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表現出特別優異的音樂記憶力。他喜愛的歌曲、樂曲主旋律,聽幾遍後就能夠記憶下來,並迅速模仿學唱。
幼兒常具有敏銳的聽力,對音樂要素有特殊的辨別能力。如孩子不僅對音高、節奏、音色的差異表現出鮮明的反應,而且對音樂要素進行分辨後,能準確地模仿出來。
幼小的孩子有強烈的表演欲望,這種欲望特別地表現在孩子能夠追求優美的音響,能主動反映出自發的“樂感”,對音樂形象具有豐富的想象力。
不自覺地表現出音樂的創造才能。孩子除了能夠模仿學唱,有時還常常哼唱自己即興編造出的曲調,或者在琴上隨手自如地彈奏自編的曲調,甚至能主動編唱曲名。
學習音樂表現出堅持能力、主動性。這一方麵是興趣在起作用,另一方麵是孩子對音樂的熱愛、渴望學習音樂的心理要求。
早期音樂才能的先天素質特點,並不能說明孩子具有學習音樂的“天才”。但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應把孩子隱藏的先天素質及其特點開發出來,為孩子在學齡前發展早期音樂才能提供有利條件。
□如何判斷音樂天才
音樂天才兒童的核心能力包括對音樂結構——調性、主音、和聲和書奏——的敏感性。這種敏感可使孩子記住樂曲並輕而易舉地彈奏或演唱出來。此外,這種對結構的敏感還能使孩子將一主題轉換成別的調演奏,根據給定的主題即興演奏及創作新曲等。音樂天才兒童對音樂結構表現出的敏感性之強,人們對此深感震驚。
音樂天賦在年齡很小的時期便能顯露出來。實際上,音樂天賦也許比其他各個技能領域的天賦出現得都早。許多偉大的演奏家和作曲家在一二歲時就已展露出音樂天賦,而且幾乎無一例外都在6歲前。莫紮特3歲時就可在鋼琴上分辨出各種調,6歲即開始作曲。鋼琴家洛林·霍蘭德說,他3歲半時聽完海頓的一次四重奏彩排後,有人把樂譜拿給他看,於是他便“一下子跌進了音樂的海洋;這可能是唯一能描述當時情景的說法。4分鍾內我便認識了音符、譜號和所有的一切。”小提琴家耶胡迪·梅紐因7歲時便在管弦樂隊中演奏。一項對17位音樂家進行的調查表明,他們的音樂才能在平均4歲零9個月時就顯露出來。世界上大多數偉大的小提琴家小時候都是神童。也許是因為音樂是一個規律性強、組織嚴密的領域,所以音樂天賦在人生如此之早的時期即能顯露出來。
單純有聽覺分辨力還不足以表示兒童有音樂天賦。確切點說,兒童是否具有音樂天賦,最早的跡象是對音樂有強烈的興趣並能從樂聲中感到愉悅。
□培養孩子時音樂的興趣
興趣本身就是人們的“老師”。興趣能喚起少年兒童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他們覺得學習音樂有趣味。有學習音樂的興趣固然好,如果沒興趣,也不要緊,興趣是可以培養出來的。
那麼怎樣培養和鞏固少年兒童這一興趣呢?
1.利用電視、電台播放的音樂節目,讓他們欣賞。
2.選擇一些適合孩子年齡的歌曲,教他們唱歌和表演。
3.將他們會唱的歌改編成樂曲,教他們在樂器上練習,直至練會。
4.選購較簡易的兒童樂器如電子琴、鍾琴、口琴等作為入門樂器練習。
5.對已初步學會演奏樂器的少年兒童,盡力創造條件讓他們登台演出,例如學校、幼兒園或家庭內。
6.可以錄製一些名歌、名曲,放給孩子聽。
7.觀看歌舞晚會和音樂會的演出。
為孩子選擇歌曲或器樂曲時,在內容和體裁上一定要注意適合少年兒童演唱和演奏,防止成人化和高難度。如果孩子對所選的歌曲或樂曲的內容理解不了,或者學習起來太困難,就會影響他的學習興趣。
如果能使孩子在學習音樂時,情緒始終是歡愉的,井設法使他到音樂藝術的美和魁力,那末,他對音樂的興趣便會越來越濃。
如果幼兒能和父母一起學習音樂,會增加興趣。因為,父母和幼兒一起學習是對幼兒的一種鼓勵和支持。我們不讚成溺愛教育,也不搞依賴教育,而提倡幼兒和父母“一起接受教育”。
幼兒在5-6歲時,是接受音樂熏陶的黃金時期。他們的聽覺器官展較完善,耳朵特別靈敏,他們愛唱,愛跳,愛在樂器上敲敲打打,通過各種形式來表達自己對音樂的感覺。家長要注意觀察孩子的這一變化,並努力為之創造條件,讓孩子的音樂才能得到更大的發展。比如,可設計一個家庭音樂會,讓幼兒樂一樂,動一動,唱一唱,敲一敲,說一說,在這樂融融的氣氛中使孩子各方麵的能力得到發展。
