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2 / 2)

其實,注意考慮到了孩子作為一個未成年人的能力範圍和性格特點,應該放手讓孩子去鍛煉去挑戰困難,以培養孩子自立自強的品質。這種傳統意識至今並未遭到摒棄,這種做法應該得到極力推崇。

孩子在感到不安和無能的時候,會習慣本能式地到父母那裏尋求慰藉,他們知道父母的愛會給自己以溫暖與支持。因此為了確保可以一直獲得這種舒適的感覺,有些孩子一直把情感的支點靠在父母身上。而這些人在交出了自己情感領地的獨立權的同時,也就不得不接受他人對自己的情緒支配。

一些在此方麵有心理障礙的人,情緒上通常高度依賴別人。因為他們沒有自我感,自己不能為自己創造心理上的滿足。為了支持自我,在思想、價值和行為上,他們都依靠別人。他們按照父母或其他權威者的樣式思考和行動。他們的自我感實際上是他人的反映,而由於他們精神世界的寄生性,所以當他們依賴的權威體係一旦坍塌,他們通常會陷入一種絕望而危險的境地。

真正具有獨立精神的人對自我意識有一種強烈的需要,他們不借助這樣那樣的依賴就形成自己的意向,作出他們自己的決定,自我實現的方向指引著他們履行自己的動機和紀律。

由於這類依賴意識相對而言更具隱蔽性,所以就對父母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父母必須追問自己對孩子的愛當中是否有這樣的成分:固然知道應該讓孩子獨立,但由於害怕失去孩子,而總希望孩子生活在他們為孩子所設想安排的狀態裏。

替孩子做太多的事,會使孩子失去實踐和鍛煉的機會。這是顯而易見的。不僅如此,更嚴重的是過分地為孩子做事,實際上等於告訴孩子他什麼也不會做,是個低能兒,他必須依靠父母,否則就不能生活。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一旦走上社會便會無所適從,會到處尋找幫助,然而家庭之外是找不到父母式的照顧的,獨立意識更無從談起,這實際上是害了他們。

在對孩子的教育中,應十分注意對孩子獨立精神的培養。孩子剛出生還是嬰兒的時候就往往單獨睡在搖籃中,而不是母親的懷抱裏。孩子的哺乳時間有嚴格的規定,如果不到規定的時間,即使他怎樣哭鬧,母親也不會隨便喂奶。

有人認為這種行為有些殘酷。實際上從幼年開始教育訓練孩子的獨立精神是十分必要的。其實,無微不至的關懷往往會造成孩子能力低下,同時也不為孩子全部接受。進入少年的孩子經常與父母發生衝突,有許多情況是對父母關懷他們的一種反抗。他們不願讓別人看到自己是個無能無用的人,他們需要在人們麵前顯示自己的存在,顯示自己的能力,父母的包辦自然造成他們的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