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實和正直是人生的根本
從小就要教育孩子有責任感,關心他人,以正直誠實的品質麵對生活的挑戰。
誠實和正直是一種美德。做父母者要從小就培養孩子的這種美德。作父母的都知道,孩子幾乎是剛會說話就開始撒謊,有時可能更早些。比如母親到另一個房間接電話時,兩歲半的拉拉弄翻了粥碗。母親回來後十分生氣,“拉拉,是你幹的嗎?”盡管當時沒有別人在場,拉拉還是一個勁地搖頭否認。
有時候撒的謊很容易識破,父母們總是忍不住要笑。一天早晨7點鍾,馬克的父親發現用巧克力做的複活節玩偶的腦袋不見了,便問3歲的馬克。馬克盡管滿臉都沾上了巧克力,卻還是說不知道是誰吃的。
拉拉和馬克知道自己的行為不對,害怕父母生氣,卻不知道撒謊也是不對的。孩子在2—3歲時,認知和語言能力的發育都不成熟,還不能看出自己的言行之間的直接關係。對他們來說,行為遠比語言重要得多,而語言都是模糊的,有多重含義的。
一般來說,4歲起孩子們開始明白,故意說謊而誤導別人是不對的。事實上,這時候或稍大一點的孩子對事實幾乎達到狂熱的程度,如果發現父母、兄弟姐妹或朋友說謊騙自己,會非常憤怒。一句特別的話,其真實與否遠比說話者的意圖要重要得多。下麵是5歲的邁克和父親傑夫的例子:
傑夫:啊,好象下雨了,我們沒法去看球賽了。
邁克:你說過今天要去的!
傑夫:是的,我說過。但天下雨了,球賽會取消的。
邁克:(眼中已經含滿淚水)但是,你說過,我們要去的。
你說過的!如果我們不去,你就說謊了。
傑夫:不,這不是說謊。如果比賽取消了,我有什麼辦
法。我也想去,但沒有比賽,我們去幹什麼?
邁克:(開始哭了)這就是撒謊。你說過我們會去的,我
們不去,你就是說謊!
通常情況下,隨著年齡的增長,大多數孩子的情商也相應提高,而誠實卻不然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搞過一次實驗,專門測試孩子對說謊看法的改變過程。5歲時92%的孩子認為說謊永遠不對,75%的人說自己從未說過謊。到11歲時,隻有28%的人認為說謊永遠不對,沒有人宣稱自己從未說過謊。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們逐漸開始區分謊言的類型和輕重程度。為了逃避懲罰而說謊是最壞的,比如“我丟了手表,所以上午沒法不遲到”等等。為了不傷害某人的感情而說謊就不那麼壞,比如“我喜歡你的新眼鏡,它使你看上去更聰明”等。而為了幫助別人而說的利他主義的謊言,已經被看作是可以原諒的、高尚的,比如“托米把身上弄髒了,是我的責任。是我讓他走那條很泥濘的小道的,我以為那是條捷徑。”
著名兒童教育專家波爾·艾克曼講,孩子不誠實有多種原因,有的可以理解,有的不可以。小一點的孩子說謊一般是為了免受懲罰、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或讓同伴羨慕。少年說謊更多是為了保護隱私(“我剛才出去了,沒看見任何人”)、考驗權威(“這學期曆史課沒有期末考試,不信你可以打電話問納撒遜先生”)、避免受窘(“他們取消了萬聖節舞會,所以不需要舞伴”)。
雖然說謊在人成長過程中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孩子習慣性地說謊或對關係重大的事情也不說實話,那麼就成問題了。正如艾克曼所描寫:“對重要問題撒謊,使父母處理起來更困難,撒謊作為一個問題就更嚴重。撒謊腐蝕了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係,滋長了不信任,損壞了互相信任的關係。說謊意味著不尊重被騙對象。使得與經常撒謊的一人在一起生活幾乎變得不可能。”
哈佛教育專家從對長期說謊的孩子所做的研究發現,這些孩子也經常有些其它的反社會行為,如偷盜、詐騙和橫行霸道等等。部分原因在於,不講真話的孩子一般與不誠實的孩子為伍,形成一個小圈子,進而認為在圈外說謊也是可以接受的。艾克曼還指出,這些孩子往往成為“棱角效應”(相對於家庭中的“光環效應”)的犧牲品。當我們發現孩子說謊時,便不自覺地認為這就是他的性格,因而總覺得他會幹出其他反社會的行為。許多時候,大人的這些不自覺的想法,成了孩子自我實現的預告,孩子便按照大人的這些壞“期望”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