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能力塑造

藝術細胞的多少,直接關係到孩子成長中許多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生活觀念等,因此,從小培養孩子的藝術能力,將有所裨益,哈佛會告訴你其中的奧妙。□音樂造就奇才

人們生活在世上,都無法脫離音樂,因為我們所處的環境裏到處都是音樂:人的呼吸一強一弱、說話的抑揚頓挫、雨滴、風聲、四季的變換……都是一種節奏;音樂時時與我們同在,而對音樂的學習也是十分必要的。音樂可以使我們的生活更美好。

小朋友學音樂的目的,並不是要個個都成為音樂家,而是希望他們經由音樂獲得能力後,再到別的領域亦能表現很高的能力。就像物理學大師愛因斯坦本身也是一位小提琴名手一樣。因此,父母親要給孩子們提供一個充滿音樂的環境,並且選用正確的教育方法,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進行音樂遊戲。

列寧從小就聽母親優美的搖籃曲入睡,8歲就能熟練地彈鋼琴。

奧地利的心理學家作過一項很有意思的科學實驗:同樣的普通小學一年級學生,各種課程都一樣,隻是甲類學校加強音樂教學,乙類學校不加強。每年兩類學校都進行總結,比較學生所獲得的知識和全麵發展程度。結果甲類學校的學生表現得更有才能,發育更好,更懂事。

在彈奏樂器的時候,眼睛要看樂譜,耳朵要聽聲音,手指要靠觸覺操縱,四肢以至整個身體的許多肌肉每一刹那都要在大腦的統一支配下集中注意力進行有節奏的活動。如果是合奏,還要力求跟別人高度協調一致。在彈鋼琴的時候,常常一隻手彈旋律,一隻手彈伴奏,一手彈強、一手彈弱,甚至彈幾個聲部,腳還要踩著踏板來控製音色的變化。這樣多方麵綜合的刺激就使大腦得到良好的鍛煉。

彈奏樂器需要腦力和體力相結合,生理和心理相結合,需要把思想感情逐步融化到樂曲之中,達到高度藝術的意境。所以,彈奏樂器是一種眼、耳、手指、肢體、肌肉和相關的神經係統全麵而協調的活動,不僅可以使孩子得到技能的訓練,而且可以發展孩子的觀察力、記憶力、注意力、毅力、想象力、思維能力、對環境的協調適應能力等,陶冶孩子的情操,改善孩子的性格,提高孩子的品德,美化孩子的心靈。通過學習演奏,膽小的勇敢了,怯懦的自信了,內向的開朗了,浮躁的穩重了。

在學校,凡是有歌聲的班級,一般說來,學生性格往往比較活潑、開朗。

愛因斯坦從小就受音樂的陶冶,6歲能演奏樂器,而且終生與音樂結下不解之緣。他到蘇黎士工學院報到時,手裏還拿著小提琴。日本心理學家鈴木鎮一認為,正是音樂所賦予的靈感使愛因斯坦在物理學領域獲得重大發現。

□音樂發展智力

音樂教育能促進人的智力發展。從教育學智能發展的規律來看,嬰幼兒接受知識、思考問題都是離不開具體形象的。他們首先運用形象思維,在此基礎上發展抽象思維。形象思維越豐富,抽象思維也就越發達。這是認識的規律,也是教育的規律。記得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曾經說過:“孩子們是憑形狀、色彩、聲音和一般的感覺來思考事物的。”

幼兒首先是通過聽覺來學習,“牙牙學語”就是從聽覺開始(人的智力的開端也是從聲音起步的)。從幼兒園年齡的孩子抓起,訓練他們有良好的聽覺能力,這對他們今後有很大好處。幼兒一開始模仿成人唱sol、mi、la,探索各種節奏,聽辨樂曲中的強弱,區分樂曲中的不同音色,尋找不同的曲式結構等等,全都是靠耳朵的聽覺來完成。

