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

湯姆的父母特別重視對子女的待人處事教育。他們用解釋、親身示範、引導孩子經常實踐、及時提醒、耐心培養習慣的方法,從小培養孩子尊敬長者、待人和氣、舉止大方。當孩子還很小時,父母就囑咐孩子:說話要注意語調,不要高聲喧嘩;如果別的孩子發音不對,不應譏笑;倘若別人不高興時,應諒解別人、安慰別人……在父母的良好教導下,湯姆從來沒有過粗野無禮的行為。小湯姆無論同誰談話都持同樣尊重的態度,不管對方是自己的老師,還是搬運工人或者洗衣婦。有一次,一個貧苦農民趕的大車陷入泥裏,他幫著拉出車,撿起農民掉在地上的手套,尊敬地跟他交談,分別時客氣地握手道別。

凡是熟悉湯姆的人都十分稱讚他的舉止:走路,讓同伴先走;自己有了過失,總是請求別人原諒;別人哪怕是在很小的事情上幫助了自己,一定要表示感謝……正是他那非常客氣和特別有禮的態度,大家對他更加親近,樂意談心裏話。而所有這些,正是幼時父母教導的結果。

競爭意識是人積極進取,想要充分肯定、顯示和獲得自己能力的成就的動機和主觀意識。競爭意識可以使人在社會的群體環境中給自己確立較高的奮鬥目標,在實踐中表現出主動積極的態度、克服困難的勇氣和堅決實現目標的決心和行動。

現代社會要求人人具有強烈的競爭意識和竟爭能力,以適應日趨激烈的競爭環境。商戰中更是競爭致勝。管理家邁克爾·波特說:“競爭意識是企業成敗的關鍵所在。”家長要利用家庭教育的特性,充分認識到從小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形成爭優好強的心理,對於孩子長大後更好地適應社會,成為管理型人才具有深遠的意義。具體地說,可以在幾個方麵注意培養:

●使孩子充分認識自身的價值

小學兒童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非常留意別人特別是父母對自己的看法。當孩子感覺到父母和周圍的人愛他並尊重他時,他就會覺得自己是一個具有價值的人。但是,在許多家庭中,由於父母不注意,幾句批評或幾個不屑一顧的神氣,就會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上投下陰影,挫傷孩子的自尊,使孩子失去了上進的信心和動力,有的孩子甚至出現破罐破摔的心理。因此,保護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很重要。

●要求和鼓勵孩子參與和競爭

父母的要求和態度對孩子的社會價值觀念的形成具有深刻影響。孩子,尤其是年幼的孩子,往往不了解哪些社會行為是有價值的,要發揚的,哪些是無價值的,要克服的。他們往往首先從父母的態度和行為上來認識行為的社會價值。因此,父母應該充分地肯定和要求孩子去參與和競爭,使孩子在思想上逐步認識到這種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念,並在實際活動中形成積極參與和競爭的意識。在培養中家長應該注意根據孩子的年齡來安排和引導他們,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家庭、學校班級、社會公益以及關心國家和世界大事的活動等,使孩子養成對家庭。社會的積極態度。

●對孩子說明參與和平等競爭的意義

父母應該在日常生活中以適當的方式向孩子(特別是年齡大的孩子)說明參與和競爭的重要性,使孩子認識到參與和競爭在個人的社會中的意義。

●小小辯才

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在學校念書時,最喜歡的活動是參加辯論會。她知道的外麵的事情要比其他同學多得多,因此,不論什麼題目,她都可以說上一番。

不論是優秀的政治家,還是傑出的科學家,他們對成功的渴望都比一般人要強烈得多。正是這種成功的渴望,促使他們自信、好勝。而要取得言語上的勝利,當然離不開辯論。

訓練孩子善辯,首先要善於抓住能刺激對方的事情,以使對手感情衝動、論點混亂。倘若自己遇到這種情況,則千萬不要慌亂,心裏想:“這是對手在玩花招。”辯論時要以理服人,說話有理、有據,絕不能發怒,發怒是軟弱的表現。在對手企圖激怒自己時,你可抓住他的荒謬之處而發動有力的反擊。當對手亂了方陣,言不達意時,你應該顯出輕鬆的樣子,報以微微的一笑。