心理學家指出:3歲前是人的感知覺發展的最重要時期。這個時候的嬰幼兒如同一張白紙,自然環境和教育環境給他染上什麼“色彩”,他就帶有什麼“色彩”。這個“底色”對嬰幼兒將來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所以,要培養1-3歲的幼兒喜歡音響、喜歡音樂,就要設法讓孩子的周圍充滿和諧的音響和音樂。爾後,花些功夫稍加引導,就可以誘發孩子對音響和音樂的極大興趣。這個興趣便是“底色”。在這個基礎上,孩子將來可以學習唱歌、彈琴,可以獲得一定的音樂能力。不管他將來幹什麼,在音樂方麵他都是一個“知音者”,是一個可以借音樂休息、放鬆、娛樂、思考的人。
舞蹈是什麼?有人以為就是“手舞足蹈,蹦蹦跳跳”。實際上,舞蹈是憑借人體有組織和有規律的動作,用精煉的形式和技巧,反映一些形象鮮明的人物的故事,表現人們的生活、思想和感情的藝術,舞蹈是一種人體動作的藝術。
●舞蹈是一門綜合性藝術
它和文學、音樂、美術等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我們看舞台上的舞蹈節目,並不僅僅是演員在跳,還有音樂、服裝、道具、燈光、布景等舞台藝術。它們都是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這些因素綜合起來才構成完整的舞蹈。除了具有綜合性特點外,舞蹈還具有動作性、節奏性、造型性、抒情性的特點。
●動作是舞蹈最基本的元素
造型也是形成舞蹈美感的基本條件一個舞蹈既要有動的畫麵,又要有靜的雕塑。如動作的片刻停留、靜止,群舞中隊形的變化等,都是舞蹈造型的重要體現。
有了動作和造型,還要用不同的節奏把它們組織起來才構成舞蹈。節奏有快有慢,有強有弱,根據不同的主題和情緒可以采用不同的節奏,可用快速跳躍的節奏來表現歡樂的情緒等。
●舞蹈是一門神奇的身體語言藝術
它的動作好比我們說話的一個個詞,依靠人體各個部位最大限度的活動。舞蹈不僅能表現複雜的故事情節和人物性格,更能表達人們無法用語言表達的各種思想感情。你能說它不神奇嗎?
舞蹈是一種起源最早、最具有廣泛群眾性的古老藝術,被譽為站在和人類發源同一起跑線上的“藝術之母”。
舞蹈的起源並不在於人類的任何身體需要,而在於人類那生來就有的身心合一的物質條件和手舞足蹈的自娛意識。舞蹈藝術來源於勞動,舞蹈是人類勞動的產物。
當舞蹈產生之後,其內容和形式不斷趨於豐富,活動範圍日益廣泛,社會功能也多方麵了,而且少年兒童也一直是舞蹈的參與者。
兒童舞蹈形式按性質分,有兩大類:一類是自娛性的舞蹈,一類是表演性的舞蹈。
自娛性的舞蹈包括律動、集體舞、歌表演等,它是全體兒童都可以參加的舞蹈形式。
自娛性的舞蹈形式比較自由,動作也較簡單,很容易普及。在兒童歌舞活動中,應該提倡這類舞蹈形式,使兒童在沒有更多動作負擔的情況下,人人都能參加到舞蹈活動中來。
表演性的舞蹈指的是由少數兒童在舞台上表演的舞蹈、歌舞劇等。
表演性的舞蹈內容顯得更豐富,動作與隊形變化也更複雜些。兒童在表演中除了娛樂自己,還要娛樂別人。它也是向兒童進行舞蹈審美教育的一項不可缺少的活動內容。
此外,還存在著一種介於自娛性與表演性之間的舞蹈形式,叫聯歡舞。
律動是隨著音樂節拍進行的一種動作活動。在幼兒園、小學校的音樂教學中,或在課間活動中,在舞蹈訓練活動中,都可以進行律動的練習。練習時,可以坐著,也可以站著,或是踏著節拍行走,隨著音樂舞蹈。音樂可以有歌詞,也可以沒有歌詞;可以用動作模仿各種小動物,也可以用動作模仿生活,模仿大自然中的各形象。兒童在動作中不單接受了節奏的訓練,而且能展開積極的想象。
集體舞是屬於全體兒童的。有的舞有隊形,有的舞沒有隊形。有隊形的集體舞,一般要圍成圓圈跳。沒有隊形的集體舞,不受隊形的約束,可以隨著音樂自由地跳,但要有統一的動作。
有隊形的集體舞,要在規定的位置上活動,舞伴之間要有和諧一致的動作,還要講禮貌,這些能使孩子們在愉快的舞蹈活動中,樹立集體主義的思想,養成文明禮貌的習慣。
沒有隊形的集體舞,不受人數、隊形的限製,大家圍攏在一起,站在哪兒跳、往哪兒跳都可以,就像跳迪斯科一樣,可以無拘束地舞蹈。
集體舞的生命力在於,它是一種遊戲,一種娛樂,一種能學會協調動作,能感受到身體美的活動,動作較簡單,容易被全體兒童接受。
