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對待孩子微小進步,也要給予肯定,目的在於鼓勵孩子向理高目標繼續前進。當然,小的進步用肯定的語氣表揚即可,如果孩子進步比較大,就可以用讚許的語氣進行表揚,並可以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

家長對孩子的進步要實事求是。如果家長對孩子微小進步評價過高,並給予很重的物質獎勵,就容易使孩子自以為是,滋長驕傲自滿情緒。

人和人之間存在差異,人和人之間的需要,存在個體差異。對孩子進行表揚時,無論是精神表揚和物質表揚都要針對孩子的需要進行,這樣才能收到更好的表揚效果。

一位初二的學生,在期末考試中發揮超常,爸爸媽媽對她的考試成績非常滿意。她的媽媽就從商店裏買了各種各樣的糖果,以資鼓勵,孩子對此並未表現多大歡喜。她對那些糖果興趣不大。她倒是喜歡買一套莎士比亞全集。她爸爸媽媽給她買的糖果的價錢比買那套莎士比亞全集貴多了。如果她爸爸媽媽了解孩子的需要,給她買套莎士比亞全集,對孩子的閱讀能力與培養孩子的人文科學精神,促進閱讀能力及寫作能力的提高,肯定有很大益處。但是,爸爸媽媽給她買了很多糖果,放在那沒起什麼積極作用。

家長表揚孩子,就是家長對孩子良好品德、良好行為與良好學習成績,給予肯定和讚許。表揚的目的,是鞏固孩子的良好品德、良好行為與良好成績,及時強化孩子的良好品德、良好行為與良好成績。

強化需及時。及時地強化,才能使良好道德品質、良好行為與良好的學習成績及時得到鞏固,以便更好地發展孩子良好品德、良好行為與良好學習成績。

過期的表揚將衝淡鞏固良好品德、良好行為與良好學習成績的作用。

及時地表揚,父母會有更多的驚喜。對孩子的良好行為及時表揚,就會起到發展孩子良好行為的作用,使孩子受到更大的激勵,從而能在未來取得更大的進步。

新穎的刺激、變化的刺激,容易喚起人們的注意,容易激發人們的興趣;而不變化的刺激,千篇一律的刺激不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有的家長用多年不變的單一的表揚方式,孩子聽著無味道,司空見慣不以為然,激發不了孩子的上進心有時甚至引起孩子的厭煩。

父母對孩子的學習、道德、健康等方麵的進步要隨時肯定與讚許,同時要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以便使孩子更快的進步,所用的語言不能單調,要根據具體情況而有所變化。

家長對孩子提出希望,提出要求,本身就是起著一種鼓勵他的作用。所以說,合理的期待也是一種表揚形式,運用得當會收到滿意效果,運用不當反而會挫傷孩子的自尊心與積極性。

對孩子提出期待要從孩子的實際出發,從孩子的潛在能力出發,期望不能過高,要采取小步走的方式。例如,孩子的地理成績不太好,上一次考了65分。這次考了73分,首先要肯定孩子的進步,肯定孩子有能力提高成績。其後希望孩子總結經驗,繼續提高可以和孩子商量如再努力一段時間,把地理成績提高到76~77分怎麼樣。根據孩子的潛力,學地理又得法的話,孩子再下一次考試提高3、4分是很有可能的。並且,要和孩子一起討論把那些薄弱環節解決好,爭取把地理成績再提高一步。這樣孩子心理上對提高地理考試成績心裏就有底,很可能下一次地理考試成績能達到76-78分。

如果不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出發,向孩子提出考90分的目標,不僅起不到表揚的作用,而且可能使孩子增加心理壓力,挫傷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如果家長對孩子提出下一次考試成績要達到90分,這隻是家長的一種良好願望,實際上卻很難實現,下一次考試在地理上提高10分以上,這一般是比較困般的,提出這樣的硬性目標,孩子很難接受,家長的目標與要求不能轉化為孩子內在的動力。

●批評的心理藝術

家長對孩子進行批評是為了抑製孩子不良行為、不良品德與不良學習態度。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就要正確運用批評心理學原則與心理藝術,否則可能達不到所斯待的效果。

