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心與愛心必不可少
教育孩子同情他人所得到的回報是無限的有同情心和愛心的孩子長大後更能發展與配合孩子、朋友親密無間的關係。
□兒童同情心發展的幾個階段
德瓦娜是一個富有同情心的美國四年級學生,但她已在研究無家可歸問題了。就像許多同齡孩子一樣,這一問題比其他影響她生活的問題更令她感興趣。有一天,在從學校回家的路上,她遇到一位流浪漢,德瓦娜停下來問:“你需要什麼嗎?”
“我需要一份工作,一個家。”無家可歸的人說的是無可爭辯的事實。德瓦娜覺得自己在這方麵無能為力,便又問:“你還需要其它什麼東西嗎?”
“真想吃上一頓飽飯啊。”無家可歸者帶著滿臉憧憬回答。德瓦娜覺得這是她能夠做到的。
從那天開始瓦娜花了整整三天時間采購、做計劃,最後在媽媽和兩位姐姐的幫助下,做成100多道菜,送到附近一個流浪者收容所。在此後的一年中,幾乎每個周五晚上,德瓦娜全家都要給收容所送飯。在全社區人的捐助與全班同學的幫助下,德瓦娜至今已為達拉斯的無家可歸者提供了數千份飯萊。
當《今日美國》的記者采訪德瓦娜時,她這麼回答:“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關心他人……而且我們自己也欠別人的。我們中的每一個人都受到過別人的幫助,我們應該隨時準備著把別人的幫助轉為對別人的關心。”
富有同情心的德瓦娜以行為解釋了什麼叫同情,她能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事實上,她所做的已經超出了同情的範圍。因為一旦她了解了無家可歸者的感情,就會自願代表他們做事情。她至今已經幫助了數百人。
教育專家告訴父母:教育孩子同情他人所得到的回報是無限的。同情他人的孩子一般都不會霸道,更能從事對社會有益的事情,比如幫助他人,分擔他人痛苦等等。因而這些孩子更能得到同伴和大人的喜愛,在學校和日後的工作中成功的機會更多,長大後更能發展與配偶、孩子、朋友的親密無間的關係。
一位美國兒童發育心理學家指出,同情心實際上包括兩個方麵:對他人的情感反應和認知反應。前者一般在孩子6歲之前發育成熟,後者取決於較大孩子理解他人觀點和感情的深淺程度。
嬰兒1周歲前就有對別人的情感反應。如果旁邊有孩子哭,嬰兒會不斷地轉向他,並時時隨之一起哭。兒童發育心理學家馬丁·霍夫曼把這種現象稱為“全球同情心”,因為這時孩子還不能區分自己和世界,因而把別的孩子的痛苦視同自己的。1至2歲時,進入同情心發育的第二個階段,孩子能清楚地分辨自己和他人的痛苦,並且具備了試圖減輕他人痛苦的本能。由於認知能力不成熟,不知道該如何做才好,因而導致了同情心混亂狀態。下麵的例子形象地說明了這一現象。
當玩伴安莉突然大哭時,莎拉便陷人同情心混亂狀態。剛開始,莎拉自己似乎馬上就要哭了,但她沒有哭出來,而是放下手中的積木,轉身輕拍安莉。
安莉的母親跑過來,把女兒抱在懷裏安慰著,而這反使安莉哭得更厲害。莎拉看到安莉仍很痛苦,但有人照顧她,因此便輕輕地撫摸安莉母親的胳膊。安莉母親發現孩子的褲子濕了,便抱著她離開了房間,留下莎拉一個人。莎拉顯然對這種結果不滿意,於是抱起玩具熊輕拍著,還不時拍拍自己的胳膊。
有的孩子似乎天生比別的孩子更富同情心。心理學家拉德克·雅羅和紮恩·瓦克斯勒在對蟎珊學步時的兒童進行研究後發現,有的孩子在看到同伴遭受痛苦時,表現出同情心,並想提供直接的幫助,而有的隻是旁觀,僅僅表示出興趣而非關心。另外還有孩子對同伴的痛苦則顯示出負麵反應,離開甚至辱罵或毆打哭泣的同伴。隨著感性和認知能力的成熟,孩子們漸漸能區分他人精神痛苦的不同表現了,並能用行為表達自己的關心
孩子從6歲時,開始了同情心發育的認知反應階段,具備了根據別人的想法和行為來看待問題的能力。這種能力使得孩子們知道什麼時候該去安慰正哭泣的同伴,什麼時候該讓他獨處。認知同情心無需交流(如哭泣等),因為他們內心明白痛苦時的感受,無論這種感受是否表現出來。
