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一天,一年一度的新澤西州智力低下人“手拉手”聯歡會在學校大草坪上舉行。事先已聽說,這些來的“客人們”平均年齡是45歲,可平均智力年齡卻隻有7歲。我們要帶她們玩遊戲、聽音樂或者跳舞。
載著客人的大巴士終於來了。一個工作人員塞給我們一張卡片,然後向一個坐在輪椅上的女人一揮手:“她就交給你們了!”那女人約50多歲,幹瘦幹瘦,雙眼深陷,兩腳在地上亂蹬。
我和朋友阿爾瑟塔麵麵相覷。她就是——我們的了?護士不由分說,把兩根香煙塞進我們手裏:“她午飯後吸一根,兩點半再吸一根,其它時候絕不要給。”我們兩個拚命點頭,那女人已看到了我們手中的香煙,馬上嚷著伸手:“給我!給我!”哭叫起來。我們簡直束手無策。一位女工作人員實在看不下去了,過來俯下身,和藹可親地對那女人說:“親愛的,你要什麼?……啊!你要獎品!”那女人點點頭哭:“我要獎品,現在就要!”沒料到她突然手捂肚子哭叫起來:“我要上廁所,現在就上!”我們慌了神,廁所在哪兒?來得及嗎?趕快揪住另一個工作人員求援。她領我們到了廁所,打開標著輪椅的門。吉恩從輪椅上顫巍巍地站起來,我趕緊從後麵扶住她,而她兩隻手緊緊地抓住我,差點把我也拽倒。我把她扶進小隔間裏,又不敢走開,就在裏麵等著。她倒還會解褲子,順手抓了至少20張衛生紙。
完了以後我將她扶回輪椅,推著她走過小吃攤時,她又發令:“我要喝咖啡!”就給她倒了一杯。她發令要加牛奶,我們又給她拿了。直到一位中年婦女要錢時我們才覺出大事不好:咖啡每杯75分錢,阿爾瑟塔和我搜遍口袋隻湊了50分,都是準備給各自的爸爸打電話用的。這可糟了。那女人看我們可憐,點頭允許我們用5分鍾去借錢。我在草地上四處跑著,對碰到的第一個熟人劈頭便問:“你有沒有25分錢?”他居然從褲袋裏掏了個鋥亮的硬幣給我!
吉恩的注意力又轉移到別的客人手中花花綠綠的獎品上去。遊戲簡單得近乎荒謬:一塊大木板上有幾個臉盆大的洞眼,遊戲者站在離木板半尺遠的地方把沙包扔進其中一個洞裏就算贏了。吉恩因為坐輪椅,比別人矮,前3次都沒有投進去,第四次才成功,我和阿爾瑟塔都拍手歡呼起來。
心裏冒出奇怪的念頭:也許吉恩並不像我們以為的那麼傻?一次,她忽然從衣服裏掏出3根皺皺巴巴的香煙來,向我們哀求給她根火柴。原來她不知從哪裏偷了這些香煙,怕護士發現,就藏在她的胸罩裏,居然蒙混過關!
玩了幾個遊戲之後,她說餓了。吃午餐的地方一片煙熏火燎。阿爾瑟塔跑去給她拿白水,而我留下來照顧她吃漢堡包。她飛快地吃完就嚷著要香煙,可阿爾瑟塔還沒回來,而香煙在她身上,吉恩的叫嚎一會兒變成哀號,捶胸頓足,痛不欲生;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阿爾瑟塔高舉著一杯水從人群中鑽出來時,我才鬆了一口氣,我們向一個滿臉胡茬的男人借了打火機,然後看著她在我們中間吞雲吐霧。她這回才真的算完全安靜下來,非常滿足的樣子,手裏還緊抓著那個禮品袋子。我們又推著她閑逛,她不斷微笑著向周圍的人群招手,像國家元首閱兵。而我們則不斷地跟周圍的人群說:“向她道聲好吧,她會很高興的。”真有不少人圍到她身邊與她握手,津津有味地看她展示得來的獎品。
下午,她的手緊緊地蜷在胸前,阿爾瑟塔終於忍不住問她是不是冷,她點點頭。我身上穿著一件毛衣,很漂亮,但我不能讓她凍出毛病來,隻好忍痛脫下讓她穿上。她傻笑著看著我說:“我會還你的。”
下午兩點來鍾,她該走時,我們又給了她另一根香煙。到那時為止,她共上了3次廁所,吃了兩個漢堡包和一個熱狗、三杯水果汁、兩杯水、一杯加牛奶的咖啡,另外還贏了一大堆玩具和小首飾。我都有些眼紅。吉恩離開時一直談笑風生,我心中暗暗希望她能顯得有些依依不舍之類的,好讓我有些成就感,但她上車後就忙著與其他人談話炫耀戰果,最後我們與她拉拉手,她回過頭,輕描淡寫說了句“再見”就又掉過頭去。
□澳大利亞用小說來培植愛心
澳大利亞一所大學則別出心裁,用小說來培植學生的愛心。位於格陵蘭島的格裏夫斯大學護理係的學生一年級時的必讀書是愛米麗·勃朗特的《呼嘯山莊》和傑尼特·弗拉米的《我桌上的天使》,通過閱讀這些小說,可以幫助學生更形象、更生動地理解悲傷、失落和精神痛苦這種種感情,從使他們對病人產生深深的同情。