幼兒不但會參加合唱,跟著琴唱準音,而且還能學會叫大家輪著唱歌的音高、音準,並且能控製自己的發聲和注意自己的音準。這對於一個幼兒來講,是夠難的了。但是幼兒能做到這一些,而且是愉快、積極、主動地去做。這一切都受大腦的直接製約和影響,所以,與其說是用嗓子在唱歌,不如說是用智慧在唱歌。又如:在音樂律動遊戲及節奏練習中,幼兒要根據樂曲的音樂形象去創作動作、敲擊樂器,他們的視覺、聽覺、觸覺、手、腳以及呼吸、表情和整個肌體,都得處在積極狀態中,才能表現出優美的舞姿,才能奏出和諧悅耳的節奏來。進行音樂教育和技能訓練的工具,如鋼琴、風琴、提琴、彈撥樂器、吹打樂器等不都是需要雙手活動嗎?這樣,不單是鍛煉大腦右半球的機能,而且是同時促進兩半球的積極思維,使大腦加強鍛煉,提高大腦的能力,很多喜愛音樂的青少年聰明的道理也就在這裏。一些明智的教師、家長和懂得智力發展規律的人都是比較注意對孩子全麵培養的。

更重要的是這一切活動,都在嚴格地訓練幼兒的思維能力、注意力和記憶力,並啟發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哈佛認為音樂培養個性

音樂教育不但能開發幼兒智力、培養幼兒具有良好的品德,還能促進幼兒個性的發展。在生活中,有的幼兒活潑,有的幼兒沉靜;有的靈活,有的呆板;有的大膽,有的膽怯;有的發展了某些良好的行為傾向,有的發展了某些不良的行為傾向。盡管這些特點或傾向是容易轉變的,還不是穩定的和經常的個性特征,但是不能不認為這是一些值得注意的萌芽。而音樂教育能促使幼兒個性在一些良好素質萌芽的基礎上得到健康發展,特別是自我意識、品德和性格的發展。音樂教育能使幼兒增強自我意識,即關於作為主體的自我意識,特別是關於自我關係的意識,如自我感覺、自我評價、自尊心等。

音樂教育能使幼兒找到同伴,並與其友好共處。在合唱中就需要同伴之間互相配合,尋求協調。在音樂活動中使幼兒盡情地尋找自我的感覺,又從成人與同伴給予的評價中逐漸了解自我存在的價值。在品德教育方麵,音樂的作用也很明顯。不少愛好音樂或接受過良好音樂教育的幼兒,很少講粗話,也不與人打架。盡管幼兒的性格不同,隻要家長有目的地進行音樂教育,一定會使孩子變得熱情開朗、活潑大方。音樂教育能培養幼兒具有自製力、勇敢、剛毅、大膽等良好的性格。

□哈佛告訴你音樂集中注意力

我們知道音樂是聽覺的藝術,是用耳朵來傾聽、感受樂曲的美。因此從小對幼兒進行音樂教育有利於培養幼兒的注意力。

“注意”是人們心理活動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活動的一種積極的狀態。幼兒在聽音樂時,會聚精會神地傾聽、思考著音樂的語言。“聚精會神”、“思考”,就是幼兒在接受音樂教育時所進行的聽、看、想等心理活動表現的狀態。這些心理活動都可以表現為“注意”這種狀態。

離開各種心理活動的單純“注意”是不存在的。因為,當幼兒在注意地傾聽音樂、觀看舞蹈、擺弄樂器的時候,他們總是在感知著什麼、記憶著什麼或思考著什麼。當音樂、舞蹈刺激著幼兒的聽覺與視覺時,就會引起幼兒的傾聽、凝視等心理活動,促使幼兒去探究這音樂、舞蹈在表現什麼?還要進一步深入探究這些內容與自己有什麼關係。從探究“表現什麼”開始,“注意”便參加到認識過程中,隨著探究活動的進行,“注意”一直伴隨著,保證幼兒最清晰而完全地去理解、感受、認識客觀事物。因此,音樂教育對幼兒的注意力培養是有利的。