批評要合理,批評合理才能使孩子從心理上產生接受感,才有可能抑製孩子不良品德、不良行為、不良習慣與不良學習態度等。

家長對孩子進行批評首先要把孩子不良行為事實搞清楚,事實不清,誇大其詞會使孩子產生拒絕心理。在對孩子進行批評時,有一說一、有二說二,絕不能把一說成二。我們有些家長之所以批評孩子遭到抗議,甚至不滿,就是批評的理由不充分,甚至誇大其詞,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為了使批評能夠達到目的,在對孩子進行批評時一定要講明,不良品德、不良行為、不良習慣與不良學習態度的危害性,使孩子感到非常有必要克服這些缺點與改正錯誤,使孩子感到爸爸媽媽批評自己的目的確實是為了自己好、是為自己能夠更快的進步,父母批評自己用心良苦。

批評孩子時一定要與教育孩子結合起來。在教育的基礎上對孩子進行批評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有些家長批評孩子的方法不對,缺乏批評心理藝術,一見孩子做錯了事情,就厲聲責罵,甚至動手打人,其實這都不能達到批評所要達到的目的,隻能暫時抑製孩子不良行為。正像一位母親所說:“這孩子真沒記性,你剛教育過他,過了一會兒,他就忘了,照犯不誤。”為什麼出現這種情況呢?還不是我們家長沒有向孩子講明不良行為的危害性,沒有幫助孩子指出克服不良行為的途徑,而隻是簡單化地說幾句甚至罵幾句,這樣達不到使孩子改正錯誤的目的。

父母在批評孩子前應該先想一想,我批評他的目的是什麼,怎麼才能使孩子克服缺點,怎麼才能使孩子接受我的意見,不要認為誰還不會批評呀,張口就來。出氣發脾氣起不到批評教育的效果。

家長批評孩子的目的,是為了防止孩子不良行為、不良品德、不良習慣與不良學習態度再一次發生。批評及時有可能達到目的,批評不及時很難達到改正孩子不良行為、不良習慣與不良學習成績的目的。

孩子不良行為、不良品德、不良學習態度的形成與發展是有一個過程的。有些父母看到孩子不良行為發生,沒有及時批評的製止,等到孩子不良行為發展成壞習慣時,才覺得問題嚴重了,發起火來,著起急來,再去批評孩子,其效果難以令人滿意。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一些缺點,甚至錯誤是不可避免的,關鍵在於家長能不能及時發現,及時提醒孩子並督促孩子改正缺點和錯誤。

我們有些家長由於工作忙,沒有及時發現孩子的問題,也就無法提醒孩子改正錯誤。

有的家長認為小孩子有些缺點無所謂,長大了自然就好了,這是十分錯誤的,這種態度促使家長對孩子的錯誤發展到嚴重的程度再進行批評教育,其效果甚差。

人的行為是在人的動機下產生的。孩子的缺點和錯誤的產生,都是有其原因的,同樣一個錯誤可能是由不同原因造成的。不良品德、不良行為與不良習慣應該受到父母批評。但是,父母在批評孩子時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良行為、不良品德與不良習慣的產生原因是什麼,要根據動機和性質,有區別地對孩子進行批評,才能收到比較滿意的效果。

一位小學生,星期日玩足球時,不小心把鄰居的窗戶玻璃打碎了。當時沒有人知道,值班室也沒有人發現玻璃碎了。但這個孩子主動敲開鄰居家的門,告訴鄰居,玻璃是他打碎的,並表示要賠償。孩子回家後告訴父母打碎玻璃的事,父母提醒他以後再踢球時要注意,並且讓他帶著錢向去賠償。

這個孩子在踢球時不小心打碎了玻璃,盡管不是故意地犯錯,但他還是誠實地承認了錯誤並馬上賠償,因此,父母對孩子的批評就要掌握好分寸,隻是提醒他下次注意就是了。

家長對孩子批評時要和風細雨,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使孩子能夠接受,方能達到改正缺點、改正錯誤的目的。

家長在批評孩子時,要心平氣和,態度和藹,這樣孩子容易接受父母的批評並加以改正自己的缺點。如果粗聲粗氣地對孩子進行批評,這種氣氛本身就非常緊張,孩子往往為應付批評,為了避免挨罵挨打,會撒謊為自己的錯誤辯護,這樣就很難收到批評效果。

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孩子越大自尊心就越強,中學生比小學生自尊心強。父母當眾批評孩子容易使孩子自尊心受到損傷,父母經常當著外人批評孩子,有可能使孩子產生敵對心理。家長要在沒有外人的情況下,對孩子進行善意的批評,並指出改進的措施,這樣的批評孩子才會比較容易接受。

