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能力培養
美國人說:隻要擁有一流的口才,那就會擁有取之不盡的美元。總統的演講競選就是通過和民眾的溝通,以獲的支持票,可見,溝通能力一個成功的要素之一。哈佛溝通從家庭開始這是一個9歲的德國小女孩英格在學校裏寫的一篇短文,講的是她參加家庭集體會議的親身經曆:“我們開了一次家庭會議,為什麼?我們有時候出現問題,可是我們又不願意實實在在地說出來。部分原因是由於害怕,部分原因是覺得丟臉。大家全都是這樣,包括我們的父母和我們這些孩子。一直到母親說:‘我的心理醫生對我說,如果大家願意痛痛快快地說出心裏話,那就應該舉行一個家庭會議,在會議上每個人都可以發表自己的意見。’於是我們每人買了一個筆記本,在上麵記下(我弟弟是在上麵畫上)所有其他人對他作錯的事情。我們規定一個時間舉行會議,每次會議結束時選出一個新的領導人,由他來辦所有的事情。從那以來我們覺得情況好了很多。”
星期五下午18:30分,是英格的全家一起商定的會議時間,大家很快就會聚一堂。英格和她的弟弟彼得希望得到孩子喝的調味酒,而且在家中點上蠟燭,這樣在家中營造一種輕鬆舒適的氛圍,談話是由小事情展開的,英格首先發言:“正如你們所說,我會太胖,但是你們對此什麼也不做。爸爸和媽媽總是在我麵前吃巧克力,而我隻可以看看,我希望你們幫幫我。”全家決定製定一個卡路裏表,到兒科大夫那裏去谘詢允許的飲食限製。比較單薄的小弟弟彼得也表示,他以後可以悄悄地吃巧克力。
母親的話題是“零花錢”,因為英格認為80分尼的零花錢太少了,所以母親問她:“你需要多少零花錢,你有些什麼樣的願望想要實現?”英格談了她的理由:“我希望有時候買點隻屬於我的東西,我還想秘密地買,買好後再給你們看。”但是英格又認為母親把零花錢提到一個半馬克太多了,她隻想要一個馬克,如果她再覺得不夠的時候,還會就這個問題在家庭會議上同父母談的。
孩子們逐漸地適應了向父母袒露他們的情感要求,他們希望父母晚上經常陪他們一起玩一會,父母毫不猶豫地答應了,但同時他們也提出了對孩子的要求,即孩子要做到及時上樓、吃飯和洗澡。英格的一家人都很讚成這種交談方式,這使父母與孩子可以輕鬆地暢所欲言,而且大家都樂於去實施作出的決定,家庭的情感溝通、家庭教育都收到了理想的成效。
這種作法就是心理學者所倡導的自助式的家庭教育,他們認為家庭生活可能會使家人之間產生心理障礙與隔閡,但家庭同時具備一種積極的力量,應該主動而充分地利用它來解決所遇到的問題。比如說,母親要麵對繁雜瑣碎的家務,而孩子的不整潔更增添了她的負擔;父母忙碌了一天的工作,回到家卻是孩子把他喜愛的搖滾樂放得震天響。這時父母也許會容忍下去,但這種作法不僅不利於孩子的教育,而且會讓家長感覺到壓抑,甚至覺得世界對他們來說都是充滿敵意的;或者,火冒三丈,大聲地斥責或硬性地命令孩子,“你怎麼能把東西隨便亂放!”“把音響關上!”這顯然也不是明智的舉動,而且會產生與孩子情感上的裂痕。——可以說,這兩種作法都是消極對待問題的方式。
但是如果家長采取一種積極解決衝突的態度和方法,讓全家人都坐下來,在家庭會議和諧融洽的氣氛之中解決,這樣的提議無疑是具有建設性的,而且會受到較為滿意的結果,“你知道,你能幫我買東西我感到十分高興。不過你也知道,我們倆在整潔問題上有一些麻煩,你看,我們應該怎樣去做呢?”以及,“我覺得你愛大聲放你的唱片,這樣好不好,我們協調一個時間,你下午可以將聲音按照你的願意開大一些,等我們下班回來,再將音量調整得小一些,當然這不包括你邀請朋友的時刻。”
積極的溝通不僅是父母與孩子對話、教育孩子的重要的途徑,它本身也是一種教育。受家長的言談處事的影響,孩子對他所處的環境也能以主動和自信的姿態出現,能夠從容而理智地解決問題。所以孩子從3歲起就可以加入類似於家庭會議這樣的活動;其他群體成員所討論的東西,盡管孩子還不能每一個字都懂,但是孩子已經注意到,發生了什麼事,人們相互間怎樣交談,然決一個問題需要具有什麼樣的能力。
家庭會議的方式會涉及到家庭教育中很多具體而重要的細節,而這些可能是被教育的雙方所忽略了的,如母親表示,她的子女如果能夠幫助她洗衣服和曬衣服,她會很高興的,而孩子希望父親在晚上回家以後,不要馬上就打開他的文件開始辦公。於是,對父母而言,把握了這些孩子所在意的細節,無疑有助於他們更加深入地理解孩子,而另一方麵,這種深入的理解令孩子信任父母,更樂於接受父母的教育。
