背後的意義,視孩子為一獨立的個體,才能發現孩子的本能。父母也應開放自己的心胸,不讓孩子成為完成自己願望的工具,也不是有所為地設定目的讓孩子去完成,畢竟,還有什麼比孩子認識自己、做好自己,快快樂樂地成長更重要呢?
□給孩子一片天空
送孩子學畫的家長,一般可發為兩種心態:孩子很會畫畫,我要他畫得更好;孩子不會畫畫,希望他能學會畫畫。如此被送來學畫畫的小寶貝,往往承受了父母強大的期望壓力。在爸爸媽媽的心裏,學畫似乎變成一種炫耀的手段,以完成自己未竟之心願為目的。
也許,父母們心中想著:“別人家的孩子都上才藝班;自己成天讓寶寶無所事事,到處玩耍,不但浪費時間,將來長大後也會因為基礎不穩,而落後人家一大截……”雖然出發點都是為了小寶貝著想,無意間卻加進了對未來的期望,期望孩子能出人頭地,上才藝班、學畫畫因此而擔負著沉重的責任與目的,忽略了孩子快樂生活、快樂學習的需求。
其實家長應該是把持著“我希望孩子很快樂,所以帶他來學畫畫”的觀念。送孩子上才藝班,不為著他將來能出人頭地,隻希望他現在能快快樂樂地成長,事先征詢孩子的意願、聽聽寶貝的想法,給孩子探索、嚐試的機會,不將學畫畫須設目的,經由不同的美術項目中,讓孩子自我接觸,為他找出較適宜的專長……父母親送孩子學畫畫,不隻是送去上課就好了,而應要在家中培養、塑造藝術環境,陪著孩子一起沉浸在美術的領域裏
□美育對孩子的重要性
從以前到現在,人們一直以為美術教育就是繪畫教育。其實,真正的美術教育,應該是“造形教育”。造形教育包括:繪畫、設計、工藝、雕塑四大類:其中繪畫可概分為線畫、彩畫、貼畫、版畫、水墨畫;設計可區分為圖案設計、傳達設計、裝飾設計、玩具設計等;工藝也可劃分為紙工、泥工、木工、縫工、塑膠材、多媒材等部分;雕塑依材質可概分為紙材、木材、布材、塑膠材、金屬材、多媒材等共二十一種不同的內容。
一般父母都以為“畫畫”就包含了所有的美術教育,對孩子的教育也以繪畫為主;而國內的孩子學畫,也隻局限在彩畫的部分。曾經有些家長送孩子來學習美術,卻無法接受其他的相關課程,執意隻要孩子學習單一的彩畫課程;也有家長提到孩子不想上某些課程;孩子排斥某些課程,因為那正是其所不擅長的部分,父母應先與孩子溝通。了解原因,鼓勵孩子嚐試、接觸、將缺點補上,避免影響美術教育的平衡發展。
對孩子而言,美術教育不隻是單一的技巧教育,應該是全麵性發展的基本能力學習。美術教育的本質應該是:(1)培養創造力,(2)美感的陶冶。針對創造力的培養,美術教育乃最方便的途徑;每個小朋友都喜歡塗塗抹抹,人類的創造本能也最先顯示於兒童自發性的塗鴉行為,孩子的每一筆、每一畫都蘊含無限的故事與意義,若能“因勢而利導之”,他們會樂於表現其內在的世界與創意。對於美感的陶冶,藉著練習、接觸與欣賞,孩子更能感覺自在、快樂的美麗世界;從小就開始接觸,經過時間的粹煉與薰陶,能帶給孩子心靈真正的、長久的快樂,一種遠勝物質的快樂,能幫助孩子陶冶人格的發展。
●父母須知
常有父母親以為寶貝畫得愈像愈好,隻要求孩於畫得像而摒棄創造力的培養,忽略學藝術就是學習創造力的本質。“曾有家長送孩子來學畫,一開始就要求老師示範給孩子模仿……”,兒童美術並不是大人畫給兒童看,而是孩子自動自發的內心抒發,不能以大人的眼光來判斷好壞,也不能以“像不像”做為判斷美術教育成敗的依據。所以帶孩子進才藝班或畫室之前,爸爸媽媽起碼要親自了解老師的教學方式、教學態度與教學目的,是否以啟發式的創意誘導為主,而不是用灌輸式的仿效教學來誤導。