有些家長批評孩子不是就事論事,而是東拉西扯,翻老賬,把上星期,甚至一年前、二年前孩子的過失都放在一塊算。這樣就衝淡了要批評過失的主題,孩子也不知道挨批評的是什麼,讓他改正什麼,這樣容易使孩子產生消極情緒。這也不是,那也不是,總是有缺點,這樣會使孩子失去信心。

批評孩子時要掌握批評的主題,指出孩子錯誤的主要內容和原因是什麼,危害在哪,怎樣想辦法去改正,而不要東拉西扯,抓不住主題,抓不住要害。批評不到點子上,反而會引起孩子的對立情緒。

哈佛教你如何改正不良的溝通方式

夫妻間清楚而經常的溝通會促進有效地教育孩子。同樣,您與孩子間的明晰的溝通對於改善孩子的行為也是至關重要的。良好的溝通需要家庭中所有成員的大量的交談與傾聽。您的孩子需要清楚的溝通、紀律的約束及您的愛。

●父母的目標必須一致

您和您的配偶必須確定孩子的哪些行為是好的、可取的,而哪些行為是不好的、不可取的。您的價值觀決定了這些目標以及您所確定的行為標準。應用獎勵以及批評來加強孩子的良好行為,通過不給獎勵來消除或減弱不可取的行為。

當四歲的戴維想要某種東西或想引起別人的關注時,他經常模仿使用兒語。口渴時他就指著廚房的水龍頭說“水水,水水”。戴維的母親認為他的兒語很可愛並經常給予獎勵(即當他說“水水,水水”時給他水喝)。戴維的父親則認為這種兒語讓人討厭、不舒服,並對他的這種“娘娘腔”予以訓斥。

戴維的兒語行為受到獎勵與懲罰。久而久之,戴維變得越來越情緒化,愛哭,並漸漸地避開他的父親。

對孩子的同一種行為既獎又罰,這是不公平的,並且會導致情緒或行為上的問題。父母雙方必須確定哪些行為是可取的、哪些是不可取的,並盡量地保持一致性。

如果您是單身父母,您應經常與關心您孩子的朋友或親人進行交談,以明確您的目標,並確立對孩子行為的符合實際的期待。祖父母或保姆可能會幫助您照顧孩子的日常生活,在這種情況下,你們對孩子的期望與目標也應是一致的。

●父母與孩子間的良好溝通

您和配偶需要共同確定孩子應遵守的規則。如果可能,鼓勵孩子參與規則的製定與修改。如果孩子參與製定某種規則,那他將樂於遵守該規則而不會對之產生反感。規則一旦製定,就應要求孩子遵守。您的孩子需要明白哪些行為是父母喜歡的,哪些又是不可接受的。當然,決不要對孩子說他是個一壞孩子,但一定要告訴他哪些行為是不能接受的。

四歲的格雷戈與亞當是一對孿生兄弟,他們喜歡在室內打鬧、摔跤。他們兩歲或更小的時候還可以被允許在室內摔跤,而他們現在已漸漸長大,在室內打鬧會使家具受到破壞。

父母與他們一起坐下來,並向他們解釋說,你們現在已經長大了,需要製定新的規定。孿生兄弟問道:“我們能否隻在娛樂室摔跤?”父母同意了,並製定了新規定:“除娛樂室外,屋內其他任何地方都不許玩摔跤。”

規定隻要確立了,孩子就應對該規定有充分的了解,必要時能複述。父母通過說一遍規定來幫助格雷戈和亞當這對孿生兄弟學習規定。比如父母可以問:“摔跤的規定是什麼?”這對孿生兄弟可能會回答:“規定是——不可在娛樂室以外的其他地方玩摔跤。”

●如何下達有效的命令

“請把玩具撿起來!”是一個簡單的要求。“不要亂扔食物!”或“過來把扔在地上的夾克掛好!”則是命令。

孩子對父母的指令不予理睬,這經常是因為父母未能給出清楚、明確的指示或命令。所有的父母,尤其是那些難以管教的孩子的父母,必須能夠下達清楚、有效的指示或命令。如果使用非常有效的管教方法——暫時隔離法,則必須告訴孩子“立刻會隔離!”學會下達命令並非意味著像操練軍官那樣大聲吼叫。但當孩子對命令不予理睬甚至無禮時,您必須能夠下達清楚、有效的命令並以某種方式支持您的命令。