當8歲的凱文媽媽正在商店購買晚飯食品時,他決定到商店外麵去。這時他看到一位婦女,大約與他奶奶年齡相仿,提著滿滿的一包東西走向門口。出於本能,他緊走幾步,替老奶奶打開了門,老奶奶對他的體貼抱以熱情的感謝。
不一會兒,一位年輕的母親走過來了。她一手抱著嬰兒,一手提著購物袋。凱文再次敏捷地打開了大門,又得到真誠的感謝。後來,又走過來一位頭戴畫家帽、手端咖啡的男人、一位老年婦女、兩個邊走邊聊的少年,凱文為他們每個人開門,得到每個人的感謝。凱文可以想象這些人心裏的感受(即使他們都沒有說出來),並做出適當反應。他是在運用他的同情心的認知反應能力。
10至12歲的孩子的同情心從認識的或直接看得到的人身上擴展到陌生人身上,這階段被稱作抽象同情心階段。孩子們對處於劣勢的人,無論是否生活在同一社區或同一家庭,都能表示同情。如果孩子對他人表現出仁慈和無私,那麼我們就可以說他們已經完全掌握情商中的同情心技能了。
哈佛教育專家認為,絕大多數的孩子,都能自然而然地發展出同情心這一所有社會技能的基礎。許多研究結果也許會讓你大吃一驚,無論男孩或是女孩,表現同情心的方式並沒有太大不同。一般說來,男孩女孩一樣願意幫助別人,但相比而言,男孩更願做些體力上或“營救”之類的事件(比如,教別的孩子學騎車等),而女孩則更能起到精神支持的作用(如安慰心情不好的男孩等)。孩子所處的社會階層和家庭成員多少都不會對表現同情的方式產生影響,盡管大一點的孩子比小弟妹更能幫助別人。兄弟姐妹之間,如果年齡相差太大,那麼大孩子就更容易幫助小弟妹。
所以,教育學家們由此得出結論,鑒於孩子們的樂於助人、善於思考的天性,我們有理由期望現實生活中同情行為會更多。如果孩子有了不關心人、邪惡甚至殘忍無情等“非天性”的行為,多數情況下可以在他的家庭中找到原因。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能更加關心和愛護他人,做到行為與感情相符,那麼正確的家庭教育就是你所應該做的。
□宗教對同情心發展的積極作用
在西方家庭中,宗教對孩子的道德發育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盡管大多數宗教(如十戒等)要求孩子們熟記一係列道德規範,但這種簡單的背誦對孩子的行為不會產生任何影響,隻有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所體現的宗教價值觀,才真正影響孩子。有些宗教團體在教育孩子關心他人方麵非常成功。
例如,在拉比·耐爾庫山《培養孩子成為高尚的人》一書中,這樣評價猶太人重視培養孩子關心他人的品質:“高尚的人意味著一種責任心,將同情心和自身的需要讓位於他人的需要。高尚的人能克製自己,謙卑有禮,對別人的情感和思想非常敏感。我們能感受到他們減輕他人痛苦、替他人分憂的純真情感。”
然而“高尚的人”一詞已經從美籍猶太人文化中消失,庫山為此感到很悲哀。他曾經問過一群十年級的孩子該詞的含義,他們都用疑惑的眼光瞪著他。然後一個男孩急切地解釋道:“它指好與男人調情的漂亮女人。”
這個回答使庫山大惑不解。後來他才明白,小男孩是把它與“少婦”一詞混淆了(注:英文中兩詞的拚法相近)。
庫山把“高尚的人”一詞的消失,歸因於父母降低對子女的期望,他們甚至害怕自己的期望會遭到孩子的反對甚至拒絕。庫山寫道:“我經常遇到這樣的父母,他們總是要在孩子的抽屜裏放上5到10美元,否則便擔心孩子會偷更多的錢。有的父母因為擔心孩子們會對他們不理不睬,因而不規定禁止孩子晚上外出的時間,還有些父母則因為被孩子罵成‘白癡’、‘笨蛋’,就咬掉自己的舌頭,不敢再對孩子要求什麼。”因此,如果你希望孩子長大後具備同情心、愛心以及責任心,那麼現在就必須對他們寄予這些希望。家庭規定必須清楚明白,保持前後一致和對所有成員都一視同仁,必須要求孩子對某些事負起責任。孩子到3歲就可以要求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完成,甚至幫助家長幹些簡單的家務,如擺飯桌等。隨著年齡的增長,所幹的家務及所負的責任應該逐漸增加,且不應該附帶任何獎賞或許諾。你應該期望孩子幫助你幹家務,這也是幫助他人的一個方麵,是應該幹的事,而對他許諾或教他處理錢財等完全是另一回事。