這門課程是從1996年開始的,起因於一項調查。調查說明,許多護士有很高超的護理技術,但他們在慰藉病人的精神方麵卻大大落後,而這種慰藉對病人的恢複至關重要。
“做一個好護士不僅要會按電鈕,”羅利教授說,“我們必須把這種職業的重點放在關注人的精神上。”
除了專業課程之外,這所大學將用小說、詩歌和音樂來激勵學生的同情心,使他們帶愛心走上社會。
□英國:通過豢養寵物培養孩子的愛心
英國的父母注重開發孩子的愛心,父母往往通過宗教活動和豢養小動物來教育孩子要熱愛生命,熱愛生活,從而培養孩子對公眾事業和社會責任心。
現在是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時代,生活在這一環境下的孩子們享受著前所未有的物質文明提供的一切便利,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傾向日益加重,人們日益變得冷漠,對社會和他人的冷暖漠不關心。這種情況下,激發孩子的愛心及對社會的責任心尤其顯得重要,家庭正承擔著這樣艱巨的任務。
英國人對狗的感情是舉世皆知的,英國人的這句話“Love me,love my dog(愛我者愛我的狗)”也為世人熟知,將狗看得與人同樣重要。這當然是英國人特殊的愛好,但同時英國還有意識地用對狗、貓之類小動物的熱愛去啟迪孩子的愛心。在英國,絕大部分家庭都養有寵物,當然富有家庭和一般家庭的寵物是不同的,但目的是一致的,即調劑生活,培養愛心。為了培養孩子的愛心,大多數英國人會想出很多辦法,如鼓勵孩子的愛心捐助,扶持弱小;經常性的郊遊或遠足以親近大自然;在孩子不同的年齡舉行各種宗教儀式,用宗教的力量來感召孩子熱愛同類,熱愛生活,開發孩子的慈愛精神。伴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的一係列行動使得孩子將慈愛之心牢牢地融進了心靈之中,使他們的成長更加完善,更加符合現代教育的標準。
英國的父母認為,培養愛心要和責任心的培養結合起來。通過問卷,絕大多數英國人認為,一個沒有責任感、沒有價值感的孩子,因為找不到自己的生命在社會中的地位,會感到迷惘,會失去創造成就的動力,也容易為一些物質性的虛浮的事物所吸引而沉浸其中,導致終身一事無成。一個心智健全的人,會認識到自己對社會對生活有什麼樣的責任,並將其落實在行動之中。家庭對孩子的成長負有重要的責任,同樣也肩負著對孩子責任心的培養的使命,父母應在孩子幼年時就通過自身的行動讓孩子受到影響,使他們逐漸樹立起對社會和集體的責任感,使他們成為健全的人,對社會和群體有益的人。
教育專家提醒每一位父母,現代生活很容易使兒童喪失責任心和愛心。頻繁的職業變更,經常性的遷徙,使人們之間的聯係減弱,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新的一代不需為家庭溫飽分擔任何責任,有些父母的教育也隻是注重孩子的學業和身體,相對地對他們的心靈成長有所忽視。責任心的減弱會導致孩子的上進心、紀律性及榮譽感的衰退,因此,在英國的學校裏,老師讓每個小學生輪流充當助手,幫助老師組織各種活動,以此來鍛煉他們的責任感和能力。事實上,責任心正是愛心的一種體現。
□在美國的見聞
讓我們先看看一個中國軍人在美國的見聞吧。
“一天,我和家人、朋友到西點軍校遊覽。黃昏,西點軍校的學員組織一場露天演奏會,遊客們一起坐在舞台前碧綠的草地上,靜待晚會開場。正在這時,突然傳來一陣嘹亮的軍號。降國旗的時候到了,幾乎與此同時,一個使我十分難忘的場麵出現了,在場的所有美國人,不管男女老幼一齊站起來,麵向國旗,肅然而立。整個院內鴉雀無聲。頓時我感到非常激動。盡管我是外國人,這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情景,使我不由地也站起來,沉浸在一種沸騰的情緒中。沒有講解,沒有宣傳,可是人人都感到了這個民族的力量,這是精神的力量。當時我很尷尬,是站著,還是坐著?後來想,我不是美國人,又坐了下來。雖然坐下了,但還是想著再站起來,不是為星條旗,而是為了這個民族,這樣的民族是優秀的民族,我應該站起來表示對他們的尊敬。”