“傾聽”這種教育方式也可以充分起到心理暗示的作用。因為傾聽對孩子來說是在表示尊敬,表達關心,這也促使孩子去認識自己和自己的能力。如果孩子感到他能夠自由地對任何事物提出自己的意見,而他的認識又沒有受到輕視和奚落,這樣就會有助於孩子勇往直前,對什麼事情都問個為什麼?怎麼會是這樣?這樣可以促使他毫不遲疑、無所顧忌地發表自己的意見,先是在家裏,然後在學校,將來就可以在工作上、社會中自信勇敢地正視和處理各種事情。
溝通是一種藝術,有關的時間、地點、環境和方式都要考慮到。比如說孩子有時候希望在心理和情感上保留一些自己的空間,或者當他們感措波動很大,非常需要安慰而不是提問時,在這些場合身體語言似乎更為適宜,擁抱、撫摸,傳達的是沉默而溫暖有力的信號。還有一些家長覺行口頭表露情感困難的時候,會把要表達的意思以書麵的形式,寫在信、卡片或是紙條上,這使它們加重了自身的分量,並顯得更加真實可信。克勒先生擅長音樂,他就在歌聲和樂曲當中訴說對孩子們的愛和期待。
根據心理學的研究,成功的家庭溝通,應該注重以下因素:理解、關懷、接納、信賴和尊重。理解要求父母子女雙方能夠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關懷不但要存於內心,更要切實付諸於行動;接納要求考慮到每個人的個性。懂得欣賞人們身上的優點;信賴是要作到既信任別人也信任自己;而尊重是指尊重他人特別是孩子的權利,尊重他們的意見和選擇。
因此,心理學家們的提議是,要建立一種積極健康的家庭溝通交流的關係,應該改變父母是決策人、孩子是接受者這樣僵化的家庭角色的分配。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應該懂得進行角色交換,每一個家庭成員都可以對他表述的願望予以積極的辯解。當孩子能夠參與討論家裏的通常是屬於成年人的問題時,他們才能夠更好地理解父母,而父母一方麵可以調動孩子的主動性,使孩子可以認識到自己的才幹,另一方麵可以得到有關自己教育的反饋信息。
布裏勒有兩次因為參加朋友的聚會,既未在規定的時間裏準時回家,也沒有打電話向父母說明。等她再次提出類似的要求時,父親對她說,“有件事令我和你的母親很擔憂,就是在約好的時間裏你沒有回來,我們也沒有接到你的電話,不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你看應該怎麼辦呢?”因為孩子親自參與對問題的決定,所以她會很自覺地按照要求去做。通過對一個問題的共同協商,父母最後想讓孩子明白的是關於“信任”、“承諾”、“準時”等觀念的重要。
在最新的一次家庭會議上,格林貝克全家人討論了迪特的設想,他計劃能夠在一次周末的郊遊中。嚐試著發揮以往由父親發揮的職能。他開始照著地圖策劃漫遊,宣布交通工具的出發時間,並且對應當準備的食品提出建議。父母和妹妹有時也來幫忙,以推動計劃的進一步展開,大家還不斷地在本子上記下些什麼。到目前為止,家庭會議已經就慶祝節日、饋贈禮品、請客、旅遊和購物等行動進行了安排,它已經成為全家人的情感和生活緊密聯係的紐帶。在會議中,父母對孩子的想法也有一些不同的意見,但他們並不急於提出批評。
因為他們認為,在這裏,溝通是最重要的,而且,在家庭中對溝通技能。方法的掌握與學習,與孩子未來社會適應能力的高低緊密相聯。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在家庭中能夠同別的成員很好地溝通,當他走入社會時,他也能很好地與人溝通。
哈佛告訴我們要重視口才在溝通
中的作用
每個人都有一張嘴,一是用來吃喝,二是用來說話。能吃,而且能吃到美味佳肴,可謂有口福;善說,而且能說得妙語如珠,可謂有口才。
一個人隻要有特長,就可算是人才。但人才不一定有口才,而有口才者必定是人才。這是因為口才不是單純的語言能力問題,而是素質較高的表現。我們強調父母要重視和發展孩子的語言能力,就是為了把孩子培養成為高素質的人。
語言能力,當然包括聽、說、讀、寫等諸多方麵,其中口語是最廣泛實用而又最靈活簡便的表達方式和社會交往的手段。隨著廣播、電話、電視等電信事業的發展,口語的傳播和交往作用越發重要了。現代人,尤其是高素質的人才,應當具備良好而嫻熟的社會交際能力,而培養孩子的口才,無形之中也就培養了孩子的社會交際能力,因為這兩者是緊密聯係、相輔相成的。
社會交際既是人的生存需要,也是人的精神需要。這種獨特的要求,不僅對成年人絕對必要而且對孩子的健康成長,也是絕對必要的。一個脫離了語言環境的孩子之所以成為獸孩或白癡,不就是脫離了社會交際嗎?