何時下達命令呢?當您要求孩子停止某種不良行為,而您同時又認為孩子可能不服從時,您必須下達命令。同樣,當您要求孩子做出某種行為而您同時又認為孩子可能不服從時,您必須下達命令。

怎樣下達命令呢?假如您走進起居室,發現七歲的難以管教的詹妮弗正在您新買的沙發上跳來跳去,您應該徑直向她走去,表情嚴肅,注視她的眼睛,並保持目光接觸。然後叫她的名宇,並以堅定的語氣下達清楚的、直接的命令:“詹妮弗,在家具上蹦跳是違反規定的。從沙發上下來!”這樣您就給了她一個清楚的命令。

要下達清楚、明確而不是含糊的命令。如果您說:“過來把這些玩具放到架子上!”則孩子可能會在意。如果您的指令語意含糊,如“把這些玩具處理一下!”則孩子不易執行。

當您下達命令時,不要用提問或間接評價的方式,如“在沙發上蹦跳是不好的。”不要對詹妮弗說:“為什麼你在沙發上蹦跳?”她可能會笑著對您說:“因為很好玩。”

另外,當不良行為發生時,不必解釋為何要遵守規定。若要解釋,則應在孩子違反規定前或不良行為終止後。當詹妮弗仍在沙發上蹦跳時,不要這樣對她說:“你不應該在沙發上蹦跳。它很貴,我們還欠著公司的錢。沙發的彈簧會變鬆……”相反,您隻需對她說:“從沙發上下來!”

在您下達命令後,詹妮弗可能會聽從命令並從沙發上下來。但讓我們假定詹妮弗可能不遵從您的命令。她可能想試探一下您究竟用什麼來維持您的命令。不要用嚴厲的懲罰或威脅來製止她,否則會使已經很棘手的親子關係問題更加複雜。

●子需要紀律約束與愛

紀律約束是指教育孩子自我控製和改善行為。孩子從您的愛和紀律約束中學會自尊與自控。我們用紀律來約束孩子是因為我們愛他們,我們希望他們成為有責任感、有能力的人。要成為一個稱職的父母,這需要愛心、知識、努力與時間。

●父母未能管教孩子的原因

有多種原因使一些父母不能用紀律去約束、管教他們的孩子。這些父母必須了解為什麼會這樣,又怎樣去克服、解決。如果您不首先改變自己的行為,那您也別指望孩子會改變他的行為。下麵是父母覺著難以改變自己行為的各種原因。

絕望的父母。這類父母感到他們的孩子無法改變,並且總會產生不良行為。因此放棄對孩子的管教。

精疲力盡的父母。這類父母看上去似乎沒有足夠的精力來處理活動過度或行為不良的孩子。有些父母可能是單身家長,要整天工作。精力不充沛的父母經常會有短期或長期的抑鬱症狀。“他從哪兒得來的那麼大的能量?當然不是從我這兒。我總覺著精疲力盡——尤其當我看到他時……”