歌表演是舞蹈的初級形式,主要是邊唱歌邊做些表演動作。一個人做可以,幾個人一起做也可以。有的簡單些,有的複雜些。簡單些的主要是隨著歌詞做一些手勢動作,複雜些的有位置的調度、隊形的變換,舞蹈動作也更多一些。歌表演對兒童不會有更多的動作負擔,而且能幫助他們理解和表達歌曲中的內容與形象。
由少數兒童在舞台上表演的舞蹈,有載歌載舞的,也有不唱歌隻在樂器的伴奏下舞蹈的。它比律動、集體舞、歌表演的舞蹈性更強一些,內容更豐富一些,是兒童歌舞中的高級形式。在一個舞蹈裏,要有主題、情節、段落,還要有節奏上的起伏,有隊形。畫麵上的變換。
表演性的舞蹈雖與自娛性的舞蹈有著相同的美育作用,但它比律動、集體舞、歌表演的藝術內容更豐富、更深刻、更能誘發兒童的想象力與創造力。舞蹈給予孩子們的,不單是從舞台氣氛裏嚐到的藝術樂趣,而旦透過舞台這扇門窗,使他們認識了生活美與自然美。
歌舞劇裏有人物,有故事,有歌有舞,還有語言,從內容到形式,都適於兒童理解、表演。好的歌舞劇,能使孩子們隨著劇中假想的對象一會兒笑,一會兒跳,甚至會因為一隻可愛的小動物死了而傷心地哭起來。這是因為歌舞劇裏有故事,有語言,很容易使孩子們產生共鳴。
兒童喜歡歌舞劇,如同喜歡聽故事一樣,但它比故事更形象、更生動。歌舞劇裏除了有動物、植物、太陽公公、雨露阿姨、春風姑娘和各種各樣有趣的人物外,還有五顏六色的服裝,優美動聽的歌聲,美妙的舞姿,這些因素對孩子們具有無窮的吸引力,它是兒童歌舞中獨有的一種藝術形式。
聯歡舞不同於集體舞,它具有表演性,可以欣賞。但它又不同於舞台上表演的舞蹈。舞台上的舞蹈是由少數孩子表演的,聯歡舞則是由很多孩子在聯歡會或營火晚會的廣場上跳的。它不需要舞台,大家排成規定的隊形,就可以跳起來,參加跳舞的人越多越好。
聯歡舞是一種既有自娛性又有表演性的兒童廣場舞。
舞蹈是開發智力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不僅學齡前兒童是這樣,就是一周歲左右的孩子們的表現,也都與身體活動相聯係。有關專家曾在幾個僅有16個月大的幼兒中試驗過,教他們學念10個數,結果有些孩子不能準確地把這10個數念出來。可是用舞蹈動作(身體活動)作為輔助手段,教他們10個數,(如“1”舉右手,“2”舉左手,“3”頭向右歪,“4”頭向左歪,“5”頭回原位,“6”雙手放下,“7”右腳向前邁一步,“8”左腳向前邁一步,“9”原地蹲下,“10”站起)時,以上10個數的動作幾乎所有的孩子都能模仿出來,當然,10個數字的順序也就隨之記下來了。可見,舞蹈學習不僅適合學齡前兒童,就是2歲以下的幼兒,也需要學習簡單的表現性運動(或者說是模仿性運動),以促進智力發展。
不一定為了成為舞蹈家,才去學舞蹈,對於大多數人來講,學舞蹈是為了修身養性,因為舞蹈可以促使學習者成為身體健美、思維敏捷、智能均衡、身心協調的全麵發展的人。通過對舞蹈的學習,逐漸啟發心智,為培養孩子們的自由想象力創造條件。舞蹈是通過無聲的動作及表現,來表達人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動的藝術。幼兒雖不會說內容複雜、深刻的話,但他們可以通過蹦、跳簡單地模仿一些動作,來表達他們幼小心靈的感受、情感及願望。孩子們常常手舞足蹈,這是人們常見的。幼兒生來就有模仿能力和模仿興趣,好奇和模仿幾乎是所有幼兒的天性。如有些孩子時常抱著布娃娃,認真地對著布娃娃說些不連貫的話,模仿大人的樣子,用小手輕輕地拍布娃娃睡覺或給布娃娃吃東西……這說明他在年齡很小時,就已經在模仿大人的言行了,並且已具備了一定的模仿能力。
模擬是所有藝術的必經之路,當人類發展時,科學領域、藝術領域、社會的前進都離不開模擬”。舞蹈、體操都離不開模擬,教孩子們表演節目也離不開模擬。孩子們想跳舞、做操都要向老師學習一一模擬(模仿),然後,再通過自己的身體運動,表現自己的思想感情。
□哈佛培養蹈的興趣
學習舞蹈首先要培養你的舞蹈興趣,具體方式是:
通過欣賞舞蹈,熏陶、培養和激發對舞蹈的愛好和興趣。現在家庭中最普及的欣賞舞蹈的途徑是看電視。電視裏播放的各類舞蹈,特別是幼兒歌舞節目一定要多看。另外要多帶去看演出,專業文藝團體的歌舞晚會、芭蕾舞劇、幼兒園文藝彙演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