人,從依偎在母親的懷抱裏吃奶開始,就有了最初的與人交往的意識。
如今,在城市尤其是在大城市高層樓的單元居室裏,冷峻死板的水泥板把一個個家庭隔成了一個個方格子。這水泥格子經過精心的布置和裝飾,可能是大人們的安樂窩,卻不是孩子的理想樂園。因為這種封閉的單元居室,一個又一個獨生子女很少有機會和小夥伴接觸交往,幾乎成為關在籠子裏的小鳥,使他們患上一種“高樓孤獨症”。在這種情況下,父母不能指望有了收錄機和電視機就會解除孩子的寂寞和孤獨。與人交往是孩子必不可少的經曆,父母應當盡量想辦法多讓孩子和小夥伴交際玩耍;同時,每天最好擠出些時間和孩子談談心,聊聊天,交流信息,溝通感情,在經常性的交談中有意識地加強培養孩子的口才和交際能力。交際,主要使用語言作為工具,為使孩子多交際、善交際,父母應當在發展孩子的語文能力方麵認真下一番功夫,這會使孩子終生受益。
有位留學生在美國俄亥俄州的馬瑞學院進修期間遇到了這麼一件事。這個學院把畢業不久剛開始工作、畢業10年以上和早已工作的兩部分人請回來回答同一個問題:工作實踐使你體會到你在學院裏學的哪一兩門課最有用。新老畢業生一致回答:最有用的課程是演講學和交際學,它教會我們怎麼說話,怎麼和人打交道;其次是語文課,它教會我們怎樣閱讀和寫作。
在實際生活中,使用口語進行表達和交流的機會要比使用書麵語言多得多。據有關專家統計,通常一個人的口語表達所占比例為90%左右,而書麵表達隻占10%左右。為了解決隻占10%的書麵表達能力,有關部門編寫了大批的關於寫作的課本,開設了大量的課程,進行了許多的討論和研究,而占90%左右的口語能力卻無人問津,學校裏不曾開設這門課,至於兒童的口語訓練幾乎是個空白。為了彌補學校教育的這個嚴重缺憾,我們的家長也要高度重視、積極發展孩子的語言能力,也就是口才和交際能力。
在不久的將來,新一代的電子計算機將普遍采用聲控係統。它將徹底摒棄由字母編製的鍵盤。這樣,對語言特別講究的漢語的作用將借此得以充分發揮,將成為各國人民都要學習掌握的世界第一語言。因為漢語的基本音節隻有400多個,而英語則多達10000以上。
鼓勵孩子積極發言
家庭教育不同於學校教育。父母對孩子語言的教育不是把自己變成孩子的語文老師。今天,我們經常能聽到一些父母抱怨“教孩子太累”,同時也經常能聽到許多孩子抱怨“學得太累”,無論是父母還是孩子都甚感身心疲憊。
讓父母、孩子都輕鬆起來,我們認為首先要放棄把家庭也辦成學校的做法。就小學生的語言教育而言,父母首先要遵循自然教育原則,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引導孩子去注意生活環境中的語言現象,通過看電視、聽廣播、日常的交談,使孩子在一種有心的文化環境熏陶中,自然地感受到語言的魁力,同時去模仿,去追尋這種魅力。
父母要掌握自然教育觀念,為孩子提供豐富、真實的語言環境,幫助孩子經常注意用語言和別人交流溝通。
學習的目的在於提高,怎樣才能提高孩子的能力呢?那就是讓孩子在學習中存在一定的難度,這個難度就是目標的略前性。心理學家形象地把這解釋為:就好比人們摘樹上的果子,如果果子很低,人們伸手那人們也采摘不到;可果子要是在適當的高度,人們跳一跳,便可摘下來。目標略前原則要求在學習中的難度剛好能讓孩子“跳一跳,就能得到”。父母在孩子的語言發展上如果不注意給孩子提出一定難度的目標,就不能帶動孩子語言的發展,如何尋找和把握這目標略前的難度,就要讓父母多費心了。
