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正孩子的惡習
孩子畢竟是孩子,在他們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各種不良習慣。因為他們太小,對事物的判斷及對事情的處理上都顯得能力有限。作為人之父母應該首先注意這個問題,不能把孩子的“惡習”與成人的惡習相提並論,因為孩子的“惡習”還不具備成人惡習的性質和危害。比如說,當一個孩子說“我恨死你了”的時候,就和成人說“我恨死你了”不是一個概念。父母在麵對這些的時候,應該多從孩子的立場出發,多去考慮一下孩子說話、做事的動機,以免小題大作,弄假成真。
有的父母認為,隻有在大庭廣眾之下教訓孩子才會樹立父母的權威,令孩子口服心服。我們認為這種做法極端錯誤。因為這種做法直接的危害就是傷了孩子的自尊心。
在對孩子的教育上,從來不采取當眾訓斥的辦法,因為對孩子的教育應該建立在不傷害他自尊心的基礎上。否則,不但不會在某一問題上幫助孩子,反而會使他向相反的方麵發展。
自尊是一個人的基本需求,自尊心受到傷害所造成的身心危害是難以估量的,對幼小的孩子來說,盡管他不完全懂事,但自尊心多次受到傷害,會對他的性格乃至整個心理的健康成長造成深遠的影響。孩子的自尊心就像一朵嬌嫩的花朵,隻要稍不留意就可能受到傷害,進而產生難以預料的後果。所以,無論在對孩子的教育上,或與其他父母談論教育孩子時,都一再強調要盡力去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父母教育孩子時必須維護孩子的榮譽感。任何人都需要得到別人的肯定和讚揚,這是人之常情。孩子在這方麵表現出來的欲求往往比成年人更加強烈。對於孩子來說,得到別人,特別是父母的承認,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一個失去了自尊心和榮譽感的孩子是很可怕也是最難教育的。如果當著眾人,特別是孩子的小夥伴麵前數落孩子,會讓他感到麵子盡失,羞愧難當。這非常容易使他在夥伴麵前感到自慚,經常自覺低人一等,也會成為其他孩子羞辱他的把柄,久而久之會形成不良的心理障礙,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所以,對孩子的不是之處要講究用適當的方法去細心教導,要掌握合理的時間,一定不要簡單蠻橫,不能以成年人單方麵的思維去對待孩子。
在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無論是他做了好事或壞事,都竭力做到心平氣和,用一種平靜的心態去對待他,因為教育孩子是一個最需要耐心的工作。那些動不動就怒火衝天、對孩子責打頻繁的方法隻能把孩子嚇得渾身發抖,隻能在表麵上看起來管住了孩子,實際上什麼問題也沒有解決。用心平氣和的狀態去處理有關孩子的問題,是一種最好的方法。這樣,父母在孩子麵前既有威嚴卻不顯得無理,既和藹卻不顯得不嚴肅。
孩子也會做錯事。每當麵對這種情況時,我們不應總是使用“不準這樣”、“不要這樣”、“不行”這些消極的、否定的詞語,因為這些語言容易使孩子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會增加他的消極情緒。我們用積極的、肯定性的語言,給孩子以明確的行為指導,增加他的積極情緒。這樣做往往會收到較好的效果,或許孩子聽多了這些比較機械的這樣做努力去做,這些積極的、帶有鼓勵性的語言吧。
很多父母認為,為了防止孩子養成不良習慣就要對孩子了如指掌。其實這種想法也不完全正確。孩子都有自己的秘密,大孩子有,小孩子也有。許多父母都是不注意這一點,要麼認為小孩子沒有什麼秘密,要麼就是千方百計地挖掘孩子的秘密。這種想法和做法都是不正確的。孩子自有孩子的秘密,隻是在大人看來算不上秘密而已。孩子是非常幼稚的,他們心目中那種秘而不宣的東西就是秘密。父母不應該時刻窺探,不要對此過多地追問,更不要幹涉,特別是對健康合理的、無害的秘密。這樣,哪怕是兩三歲的孩子也會更加信任父母,與父母更加親密。有了這種信任和親密,孩子可能會把他們的秘密告訴父母。如果父母一味追問,孩子得不到父母應有的尊重、信任,就會感到他沒有地位,就會心灰意冷,逐漸失去積極性,甚至會很小就關閉自己的心靈大門。當然尊重孩子的秘密,並不等於對此不管不問,而是要求父母時時刻刻關注孩子的內心世界,健康地加以引導,不健康的則應在充分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前提下,去關心和引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