當然,幼兒的無意“注意”仍然占優勢地位。幼兒期的無意“注意”達到了高度的發展。鮮明、直觀、具體、形象、生動的刺激物以及刺激物的突然的顯著的變化,仍然是幼兒無意“注意”的對象。因此,幼兒進行音樂教育時應運用顏色鮮豔的、有活動形象的教具。電視等視聽教具是有效的教學輔助手段,可以此來集中幼兒的注意力,並通過音樂教育培養幼兒的有意“注意”。

□音樂促進語言發展

幼兒從小接受音樂教育還能促使他們的語言發展。

●音樂教育能使幼兒熱情大方

消除膽怯心理對促進幼兒學說話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音樂使幼兒產生良好的自我感覺,能較自由地表現自己。幼兒最初學語言最需要的是大膽,隻有大膽說話的幼兒,語言能力才發展得快。

●音樂教育能訓練幼兒良好的聽覺

因為音樂是聲音的藝術,它是通過聲響來表達的,是通過聽覺來感受的。因此,音樂教育必須從聽覺素質訓練著手。幼兒要掌握語言,也必須聽,聽的技能是感受語言的最初能力。聲音存在於我們的周圍,用手指敲桌子會發出聲音,用力關門會發出聲音。語言也是一種聲音,但它不同於一般的聲音,它是富有情緒色彩的音樂性的聲音,音色悅耳,音調柔和,節奏明朗,韻律協調,是一般聲音所無法比擬的。靈敏的聽覺模仿和比較清晰、準確的語音是學習語言的先決條件。

●音樂教育能培養幼兒有良好的節奏感

幼兒最喜歡詩歌、童謠,而詩歌、童謠又是最富於節奏感和音樂美的形象語言。即使嬰兒完全聽不懂歌詞,但那溫柔的吟唱、和諧優美的樂譜、明快的節奏感也能使他們的神經舒緩、輕鬆,逐漸進入夢鄉。當嬰兒牙牙學語時,家長配著動作教嬰兒反複吟唱兒歌,如:“叮叮當、叮叮當、鈴兒響叮當。”幼兒從琅琅上口的音樂語言、淺顯有趣的內容和明快的節奏感中,得到一種心理和精神上的滿足和快感,並獲得美的享受。隨著幼兒的成長可以教他們學會許多節奏鮮明、句式整齊的兒歌。

●音樂教育能豐富幼兒的語言

愛唱歌的幼兒在學唱歌曲的過程中能學到許多豐富的語言,這有助於幼兒口頭表達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的提高。

□音樂具有保健作用和物理屬性

音樂是一種與人的語言及其他聲音貌似相同實質不同的特殊信息,是一種按一定頻率振動的聲波。當音樂通過人的聽覺器官和神經傳入人體後,人體內的各個係統,如聲帶振動、胃腸蠕動、心髒跳動、肌肉收縮等便會與之發生有益的共振,並使體內各種活動協調一致;同時,音樂作為一種振動的能量傳入人體後,能激發起人體本身的能量,使其從靜態轉變為動態,提高神經細胞的興奮性,促使一些有益於人體健康的物質分泌,起到調節血流量、促進血液循環、增加胃腸蠕動等有益的作用。因而音樂對增進幼兒健康也有很好的作用。

近年來這方麵的討論也很多,不少資料說明,那些藝術價值高的音樂,能改善人們的健康狀況。音樂教育能增強幼兒體質,提高幼兒的動作質量,使幼兒的動作更加協調、靈活。通過這種聽覺藝術的熏陶,能提高幼兒大腦對外界刺激反應的靈敏程度,改善幼兒呼吸器官的功能。這些都有利於幼兒身心的健康發展。

□音樂才能與天生緣份

兒童終日生活在想象的世界裏,一塊積木、一堆沙土、一個小動物等等,這些簡單的事物都能為他們提供豐富的想像天地,他們可以由此而編出許多童稚的故事;同樣,生動形象、富有情感的音樂旋律與節奏,尤其是一些描述性的、模擬性的音樂,更是發揮兒童想象的好材料,他們可以從音樂中領略到大自然流水淙淙、鳥語花香、群蜂飛舞等美妙動人的場景。

