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成長的眼光看待孩子
我們對孩子成長的約束更明顯地表現在對知識性以外的教育上。每個家庭都渴望自己的孩子得到最廣闊的發展空間,然而在無意中卻往往限製了他們的發展。訓導可以說是普遍運用的一個模式。家長過多地幹涉孩子的決定,從穿衣戴帽,到擇朋交友,隻要有精力,家長都要加以“指導”:“不!這樣不行。”“那樣不明智!”“應該這樣做!”向孩子傳輸的信息就是:“你不懂,不行,聽我的。”孩子們在這種教育下所滋長的不是自信心,而是對父母的依賴和對自己的懷疑。在美國的一般家庭中,父母很注意對孩子講話時的態度與措辭,將自己的位置擺在一個參謀的地位,而非指揮者與決策人。在大多數的情況下,幼兒們的確不懂得如何處理生活中的許多事情,需要父母的指導,但給予這種指導的形式不同卻會對孩子的心理產生很大的影響,完全訓導式的教育使孩子產生自卑感或自我懷疑,並喪失自我探索的進取精神,變得被動,而引導式的教育使孩子既得到所需的知識,又增強了自信心,有一種健康的求知心理。
我們的長輩常愛說的一句話:“孩子再大,在父母眼裏還是孩子。”這裏包藏著父母對孩子的一片愛心。但如果以這樣的觀點看待孩子的能力的增長,其正確性就值得推敲了。
以他們對親事物的強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使他們對周圍的每一件事情都有敏捷的觀察、快速的記憶,如海綿吸水一樣,吞噬著所有的新知識。孩子們的成長速度是驚人的,每一分鍾都有進步,這樣講可以說是誇張的。但做家長的常常以老眼光看人。在我們周圍這樣的話是經常聽到的:“你還太小。等大一點才行。”對有些事情,孩子的確是太小、不能做,但許多我們認為孩子不能做的事,他們其實已完全有能力駕馭。就拿摘魚刺這樣的事情來說,父母總是耽心孩子會被魚刺紮傷,總是要幫他們將魚刺剔得於幹淨淨才讓孩子吃。對一個很小的孩子,這樣做是必要的,問題在於這樣的服務應做多久,什麼時候才能放手讓孩子去練習自己挑刺的本領。
大多數的孩子得到這種鍛煉機會時已大大晚於他們實際上可以開始的年齡。父母可以說這算什麼大不了的事?晚一些又怎樣?隻要孩子不被紮著就可以。這樣的事情重要不重要呢?孩子們在生命初期最重要的是什麼呢?生活對他們是一片未開墾的處女地,他們所需要的是一股拓荒者的勇氣與自信,不是恐懼與畏縮。生活中每一個可以對此發生影響的事都是重要無比的,每一件小事積累起來都會影響到一個人的性格與素質。我們千萬不能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