人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如果沒有來自周圍人的關注、鼓勵,那就不可能學好語言。看一看嬰兒呀呀學語的情景,當他發出“唔,唔,唔”的聲音時,爸爸媽媽總是高興地逗逗他,“唔,說什麼呢?小家夥,看見媽媽高興了,唔,還高興得不停地笑……”;當孩子發出“爸”、“爸”,或“媽”、“媽”的音時,爸爸媽媽更是興奮得抱住孩子親一親,舉一舉,一邊對孩子說:“叫爸——爸,媽——媽。”熱情的關注,喜形於色的表情,強烈的情緒都給予孩子一個積極的反饋。在逗笑之中,孩子更有興趣地去模仿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教給他的每一個字、每一個詞,而孩子在語言上點滴的進步也都給父母帶來無窮的歡樂。
可到了小學階段,許多父母便對孩子的話語不再有從前的熱情了,也許他們覺得孩子已經會說話了,當然沒有必要像教小孩子學說話那樣費心。他們關心的隻是孩子的成績,而同孩子的交談呢,則經常被放在了一邊。孩子從學校回來許多時間麵對的是課本、電視,卻很少有時間和自己的父母多交談。而不少父母忽視了這一點。雖然不少父母操心孩子的語言教育,可在生活中他們卻很少與孩子交談!當孩子想與他們交談時,也總是被“爸爸太忙,你先一個人玩”的話所拒絕,或者媽媽正在看自己喜歡的電視,也讓孩子“閉嘴”。在一個缺乏交談的家庭裏,孩子的語言發展怎樣能得到積極回應和幫助呢?如果我們能像關注嬰兒學說話那樣,去關注小學生的說話,像熱心地與嬰兒交談那樣去和已是小學生的孩子交談,那孩子的語言就能得到更積極的反饋,於是他們會更樂意地說、更樂意地聽。
心理學家的研究更是證明:孩子語言的發展來自對周圍生活環境語言樣本的模仿,他們說話的口氣、語言組織方式等等所形成的“風格”,都取決於他們所模仿“樣本”的風格。一個小男孩總是沒有禮貌,對長輩、對老師說話也沒大沒小,爸爸、媽媽苦口婆心教導他要懂禮貌,可仍改正不了。最後,他們找到了一位心理學家。心理學家通過觀察發現問題的症結是:這位小男孩的媽媽說話的方式有問題。這位媽媽在家是處於“威風凜凜”的地位,她動輒便命令:“去,給我倒杯水。”“去,給我把報紙拿來。”於是這個男孩子也亦步亦趨。在家,對他爸爸說“去,給我盛飯”,“去,給我倒杯水”。不僅如此,孩子這種命令的說話方式也帶進了他與其他人說話的方式中。最後心理學家建議這位媽媽改正自己說話的方式:“請幫我拿一下報紙”,“請幫媽媽倒杯水,好嗎?”而且等孩子做完,一定對他說“謝謝”。孩子不禮貌的行為也就改變了。
除了爸爸、媽媽給予孩子的語言樣本外,孩子通過閱讀也能找到自己所喜歡的“樣本”。一個小學低年級的男孩對他的姑姑說:“姑姑,您聽故事嗎?我給您講《魯賓遜漂流記》吧。”他眉飛色舞,一言一句全然是講故事的能手,把姑姑深深地吸引住了。無論是童話、傳說還是散文、詩歌,隻要我們用心,便可從中為孩子找尋到他們所喜歡的樣本。
除了觀念方法的正確與否外,是否把情感真正地滲透到孩子的內心,與之產生共嗚,這是成功教育能否實現的一個很關鍵的條件。
日本的鈴木教授是世界有名的兒童音樂教育家,他所創辦的鈴木天才教育中心,培養了大批優秀的音樂人才,為世界所注目。那些年齡小得幾乎連小提琴都扛不住的小孩,卻能以驚人的水平演奏出莫紮特的曲子。世界各地的教育家和心理學家都在努力探討鈴木教育成功的因素。其中,他們認為鈴木教學法最成功的一點是讓母親也真正參與到小孩學琴的過程中。他出色地利用了母子(女)關係,使之成為孩子最初小提琴練習方麵的動機與能力獲得的關鍵因素。學習過程中所特有的親密的母與子(女)的人際交往和這種母與子(女)關係強烈的情感紐帶,使小提琴成了孩子與母親獲得親密關係的特殊媒介,這使鈴木教育與眾不同,成就非凡。
要使我們對孩子的語言教育也卓有成效,我們是不是也可以借鑒鈴木教授成功的秘訣,真正地,積極地參與到孩子的語言發展中去,使語言也成為孩子與父母獲得親密關係的一種特殊媒介呢?