國際美術教育協會的規章中有一項:不主辦、不鼓勵、不參加設獎的美術比賽與展覽。反觀國內,舉辦頻繁的繪畫比賽、寫生比賽甚至是著色比賽,往往都能吸引大批家長帶著小朋友一同參加;一場設立獎項、排定名次的比賽,是否能為兒童美術帶來助益?對孩子的人格教育有所幫助?頻繁的活動卻被當做是美術教育興盛的指標,也是評定孩子美術成就的依據,更導致許許多多的美術班變質為強調功利式的獎牌教育,以獎牌做為號召。
真正愛孩子,應該抱持“尊重兒童”的觀念,以人本立場看待孩子,不將孩子視為自己的私有物,左右其所有活動與行為;麵對眾多的畫畫比賽、寫生比賽,不會猛將孩子往會場送。“兒童的創作,應該不被大人的眼光標準來限定,才能引發其潛能;孩子接受美術教育,也不是以參加比賽得獎為主,而是以長大後心靈的陶冶、人格的熏陶為目的。”
□孩子應有的教育
讓孩子快樂,沒有分數的壓力,藉由藝術來平衡孩子的情緒、也藉由藝術來平衡孩子的生活經驗。
因為大人的虛榮心作祟,使得兒童美術成為繪畫比賽參賽的主要對象:由於工業主義的盛行,社會著重於知識教育而忽視感性的藝術教育,為打發時間或滿足成人的虛榮心,孩子被送進才藝班學習美術,…種種的現象讓孩子無法快樂地學習、體驗;更由於教育體製的缺失,專業美術老師的短缺,讓兒童美術失去了強盛的推動力;一般人都以為美術係畢業生就是美術老師,其實藝術領域與教育領域的廣大分野,尚需兒童心理、教育學等許多的專業知識來補足,才能給予孩子最好、最正確的美術指導。”
教育的本貌、藝術的本能,應該是“身體力行”的教育。鼓勵孩子親身去接觸、體驗生活,讓他自己應用學習觀念,來轉換自己原有的知識,摒除模仿大人的學習方法,擺脫名次壓力的獎牌教育,才是真正屬於兒童本位的美術教育;倘若全班孩子完成的作品都大同小異,則完全失去了美術教育的本義了
●美育在生活裏
對孩子而言,藝術是發泄情緒、反映自我最好的途徑,隨著體驗自己的生活經驗,在觀察中慢慢進步;所以為人父母者,不應以自的觀念,指導孩子的作品,如此不但誤導孩子,也會抹煞了他探尋、表達的心。有些家長總抱怨孩子老是畫同樣的內容,畫圖的方式、比例都不對,那是因為孩子永遠隻畫自己喜歡、知道的事物而非所看到的東西,他必須透過造形活動,獲得由創造喜悅而來的良性循環而慢慢成長。
有時成人在無意中扼殺了孩子的興趣而自己不知識。如果家長能特意為孩子營造一個造形遊戲的環境,讓他藉著繪畫創作的活動來表達內心的感情和思想;從孩子的畫看孩子的心,了解其中所富含的世界,試著走進孩子的世界;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也一起陪著觀察、成長,每天為孩子做學習經驗與生活經驗的統整,幫助孩子更進一步地了解自己、發現世界。
●由父母自身的教育出發
麵對寶貝的美術教育,父母所應抱持的態度是先充實自我,試著去了解孩子的想法,以最自然、真實的態度來麵對;學著“欣賞”孩子的作品,而不是“指正”孩子的勞動成果,放下身段與孩子聊天,家長也能從中成長、得到快樂哦!
●與音符共舞
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會由不同的音樂伴隨成長,從嬰兒時期媽媽在耳畔輕哼的搖籃曲,到漸長之後的兒歌、童謠,再到廣受青少年歡迎的流行歌曲,軍中時期的軍歌、愛國歌曲,年老時所愛聽所謂的老歌,今日的流行歌……等,皆能為不同時期的自己留下不同的回憶;故音樂最根本豐富人生的特質,於焉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