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憐憫
作父母的同情孩子,對孩子所遭受的挫折表示出同情甚至憐憫是很普遍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你知道憐憫對孩子的害處,可能就應有意識地壓抑一下自己的感情表露。
17歲的菲利普參加學校之間橄攬球賽時扭傷了腳,不能參加決賽了。他是學校橄欖球隊的主力,這次決賽對他很重要。因為他對這場球賽寄予很高希望,這次比賽的表現可以幫助他進入一所著名大學的球隊。菲利普在看台上看決賽,看著別人在場上跑,他的心都快碎了。媽媽替他著急,拍著他的肩膀說:“親愛的,我知道你感覺不大好,我為你難過。我真希望你的腳會馬上痊愈。真是太不湊巧,不公平,真是太不公平了。”媽媽的眼淚幾乎流出來了,她太為菲利普感到難過了。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們對許多事情的態度都是在父母的影響下形成的。當孩子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如果我們對他們表示憐憫,認為他們真是可憐,遇到了這樣的事情,孩子就更加為自己感到難過,這無疑會加深孩子對自己遭遇的不幸的感覺,那種受了挫折的感覺會不斷膨脹,使他覺得整個生活都是災難的組合,而且父母的憐憫和願意做一切來為他進行補償的表示,會使孩子錯誤地認為自己理所當然應受到安慰和補償,生活欠了他們一筆債,父母或其它的人應當來償還。這樣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他們不是麵對困境,想辦法克服,而是坐以待斃,或向他人轉嫁自己的苦惱。
孩子的這種感覺與反應是細微的,但是日積月累起來就會形成不良的定態。像在這個例子中,菲利普感到自己受了委屈,如此積累起來,當意外的更大的事情發生時,他可能變得怨天怨人,毫無能力。
我們常常談要尊重孩子,這種尊重不僅僅是語氣與表情,更多的是對孩子的正確理解與信任。媽媽假定菲利普不能承受這麼大的打擊,事實上是對兒子的不尊重。她認為兒子太軟弱無力,沒有能力與耐力,不能麵對現實。如果我們可憐孩子們,他們永遠無法學會對付失敗。一個人受傷之後,去醫院治療,醫生越把病情看得仔細、講得複雜,他越認為自己傷得不輕。孩子也同樣,身邊人越是憐憫他,他越認為自己是最可憐的人,可憐到不想努力做任何改變。
孩子經受的任何一次受挫的事件都是對孩子的承受力進行培養的絕好機會。家長如何對待孩子的疾病與事故,將影響孩子一生對待挫折與傷痛的態度。這裏媽媽可以感染菲利普,使他樂觀一些。自己受了傷,不能參加重要的比賽,可能失去被大學球隊選中的機會,菲利普很失望是自然的。但傷很快會好,球隊進不去還可以進其它專業隊或從事其它活動,人生應有許多選擇,如果媽媽保持冷靜,她可以幫助兒子麵對現實。如果她自己感到沮喪,她就不可能幫助菲利普。
一次車禍使薩拉失去了一條腿。她今年剛11歲。從醫院回來後,她用拐棍幫助行走。薩拉在醫院理療科學習了很長時間怎樣照顧自己,怎樣借助於拐棍行走。醫生還特意囑咐讓媽媽鼓勵薩拉自己照顧自己,不為她做過多的事。而媽媽卻為女兒而傷心,她總想替女兒幹點事來安慰自己,從感情上彌補對女兒的不足。她把能於的事,全替女兒幹了。幫她換衣服、洗澡、洗衣服,幫她把飯送到房間裏,有時還幫她梳頭。媽媽幹得越多,薩拉就幹得越少。薩拉幹得越少,就越對自己沒有信心。她慢慢地隻呆在自己房間裏,什麼都無心幹。就這樣薩拉從一個總是笑嘻嘻、勇氣十足、自己幫助自己的孩子變成了常常發脾氣。唉聲歎氣、無能為力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