父母要建立與孩子之間生活的關係,經常性的和孩子進行語言交流、溝通。
在表揚與批評中溝通
表場是要激發孩子的自信心,挖掘孩子潛在的心理能量。遵守家庭教育表揚的心理規則,才能收到表揚的效果,在批評孩子,有一說一,有二說二,批評要合理。批評不是挖苦,更不是打罵,遵守批評的心理規則,才能收到應有的效果。
●教育孩子要講藝術
有一位父親反省他教育孩子失敗經驗教訓時,孩子母親對他說:什麼話到你嘴裏就難聽三分,就是好話別人聽起來也變了味。
這位母親談的是批評的心理藝術。同樣一句話讓人聽起來可以心裏順當,有味道,有啟發;可是這句話由另一個人說出來可能讓人感到幹巴巴,甚至火藥味十足。當然,前者對孩子的教育會產生良好的作用,後者則剛好相反。
希望家長們結合我們的討論,對照一下自己過去對孩子的教育,哪些批評、表揚是成功的,哪些是失敗的。總結經驗以利更好地教育孩子,收到應有的教育效果。
●表揚的心理藝術
表揚是對人的某種言行給予肯定與讚揚,鼓勵受表揚者保持、鞏固與強化這種言行。家在對子女進行教育時,充分發揮表揚這一心理藝術的作和,往往能收到滿意的效果。
表揚的形式很多,例如:肯定、讚許、讚揚、期待、激勵、獎勵等等。而其中獎勵是一種最重要的形式,對調動人的積極性,有很大的作用。獎勵分為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兩種。兩種獎勵應該結合使用。但在目前的家庭教育中,強調物質獎勵,忽視精神獎勵的情況比較普遍。
有一位家長對自己上小學的孩子說:“你如果要這次考好了,媽媽給你買電腦。”結果孩子考好了,他媽給他買了電腦,但是孩子如願以償。後來孩子一個學期經常玩電腦、玩遊戲,作業也不做,學習成績大不好前。他的媽媽意識到:單憑物質來激勵孩子的方法欠妥。
不少家長在向我谘詢時,都談到用購買某些商品來激勵孩子做事的經曆,結果大都不盡人意。專家認為恰如其分的物質獎勵是必要的,以表揚孩子的良好行為和成績。但是,濫用物質獎勵,以物質獎勵做為刺激物,可能導致學生不重視學習效果以及不良的做事動機。能增強孩子的榮譽感、責任感、進取心,能更好地調動孩子的心理實現係統(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操作能力與智力策略、智力技巧)、心理動力係統(信念、信心、動機、需要、意誌、個性)、心理調控係統(情緒健康、心理的適應性、平衡性等)、心理供給係統(潛在心理能量,如尚未出現的靈感等)。
有的父母表揚孩子在吃飯時間進行,一邊吃飯,一邊輕描淡寫地表揚幾句,有時孩子還沒聽清楚。
家長在表揚孩子時要創造一定的氣氛環境。
表揚程度要與成績相當,要與進步相當,這是一條很重要的表揚心理藝術,但也不能機械地運用這種心理藝術,要根據孩子的心理特點與成績的實際情況恰當地使用表揚程度與貢獻程度相當的心理規則。
尤其不能用金錢來表揚孩子。這種做法往往會收到不良效果。
一個孩子的數學考了80分,對其成績要進行具體分析,他的水平和平時數學實力、能力在一般情況大概應考多少分。比如,根據他平時數學能力判斷應考90分以上,那麼,他現在考80分,他可能是發揮不夠造成的,應該引導他在考試中要學會發揮,要保持平衡心態,把自己掌握的知識在考試中充分發揮出來,獲得好的成績。如果根據他平時的數學成績與綜合能力,推測這次可能考70分左右,那麼,這次考試得80分,就應提高表揚程度,在表揚的語氣方麵、在表揚的方式方麵,都要有所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