內疚的父母。這類父母因孩子的行為問題而自責;當他們試圖去懲罰孩子時尤感內疚。自責與內疚阻止了父母去教育孩子改善行為。這類父母變得更被動,對孩子更放任。

熟視無睹的父母。許多父母在懲罰孩子時會變得心煩意亂並發怒。因為他們無法在懲罰孩子時不生氣、不心煩,所以他們索性對孩子的不良行為熟視無睹,以免動怒。

相互妨礙的父母。有時當您試圖管教孩子時,您的配偶可能會加以阻止。或者有時當您管教孩子時,親戚或朋友會加以阻攔。

困境中的父母。婚姻問題、財政問題以及其他生活困境有時會成為父母的重負。這類父母通常缺乏充足的精力、時間與動機來幫助孩子。

教養孩子和維係家庭是一個困難且有挑戰性的任務。心理學家以及其他專家能夠幫助父母逐步了解自己及其家庭,並幫助他們改善教養技能。

與孩子增進溝通的方法

您是否還記得當初教孩子如何係鞋帶嗎?您首先給他示範,然後要求他試著做。在他試圖完成這個新任務時,您給了他許多關注與鼓勵,而他則以更努力的嚐試來讓您高興。

您的鼓勵、關注、微笑、擁抱、拍肩以及表揚對孩子本人以及加強其作用都是非常重要的。下麵將教給您各種獎勵孩子的方法以增進孩子的良好行為。

獎勵良好行為是重要的,避免獎勵不良行為也同樣很重要。當您看到孩子做出您不希望再發生的行為時,一個有效的方法就是故意忽視它。

●應用故意忽視

媽媽做得對!她應用了故意忽視——即不注意孩子的不良行為,把注意力轉向別處。

故意忽視是指將注意力從孩子的不良行為上移開。故意忽視主要是保證您並沒有無意中用注意來獎勵孩子的不良行為。這種管教孩子的方法對於減少學前兒童發脾氣行為尤其有效。孩子發脾氣時,若您加以責備或給予注意,則您無意中可能獎勵了這種不良行為。試著應用故意忽視來減少孩子發脾氣的行為。如果孩子是在一個安全的地方,那麼您可以離開那個房間,直到他停止發脾氣再回來。或者您轉過身去,假裝專注於其他事情。當他的不良行為終止時,給予他充分的關注。但一定不要對孩子的不良行為妥協而給予物質獎勵(如點心)或活動獎勵(如看晚場電視電影)。

●獎勵良好的替代行為

如果哭哭啼啼是不可接受的“目標行為”,則替代行為就是以正常的語調講話。如果您女兒想要某種東西時總是哭哭啼啼地講話,那您就應該在她要某種東西而沒有哭哭啼啼地說話時予以表揚。獎勵良好的替代行為並加強它。

假定您四歲的孩子克裏斯托弗得不到他想要的東西時經常發脾氣,比如飯前不給點心吃他就發脾氣。下一次當您拒絕他的某一要求而他表現出自控時,一定要予以表揚。您可以對他說:“克裏斯托弗,這次你雖然沒有得到點心,但你依然很懂規矩,不哭鬧,你懂事了,我為你驕傲。在我們吃完飯後,你可以吃三塊點心。”

什麼行為是要去除的?什麼行為是您想要的?耐心等待良好行為的出現,然後“抓住孩子有良好行為的時機”並加以獎勵。如果孩子不知道如何做出適當的行為,如分享或交換玩具,請教給他。下麵即討論怎樣教授孩子一些可取的行為。

●幫助孩子練習良好行為

幫助孩子形成您所期望的行為。例如,著您女兒搶別人的玩具,那麼您應告訴她可以交換玩具而不要搶。然後給她示範並幫助她練習這一技能。

三歲的格格羅莉亞·司格特想要她妹妹的玩具時就搶。她父母不允許她擁有搶來的玩具,以免鼓勵其搶奪行為。但格羅莉亞仍屢教不改。

為了改變女兒的這種行為,司格特先生實施了一個兩階段的方案。第一階段,當格羅莉亞搶玩具時就給予訓斥或停止她的一切活動。第二階段,司格特先生幫助女兒學習怎樣交換玩具。如果想要妹妹的玩具卡車,她必須拿出另外一個玩具與妹妹交換。有時她得拿出四五個不同的玩具後,妹妹才同意交換。

司格特先生教格羅莉亞學習交換玩具這一技能時,首先給她示範,之後讓她去練習。當格羅莉亞能成功地交換玩具時,司格特先生就給予表揚。如果搶玩具,則給予訓斥或進行暫時隔離,以停止她的一切活動。

格羅莉亞學會了與妹妹交換玩具,並能一起玩玩具、做遊戲。司格特先生應用溫和的懲罰的方法減少了女兒搶玩具的不良行為,他教會了格羅莉亞以玩具交換代替玩具搶奪。

●應用祖母原則

應用祖母原則幫助孩子去做他們不樂意做的事情。祖母原則認為:“在你做完家務之後,你才可以去玩。”如果有一件愉快的事等著我們,我們會很快完成另一件不喜歡做的工作。

比如說讓他先做作業,然後去看電視,而不能采用先看電視讓小孩保證完成作業。答應孩子做某事和內疚並不能幫助孩子完成不喜歡做的事情。完成工作後的獎勵才是一個有效的動力。

●樹立良好的榜樣

父母表現出的許多行為總是為孩子所目睹。孩子通過觀察、模仿您和他人的行為來學習如何做出自己的行為。不要無意中做出您不想讓孩子學習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