讓孩子多看電視中的辯論會、記者招待會,如能實地參加辯論會的旁聽,則效果更好。

●說服人的藝術

孩子要懂得自己的能力是有限的,應該時時處處去發現別人的長處。隻有懂得依靠集體的智慧和力量,並有能力說服大家一起行動,才能有更大的作為。

撒切爾夫人的父親教導她說:“不要僅僅因為別人做了那樣的事,你也跟著去做或者你也想去做。你應該拿定主意想做什麼就去做什麼,然後,說服別人跟著你一起去做。”

有個心理學家曾經通過實驗來探討說服人方法的優劣。

先從60個兒童中選出智商較高的10個人作為小領導。另外50個兒童分成10組,各組每天一起玩半個小時。幾天後,各組都形成了獨特的遊戲方式。等這種方式穩定後,就把原先選定的10個小領導一組一個,分配到組裏。領導者到了組裏,都想用自己的方式指揮組員遊戲。可是組員都不買領導者的賬,群起而攻之,小領導受到排斥,便暫時放棄原先的主意,改為順從大家的意誌,盡量使自己和組員融合在一起。

小領導和組員以相同的方式遊戲後,由於模仿性強,還有創造性,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才能,其他孩子就漸漸地和他接近,經過一個階段,就承認了他的領導地位。小領導獲得大家的公認後,就開始著手改變方式。這時候,其他組員不再堅持反對意見,而是順從了小領導的意誌。逐漸改變了原先的方式。

說服學專家D·卡內基曾經說過:“我愛吃草莓,魚愛吃蚯蚓,所以垂釣的時候,我不用草莓做魚餌,而用蚯蚓做魚餌。”他還說過:“帶動別人唯一的方法是,探出對方喜歡什麼,然後教他如何去得到它。”這一條心理學的規律,為說服人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比爾和威廉是一對極好的朋友,他們倆之間無話不談。比爾在威廉麵前總是抱怨,現在同學之間缺乏了解,人與人之間好像隔著一堵無形的牆似的。有一次班上準備去春遊。威兼征求比爾的意見,比爾態度明朗堅決,沒意思,不去!威廉碰了一鼻子灰,靈機一動,對比爾說:你不是經常抱怨人與人之間缺乏理解嗎?春遊這種集體性的活動,正是大家相互交流,增進理解的好機會,難道你願意失去這個機會嗎?當然不願意!比爾同意去春遊了。

威廉說服比爾,就是抓住對方的需求,加以引導,而使對方欣然接受自己的建議。

說服人的方法很多,對同一個人,同一件事,在不同的時間采取不同的方法,會產生不同的效果。管理者熟練地掌握這些方法,並能運用得當,就會產生奇妙的說服效果。

責任,就是份內應做的事。人生在世,總要承擔一些責任:作為公民,應對社會盡義務與責任;作為個人,要對集體的利益和名譽承擔責任;作為家庭成員,要承擔對家庭的責任,等等。能自覺地把份內的事做好,就是有責任感。責任感強的人,參與意識強烈,做事善始善終;有較高的管理能力和較強的事業心;關鍵時刻能挺身而出,往往能得到周圍人們的認同和愛戴;追求執著,容易成才。可以說,沒有責任感,人就不可能具有積極的生活態度。責任感更是管理者在事業上奮進的動力。

為了培養跨世紀的人才以適應未來社會的需要,我們不但要教給孩子各種知識技能,還應該培養孩子成為對他人、對工作、對社會有高度責任感的人。責任感的培養,應從道德情感的激發和道德行為的強化兩方麵著手。

而道德行為的強化訓練,就在於多給孩子一些承擔責任的機會:

●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抓住機會,滲透教育

可以規定較小的孩子獨立完成一兩件家務事,如擦桌椅、擺餐具等。最好是以民主討論的方式告訴孩子:家務事都有分工,爸爸負責幹什麼,媽媽負責幹什麼,這兩件事由你負責,我們看看誰能把自己的份內事做得最好。分工後就要真正落實,經常檢查總結,持之以恒,使孩子養成習慣,並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而增加他包幹的項目。這樣做,既能使孩子積極參與家庭的事情,加強對家庭的責任感,也培養了他的責任意識,為今後承擔對社會的義務與責任奠定基礎。