因此,父母要想讓孩子有思想、體貼人、富有責任心,有一件事你必須做到:提高對孩子的期望。做縱容型的父母,為孩子整理床鋪或替他做家庭作業,都是你輕而易舉便能做到的。然而要想培養孩子的責任心,父母自己就應該具備更多的責任心。先糾正自己內心的觀念:縱容嬌慣對孩子沒什麼危害。不,太有害了!古羅馬政治家西塞羅曾經寫過:人類隻有行善,才能接近上帝。”
教孩子如何:“隨時隨地做好事”是培養孩子同情心的最簡單也是最有效的方法。《隨時隨地做好事》一書曾在美國掀起了一場全國性的做好事運動。書中講述了許多道理,比如做好事是何等簡單,何等深遠地影響他人生活等等。一位大學生收到同學母親的一封賀年片,使他好幾個月心情都無比輕鬆愉快;一位婦女把一個壞台燈丟在公共汽車上,汽車司機花了好長時間才將它送回,而且修好了它;一位新近守寡的婦女跑出汽車,蹲在路邊抽泣,孩子們的聖誕旅遊是如此地使她感觸而傷心,一位陌生人走過來,輕聲安慰她,並邀請她們全家喝茶。遊覽全城的聖誕燈火。
《隨時隨地做好事》的編輯們完全被書中的故事感動了,他們一直在思索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這些簡單至極的好事能影響那麼多人的生活呢?他們在由觀眾來信編成的續集前言裏這麼寫道:“讀了這麼多感人的故事,我們明白了,善良是人類手中最有力的工具,隻要善於運用,人人都可以輕易得到。而且其能量永不減滅,相反卻會擴展到人類的每一次行動中”
□美國:鼓勵孩子參加社區服務
美國的各學校都非常注重學生愛心的培養,許多中學都要求學生們參加社區服務,否則不能畢業。根據美國教育機構1994年所做的一項調查,美國國立和私立中學中,超過30%的學校已經這麼做或準備這麼做。參加服務的時間要求不一,從加利福尼亞的40小時到聖路易斯的24小時。盡管有些宗教團體搞了一些社區服務活動,但是大多數孩子並沒有定期參加類似的幫助老弱病殘者的活動,因而就沒有親身體會,也不懂得其真正的含義。即使父母不斷地把這些思想灌輸給他們,但是,隻有親身經曆過了,孩子才能真正受到影響。
父母讓孩子和家人參加有組織的社區服務活動,定期幫助他人,不僅能培養孩子關心他人的品質,也能教會他們許多社會技能,使他們懂得合作的重要性及楔而不舍、持之以恒的價值。這些都是高情商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果你不是某些宗教和社區服務團體的成員,不能讓孩子至少每兩個星期參加一次社區服務,那麼有些資料可以教你如何開始。美國的《培養孩子責任心活動指南》和《助人千冊》這兩本書都很好,裏麵列出了許多孩子可以參加的活動
●在廚房幫忙
●參加拯救瀕危物種組織
●幫助鄰居打掃衛生
●給老年人閱讀書報
●給小孩當家庭教師
●給生病的小孩做玩具等等
向地方報社打聽一下,就會知道你所居住的社區中的許多有價值的活動,其中總有能吸引你和孩子的事。要想讓社區服務活動成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有幾點你必須牢記:
●選擇對你和孩子有意義的事
●優先考慮這些活動,不要喪失興趣
●盡量與孩子一起參加
在美國,學校還經常組織學生參加各種誌願活動,讓他們在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中學會理解他人、關心他人。下麵記述的就是一個中國旅美女中學生參加誌願活動的所見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