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搭救型父母
父母一次次把孩子們從困境中解救出來時,似在搭救,其實起相反的作用,使孩子們永遠不能自己解救自己。搭救者總是在為孩子解決問題,出主意,想辦法,甚至代替執行,這樣並不是鼓勵孩子們去發現自己的能力,發現自己動手做事情的意義和樂趣,而是被限製在某一個層麵停滯不前,使他們失去獲得必要經驗的機會。
孩子們並不希望成人給他們解釋、解圍。他們對這種介人感到恐懼,感到自己脆弱。他們會發愁,如果沒有成人的介人,事情會是個什麼樣子。有的孩子在辦一件事時,總是背著父母,他們想掙脫父母的庇護,想證明自己的能力。在父母的不斷拯救下長大的人在開始過獨立生活時,會感到很不適應:對自己必須計劃收支平衡、買生活用品、找住宿之地等安排基本生活之事都感到惴惴不安。在家裏的時候,這些事情總有人替他們幹。他們的父母總在扮演“搭救者”的角色,每當他們麵對現實一臉憂愁時,父母就出麵出主意想辦法進行關照,然後把對生活一無所知的他們送到社會中去。
安娜去學校上課時忘了帶作業。老師無數次要求同學們按時交作業。安娜給媽媽打電話,讓媽媽把作業送到學校。媽媽說:“我不能去送,你最好回來自己拿。”安娜開始感到很失望,警告媽媽說,學校老師可能會說媽媽對孩子太不負責任。但安娜媽媽這時對自己的責任問題並不感興趣,她所感興趣的是教安娜從親身經曆中獲得責任感,學會對自己負責,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她告訴學校老師,希望安娜能夠自己回家拿作業。
安娜有點惱火,覺得媽媽一點也不通情達理,居然在危急關頭讓自己走回家拿作業,這樣準會耽誤課程,老師會生氣的。但媽媽不後退,堅持安娜回家取作業。媽媽把作業放在門口,然後自已開始打掃房間。安娜回到家裏想和媽媽吵一架,想使媽媽知道她很惱火,然後希望媽媽能開車送她回學校。不料媽媽根本不理會她的挑釁,隻若無其事地說:“寶貝,我忙著呢,你先回學校,交上作業。我們以後再討論這件事。”
放學後,媽媽知道安娜已不在火頭上,她耐心地聽安娜訴說,她在同學和老師麵前感到很窘,因為媽媽不去送作業,她還得回來拿。媽媽問安娜:“我很愛你,你知道嗎?”
安娜承認這點,媽媽又說:“我這樣做是為你好,你知道嗎?”
安娜:“我忘了帶作業,你又不肯送去。我想是你不把我當回事。”
媽媽:“孩子,讓我們來看一看,你為什麼忘了帶作業?”
安娜:“我慌慌張張地趕校車,就忘了。”
媽媽:“你忘了帶作業感覺不是太好,對嗎?那麼你從今天的事情中學到了什麼?”
安娜:“我想下次我會把作業事先放到書包裏。”
媽媽:“還有沒有別的辦法?”
安娜想了想說;“我可以在鬧鍾一響時就起床,不至於那麼緊張。”
媽媽說:“如果我把作業給你送去,你不就學不到這些東西了嗎?”
這樣的親身經曆是年輕父母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找一個適當時機就事論事,是鼓勵孩子的最好時刻。孩子忘了帶外衣,愛搭救的父母會說:“快穿上外衣,外麵很冷。”如果孩子著涼感冒,喜歡解釋的父母會說:“你知道了吧,外麵很冷的時候,就不能出去。”但是善於誘導的父母會讓孩子從親身經曆中長點才幹,“昨天你在外麵玩怎麼沒受涼,而今天卻受涼了,怎麼回事?”
“昨天我穿了大衣,帶了帽子和手套,今天隻穿了件汗衫。”
“要在外麵玩又不受涼,你該怎麼辦?”
“我想我該帶著外衣。”
“是的,要是你不想再著涼的話,該帶上外衣。但這是你自己的事,下次該怎麼辦,你自己來決定。”
母親用這樣的方法,不厭其煩地教育孩子,孩子們懂得自己該怎麼辦事,並且從心裏沒有顧慮,自覺自願地處理這些問題,決定著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
麗達的媽媽很不喜歡麗達穿太惹眼的衣服去外麵玩。她總是想辦法跟麗達解釋那樣的衣服會惹來麻煩,但是麗達從來不聽媽媽的,每次出去總穿那些媽媽不喜歡的衣服。不久麗達的媽媽吃驚地發現,她隻稍稍改變了談話方式,便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結果。周未,麗達和朋友一塊出去,媽媽說:“麗達,今天有風,你穿這麼短的裙子,風會不會把裙子吹起來?”
麗達說;“媽媽,這次你算是說對了。我去換一條長些的裙子。”很簡單的一句話,關鍵是找準了要害,就變得一語中的;孩子很平靜地聽從媽媽的意見。不再和媽媽的意見相悖了。麗達的媽媽鼓勵麗達自己去想問題,而不是試圖從可能的窘態中搭救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