●正確引導孩子開展一些角色遊戲

女孩子愛玩娃娃,男孩子愛舞槍弄劍。在他們玩這些遊戲的過程中,家長可以輔導孩子擺正自己的角色位置。如玩“娃娃家”,孩子自然是扮演爸爸媽媽的角色,他們會效仿成人的一舉一動來對待娃娃。在這個時候,家長應給孩於強調一下“父母”的責任,讓他們邊玩邊思索怎樣才能對娃娃盡到這種責任,從遊戲中認識社會,形象化地理解責任感的內涵。

●可以創造機會,讓孩子開展一些種養活動

例如養金魚、烏龜、蠶、蟲,種一兩種花草。養小動物要喂食、換水、清潔,種花草要施肥、鬆土、澆水。在這樣的種養過程中,孩子隻有極負責任地、耐心細致地做好每一步的工作,才能使動物健康、植物茁壯。小動物不吃東西了,花草枯萎了,孩子們都會擔心

●安排孩子去完成某些任務

責任存在於工作和任務之中。所以,責任感產生的源泉是孩子實際去從事和承擔某項任務。家長應該經常有意地安排孩子去做某些事情,並明確告訴孩子所要負的責任是什麼,家長對他的期望是什麼。在孩子完成任務過程中,家長要注意考察和鍛煉孩子的責任心,適當提醒孩子要認真地堅持完成任務,並事後給予鼓勵。此外,除了家長給孩子臨時安排的任務外,孩子自身還承擔有一些社會的和家庭的義務,比如對學習的責任,對家庭、父母的義務。家長應該逐步通過日常教育使孩子了解和懂得他們所必須盡到的責任和義務。這樣才有利於孩子在未來的生活中真正自覺地承擔起他們的責任和義務。

●鼓勵孩子的負責精神,批評孩子不負責任的態度

由於年齡特點,許多孩子在對待家長安排的工作時,可能因為貪玩或其他原因沒能認真負責地完成。對此家長應及時給予嚴肅認真的批評,一定要讓孩子懂得負責任是為人的重要品行,以不負責任的態度做事情是可恥的。一般對年齡大的孩子可以多講道理,對年齡小的孩子則可多在實際活動中引導。當孩子能認真完成任務時,家長也要及時鼓勵和表揚,決不能認為孩子完成好任務是理所應當的,就不予理會。對於孩子在外承擔的學習和班集體的各種任務,家長應該多和老師配合,督促孩子認真負責地去完成,這樣可以使孩子形成責任感,鍛煉毅力。

●家長做出好的表率

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家長的表率作用是關鍵。家長應該在孩子麵前經常表現出對工作和家庭的認真負責的態度。比如,細心照料自己的老人或生病的親屬,一絲不苟地完成工作上的任務,認真對待孩子的要求和出現的問題,對鄰居和同事的請求盡力去幫助,在公共場所發現別人有困難主動去幫忙等等。通過家長的這些行為,孩子可以有意無意地受到教育,漸漸學會怎樣去做一個有責任感的人。

作為一個管理者,分清問題主次的能力相當重要。麵對許多問題,他應該懂得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自己應該把精力主要用於考慮。解決哪些問題。如果主次不分,雖然付出同樣的代價,甚至更高的代價,其效率和效果也許更差!為了訓練孩子這種能力,可讓孩子在每做一件事情以前都想一想:“有沒有必要做這件事情?”“還有比這件事情更重要、更急需的事情要做嗎?”。

要使孩子具有忙而不亂的“大將”風度,主要可訓練他把能夠在一起做的事情安排在同一時間進行,將事情的方方麵麵協調好。

中國前總理周恩來在學校讀書的時候,功課很好。他還大量閱讀課外書報,積極參加許多社會活動。他每天會麼時間幹什麼工作都有明確的安排。在學校裏他負責編輯周報,找他推薦、商量稿件的人很多,他就安排一個固定的時間和地點來做這些事情。這樣,既避免了互相找人浪費時間,又集中解決了問題,提高了工作效率。