兒童由於缺乏知識和經驗,他們渴望模仿,通過模仿學習到技能和本領。音樂又為兒童提供了可以模仿的極好材料。一些歌的旋律非常優美,節奏多次重複,琅琅上口,兒童不需要借助任何外部工具,張嘴就能模仿,而這種模仿本身就是一種最直接的學習。

音樂是表情達意的藝術,兒童恰恰具有喜形於色、感情外露的特點,他們還難以用言語表達他們內心的情感和體驗,而音樂中強烈的情緒對比、鮮明的感情描寫正抒發了兒童的內心感受,所以兒童發自內心地喜歡音樂,以至於常常情不自禁地隨著音樂手舞足蹈。

天真活潑的兒童對音樂天然的熱愛和向往幫助我們確定了這樣的信念:每個兒童都需要音樂,每個兒童都有接受音樂文化的願望和要求。音樂的啟蒙就是要滿足並激發兒童對音樂的興趣,發現和培養兒童的音樂才能。

兒童潛藏的音樂才能是極其豐富寶貴的,遠遠超出我們成人的估計。在成年人中,五音不全的音盲或對音樂一無所知大有人在,所以有時候我們往往由於自身的局限低估了兒童的音樂潛能。有一個20個月的小男孩子,父親是個小提琴手,家裏經常播放優美的樂曲,音樂伴隨著他一天天長大。父母用來製止他啼哭的最有效的武器就是音樂。恰恰有一次,由於電壓不足,錄音機磁帶“跑調”了,他的哭聲還沒有完全停止,就急忙硬咽著告訴父親:“磁帶壞了!”而同時,站在一旁的保姆竟然一點兒都沒有聽出來。這個對比不是很有趣嗎?

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曾經建議,在兒童(特別是幼兒)生活的環境中,在兒童視線所及的範圍內,多布置一些鮮豔明快、美麗大方的裝飾品或玩具,這些醒目的視覺刺激可以大大激活兒童視神經的反應,豐富兒童的視覺經驗,發展兒童的視知覺。這個建議已經得到了普遍的采納。那麼,發展兒童的音樂聽覺能力是否也可以借用此法呢?當兒童的生活充滿了音樂,兒童每天都能接觸音樂、聽音樂,這樣,慢慢地,兒童就能一天一天、一點一點地逐漸聽懂音樂,也會學著表現音樂了。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就好比兒童學習語言,必須有一個語言環境,使他們每天都聽到大人們的說話,這樣,慢慢地他就能聽懂成人的語言,並且也會自己學著說話了。兒童模仿成人語言不僅在用詞造句方麵,而且連抑揚頓挫等音調變化都能學得自然而生動,這首先應當歸功於語言環境的潛移默化的作用。同樣道理,學習音樂也需要環境,隻要我們為兒童創造一個良好的音樂環境,我們就可以使每一個兒童的音樂潛能得到驚人的發揮。

總之,兒童的生活離不開音樂,美好的音樂與兒童純真的心靈是相通的。兒童的發展需要音樂,音樂可以促進兒童發展。音樂的啟蒙就是要為兒童創造一個良好的音樂環境,經常性地通過傾聽、歌唱、拍手、遊戲等多種形式,采取生動有效的方法對兒童進行音樂教育,使兒童在生動有益的音樂活動中發展良好的心理品質,發揮音樂潛能。

孩子早期音樂才能的表現,還不能認為是自覺的音樂才能的顯現,而主要是指孩子自身的先天素質特點。孩子是否具有某些先天的素質特點,要請細心的父母在孩子2歲以後加以觀察,有些孩子早期音樂感受力相當強。在歡快的音樂節奏中,他會手舞足蹈,麵呈喜色,入神傾聽;在悲哀的音樂旋律中,他會嚴肅沉靜,安穩注視;在哭鬧煩躁時,他隻要聽到音樂便會立刻安靜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