“美國有一個‘越戰牆’,美國人走到這裏,都用一種極輕的步伐緩緩而行,沒有人大聲喧嘩,行人多用敬仰的目光注視著牆壁,壁上刻著所有在越戰中陣亡的美國官兵的名字。有個青年跪在地上用鉛筆拓寫牆上的字。一個在附近執勤的警官走過去舉手敬禮,然後遞給青年拓寫專用的炭精筆和紙,幫他拓印。一位母親正在給孩子講解這麵牆的含意。盡管美國人對戰爭有各種不同看法,甚至持根本否定態度,但對在戰爭中陣亡的將士他們卻懷有同樣的尊重。在他們眼裏,這些軍人都是為了國家的利益貢獻出自己的生命,無論如何都值得後人尊敬。”
“阿靈頓公墓,是美國最大的國家公墓,埋葬著美國獨立戰爭以來曆次戰爭中死去的無數官兵,美國海軍陸戰隊的優秀士兵在這裏晝夜值勤。一名身著海軍軍服,長得十分精神的小夥子以任何軍隊條令裏不可能有的步伐,踮著腳尖,像是怕驚醒安息的亡靈,輕輕地從通道這端走向那端,然後立正,向後轉,槍換肩,向回走。周圍的人都屏聲靜氣,一個孩子叫了兩聲,母親立刻製止說,不要嚷,這兒不能高聲講話。通道兩旁,布滿了陣亡軍人的墓碑。盡管這些墓碑既小又簡陋,但卻排列得十分整齊,看著宏偉壯觀。站在這裏,人們感到的不是悲涼,而是一種雄宏的力量,國家之魂的感召力。”
“我們來到在珍珠港事件中被日本擊沉的一艘巡洋艦的遇難遺址上,這艘艦上1200名官兵無一生還。據說,戰後美國投入巨資要把這艘艦打撈起來,當打撈工作正在進行時,有人在國會提議把這艘船留在原處,作為棺槨,永遠和全體官兵在一起,同時還可教育後代。國會通過了這項提議,停止打撈,並在艦的上方建起一座棧橋,遊人可以站在橋上清楚地看到整個大艦的全貌。棧橋中部設有供遊人投擲花圈致敬的地點。人們在這時紛紛地用鮮花編成的花環投下海麵,讓朵朵花瓣飄蕩在閃閃發光的碧波中。”
“參觀中,3個穿著雪白軍服的美國海軍軍官引起人們的注意。他們沒和大多數遊客一起參觀,而是快步走到橋的盡頭。那裏有一麵巨牆,牆上鐫刻著1200名官兵姓名和出生年月。三人站在牆前,立正,麵對遊客,其中一位上校平靜地對大家說:‘先生們,女士們!’眾人聞聲駐步。上校說:‘現在我向大家介紹這位女士,’他指著同行的一位軍官:‘她是個優秀的軍人,曾服役於海軍部隊。現在她正在航空軍校學習,即將畢業得到新的任職,今天我們和她一起在此麵對在二戰中陣亡的美國海軍將士,莊嚴宣誓。’話音未落,遊人們擁擠過來,圍成一個半圓。”
“三名軍官緩緩走上台前,念完誓詞,遊客熱烈鼓掌,紛紛和女軍官合影留念。上校製止說,別著急,我們的儀式還沒完。說罷,神態莊嚴地走到棧橋中間,這裏豎立著高高飄揚著國旗的旗杆。上校從衣中掏出一麵國旗交給女軍官,女軍官肅立向國旗行禮,將旗冉冉升起,上校舉手行禮,目視國旗升到頂端,在場的美國朋友說,這種常見的儀式表示這名軍官永遠獻身於美國。這麵國旗由女軍官親手升起來,她可以永久保存。我想,人們會把這麵國旗看作她一生最珍貴的禮物。”
這位中國軍人的見聞令人歎服,然而,感歎之餘,我們不能不問,這種強烈的愛國精神來自何方?
愛國心的培養離不開家庭和社會,然而,學校卻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美國人的這種由衷的愛國主義精神絕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和從小學、中學到大學的一點一滴、持續不斷的培養和熏陶分不開的。美國盡管隻有200多年的曆史,但美國的學校支卻QD分重視挖掘自己國家獨特的文化傳統,並把這種傳統教育滲透在學校的全部教育活動之中,使學生從小就意識到作為一個美國人的自豪。從政治家林肯到小說家馬克·吐溫,從開拓西部到南北戰爭,美國學校用這些英雄楷模和曆史奇觀來感染學生,使這種民族英雄主義精神滲透到他們的血液中。美國學校還善於創造和利用獨特的精神氛圍來感化學生,參觀曆史遺跡、博物館和參加各種社會活動,都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極好形式。當然,美國社會也為這種愛國主義教育創造了美好的環境,比如,他們的曆史遺跡、博物館等愛國主義教場就是對公眾免費開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