訓練孩子時,可通過實際問題讓他逐漸養成臨陣不慌、忙而不亂的優秀素質。比如,讓孩子燒水泡茶。有些孩子先把水放到爐子上,一直等到水開以後,才手忙腳亂地拿茶葉、取茶杯,一看茶杯還很髒,馬上再洗茶杯,再取茶葉、泡茶……有的孩子就能在燒水的同時準備好茶杯、茶葉,待水一開就衝泡,穩穩當當地、效率甚高地完成任務。這是運籌學的思想,正是我們所期望的臨陣不慌、忙而不亂的優秀素質。

21世紀充滿著機遇,而任何一種機遇都伴隨著風險。

競爭就是風險。競爭越劇烈,風險就越大,但是盈利的可能性也就越高。

風險性管理是一種高級管理,它需要管理家具有極為特殊而又極為罕見的能力與素質。因為隻有那些有膽有識的人,才有可能在風險中獲得成功。

孩子的風險意識也需要從小培養。日本的真鍋博先生的“單人旅行教育”,就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他讓孩子3歲時就放出遊玩,當然大人要跟在後麵,隨時都可以幫助。這時,孩子總是小心謹慎,左顧右盼,十分注意過往車輛。他還讓孩子單獨到遠處的公園裏玩,讓孩子帶著十元硬幣,教他到緊要關頭或迷路時就往家裏掛電話。通過這種訓練,到了小學四五年級,孩子就能單獨到日本的四國、北海道去旅行了。什麼預約旅館、預約車票,由始至終都是孩子一個人在行動,孩子慢慢就大膽勇敢了。

這種方法做起來比較困難,而且顯然有危險,但怕危險,無論如何也培養不出孩子的膽量。就拿讓孩子出去旅行來說,可先做些約束,再讓他自由行動。臨行前叮囑他“你一到目的地就同家裏取得聯係”,你覺得什麼時候需要,就打電話”。這樣,孩子外出遇到各種情況,就能學會獨立判斷、自行處理的能力。這種實際能力是管理能力的基礎,也是大人教不會的能力,孩子隻有經過自己的實踐,才能掌握。

僅有膽量當然是不夠的,在風險麵前,機敏的應變力才能使管理者立於不敗之地。如何培養在風險來臨時的應變能力呢?

●讓孩子形成“居安思危”的思想意識。並且要教育他們知道什麼東西該變,什麼東西不僅不該變而且要堅持。隻有這樣,他才可能主動積極地去鍛煉自己的應變能力並把握正確的方向,他才會健康地獨立自主地生活。

●進行應變所需要的心智技能的訓練培養。家長應注意訓練孩子去迅速捕捉、搜集、分析、綜合信息,在多方麵的思考中作出正確的選擇,製定可行的最佳行動方案。此外,還要教育孩子學會保護自己所需要的心理知識、方法,使他們能處變不驚,臨危不亂、不躁不暴等。教育方式上,家長可選用說理、討論、家庭競賽等方式來進行。

●進行綜合性的實際鍛煉。有了好的心智技能,還必須有相應的外部操作技能,如表達、製作、改造等。在這方麵,可根據不同的任務、對象,作實地訓練。如學習上,在家中進行鬧中取靜的訓練;生活中,進行野外緊急情況的應急訓練,甚至可以假設一種非現實的社會情景,作模擬的應變訓練。當然,這方麵的訓練,因為條件的限製,相對要難一些,但是隻要我們貼近孩子的生活實際去訓練他,是會獲得好的結果的。重要的不是給孩子一個我們不可能給的“應變大全模式”,而是訓練他有這種可貴的應變意識和一定的基礎技能。

管理者威信確立的重要因素,就在於他的領袖氣質與風範。這種並非一朝一夕所能形成,需要長期塑造。

例如,孩子具有較強的記憶力、思維能力、想象力、尤其是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為他的管理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因為這些能力使他受到別的孩子自覺地佩服和崇拜,從而具備“孩子王”的魄力。

為了使孩子具備讓人崇拜的魄力,可重點訓練孩子用新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對解決過的問題要求以新的方法再解答一遍等。另一方麵,若遇到了新問題,則應要求孩子以不同的方法去解決,尤其是要求他不應以舊的方法去解決。這樣,他就會逐步養成與眾不同的風格,他的威信也就越來越高了。

創新的重要性在前麵已經講過,那麼如何培養這種能力呢?

首先,要善於引導孩子的好奇心,並且鼓勵孩子去解決他們好奇的新問題。當然,在必要的時候,要適當給予幫助。

其次,要有意識地經常找些難題給孩子做。這些難題,即使孩子沒有學過、沒有做過也不要緊,要鼓勵他大膽地去設法解決難題。這樣,解決了一次,他就會獲得成功的樂趣,也就更加敢於去解決更新的問題了。

創造力的培養方法還有很多,囿於篇幅,在此不多言

哈佛讓你成為出類拔萃的管理大師

德國詩人海涅在一首詼諧詩中有這樣幾句:

在那高高的山巔上,

放著一把太師椅;

坐在上麵的人真叫神氣,

這神氣的人就是我自己。

如果把那高高的山巔比作為時代精神文明的高度,那麼,山巔上的那把太師椅則代表著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應該敢於占據的時空位置,隻有勇於攀登高峰,向極點衝刺,並坐上那把放在山巔之上的太師椅的人,才算得上是成功者。

生活在21世紀的孩子在其生活的征途中會麵臨許多個高高的山峰。麵對人生道路上的一個比一個更高的山巔,是自卑於“高山仰止”,或是等待著,讓別人抬上去,還是不畏險阻,依靠自己的力量向頂點攀登,這將最後決定孩子將來會不會成為一個成功的人,一個出類拔萃的人,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父母將孩子帶到了這個世界,就要讓孩子登上那高高的山巔,坐上那把太師椅,成為一個出類拔萃的管理者。

作為一個未來的管理者,怎樣才能有所“準備”,盡快成才呢?首先應該了解管理人才通常分為幾種類型,然後根據的秉賦、條件來確定一個發展方向。有人把管理人才分為九種類型:

●決策型。知識廣博,眼界開闊,有雄才大略和政治家的膽識。

●專家型。學有專長,能獨當一麵,在分管的範圍內有較高的權威。

●參謀型。思維敏捷,有真知灼見,善於預測未來,擬定方案。

●綜合型。知識麵廣,綜合能力強,能迅速、準確地分析、概括、豐富和發展各種新設想、新建議,發現其潛在價值。

●協調型。活動能力強,人際關係好,對內能使各部門業務配合默契,對外則善於化解各方衝突。

●完善型。工作細致,兢兢業業,善於使各種方案和設想付諸實施。

●監督型。秉公辦事,鐵麵無私,善於采取對策,避免群體或單位偏離目標。

●執行型。能準確領會決策者的意圖,辦事認真可靠。

●保證型。擅長於政工、青年、婦女等工作的組織領導,保證群體有飽滿的熱情來執行決策。

其實,上述九種類型並不是絕對的,不少管理人才都是身通數類的,但九類之長歸於一身恐怕是極難的。

戰勝自己便是戰勝了整個世界。管理家的桂冠不可能從天而降,還必須通過諸多方麵以及漫長歲月的努力,一步一步向峰頂攀去。自然,成功還靠某些時代或個人造成的機遇,但來臨的機遇,也隻有在你自己做好充分的準備後,才能夠抓住和把握。

為了坦然迎接旋轉而來的管理家的機遇,要做的準備應當是素質的全麵提高。但有些素質,如豐富的經驗、高瞻遠矚的目光等,需要在長期的管理實踐中獲得。做為孩子,要作的重要準備,就是勤奮地學習和堅持不懈地鍛煉身體,使自己擁有豐富的學識,活躍的思維,強健的體魄,擁有了這些,才擁有管理家素質的堅實基礎。

準備好了嗎?那麼,開始幹吧——擁抱屬於你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