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孩子差在哪裏(1 / 3)

我國的孩子差在哪裏

一個民族的教育觀念,往往影響著和造就著無數孩子的成長道路。

●中國孩子與日本孩子的事實比較

不久前的夏天,77名日本孩子來到了內蒙古,與30名中國孩子一起舉辦了一個草原探險夏令營。

一、中國孩子病了回大本營睡大覺,日本孩子病了硬挺著走到底

在英雄小姐妹龍梅、玉榮當年放牧的烏蘭察布草原,中日兩國孩子人人負重20公斤,匆匆前進著。他們的年齡在11~16歲之間,根據指揮部的要求,至少要步行50公裏,,若按日本人的計劃。則應步行100公裏!

說來也巧,就在中國孩子叫苦不迭之時,他們的背包帶子紛紛斷落。產品質量差給他們偷懶製造了極好的理由。他們爭先恐後地將背包扔進馬車裏,揉揉勒得酸痛的雙肩,輕鬆得又說又笑起來。可惜,有個漂亮女孩子背的是軍用一迷彩包,帶子結結實實,使她沒有理由把包扔進馬車。男孩子背自己的包沒勁兒,替女孩背包不但精神煥發還幹方百計讓她開心。他們打打鬧鬧,落在了日本孩子的後麵。盡管有男孩子照顧,這位漂亮女孩剛走幾裏路就病倒了,蟋縮一團瑟瑟發抖,一見醫生淚如滾珠。於是,她被送回大本營,重新躺在席夢思床上,品嚐著內蒙古奶茶的清香。

日本孩子也是孩子,也照樣生病。矮小的男孩子黑木雄介肚子疼,臉色蒼白,汗珠如豆。中國領隊發現後,讓他放下包他不放,讓他坐車更是不肯。他說:“我是來鍛煉的,當了逃兵是恥辱,怎麼回去向教師和家長交待?我能挺得住,我一定要走到底!”在醫生的勸說下,他才在草地上仰麵躺下,大口大口地喘息。隻過了一會兒,他又爬起來繼續前進了。

二、日本家長乘車走了,隻把鼓勵留給發高燒的孫子,中國家長來了,在艱難的路段把兒子拉上車。

下午,風雨交加,草原變得更難走了,踩下去便是一腳泥水。

當晚7時,隊伍抵達了目的地——大井梁。孩子們支起了十幾頂帳篷,準備就地野炊和宿營。內蒙古的孩子生起了篝火。日本孩子將黃瓜、香腸、柿子椒混在一起炒,又熬了米粥,這就是晚餐了。日本孩子先禮貌地請大人們吃,緊接著自己也狼吞虎咽起來。倒黴的是中國孩子,他們以為會有人把飯送到自己麵前,至少也該保證人人有份吧,可那隻是童話。於是,有些餓著肚子的中國孩子向領隊哭冤叫屈。飯沒了,屈有何用?

第二天早飯後,為了鍛煉尋路本領,探險隊伍分成10個小組,從不同方向朝大本營——狼宿海前進。在茫茫草原上,根本沒有現成的路,他們隻能憑著指南針和地圖探索前進。如果哪一組孩子迷失了方向,他們將離大隊人馬越來越遠,後果難以預料。

出發之前,日本宮崎市議員鄉田實先生驅車趕來,看望了兩國的孩子。這時,他的孫子已經發高燒一天多,許多人以為他會將孫子接走。誰知。他隻鼓勵了孫子幾句,毫不猶豫地乘車離去。這讓人想起昨天發生的一件事:當道路被洪水衝垮時,某地一位少工委幹部馬上把自己的孩子叫上車,風馳電掣地衝出艱難地帶。

中日兩位家長對孩子的態度是何等的不同!我們常常抱怨中國的獨生子女嬌氣,缺乏自立能力和吃苦精神,可這板子該打在誰的屁股上呢?

三、日本孩子的吼聲在草原上震蕩

經過兩天的長途跋涉,中日兩國孩子勝利地抵達了目的地——狼宿海。當夏令營宣告閉營時,宮崎市議員鄉田實先生作了總結。他特意大聲問日本孩子:“草原美不美?”

77個日本孩子齊聲吼道:“美!”

“天空藍不藍?”“藍!”

“你們還來不來?”

“來!”這幾聲狂吼震撼了在場的每一個中國人。天哪!這就是日本人對後代的教育嗎?這就是大和民族精神嗎?當日本孩子抬起頭時,每個人的眼裏閃動著淚花。

在這群日本孩子身後,站著的是他們的家長乃至整個日本社會。據悉,這次由日本福岡民間團體組織孩子到中國探險的活動得到日本各界的廣泛支持。政府和新聞機構、企業不僅提供讚助,政界要員和企業老板還紛紛送自己的孩子參加探險隊。他們的夏令營向社會公開招生,每個報名的孩子需交納折合7000元人民幣的日元。一句話,日本人願意花錢送孩子到國外曆險受罪。

四、中國孩子的表現在我們心中壓上沉甸甸的問號

日本人滿麵笑容地離開中國,神態很輕鬆,但留給中國人的思考卻是沉重的。

剛上路時日本孩子的背包鼓鼓囊囊,裝滿了食品和野營用具;而有些中國孩子的背包幾乎是空了。裝樣子,隻背點吃的。才走一半路有的中國孩子便把水喝光、幹糧吃盡,隻好靠別人支援,他們的生存意識太差!

運輸車陷進了泥坑裏,許多人都衝上去推車,連當地老鄉也來幫忙。可有位少先隊“小幹部”卻站在一邊高喊“加油”,當慣了“官兒”。從小就隻習慣於指揮別人。

短短的一次夏令營,暴露出中國孩子的許多弱點,這不得不令思考我們培養目標與培養方式的問題。第一,同樣是少年兒童組織,要培養的是什麼人?光講大話空話行嗎?每個民族都在培養後代,日本人重視生存狀態和環境意識,培養孩子的能力加公德;我們呢?望子成龍,可是成什麼龍?我們的愛心表現為讓孩子免受苦,殊不知過多的嗬護隻能使他們失去生存能力。日本人已經公開說,你們這代孩子不是我們的對手!第二,同樣是少年兒童組織,還麵臨一個怎樣培養孩子的問題。是布道式的,還是野外磨練式的?敢不敢為此承擔一些風險和責任?許多人對探險夏令營讚不絕口,可一讓他們承辦或讓他們送自己的孩子來,卻都縮了回去,這說明了什麼呢?

是的,一切關心中國未來命運的人,都值得想一想,這個現實的矛盾說什麼了什麼。

全球在競爭,教育是關鍵。十年,二十年……中國的孩子在世界競爭的舞台上,將如何表現呢?

●中日兩國兒童養育觀的差異

綜上所述,中國與日本在兒童養育方式上存在著許多明顯的差異,其根源在於養育觀的不同。

當中國的父母還在給他們的嬰兒喂糊狀食物時,日本人已開始給六個月的嬰兒喂成人的飯菜了。中國人想的是孩子沒牙,吃不了硬東西;日本人想的是吃硬東西有利於牙的萌出和發展咀嚼功能。

中國的成人們都認為幼兒養得越胖越好,所以對孩子吃飯的態度總是“多多益善”;而日本人是“生怕孩子胖”,因為“胖”是不健康的標誌。結果,被中國人視為胖瘦適中的孩子到了日本卻被診斷為“輕度肥胖”。

中國人認為,小孩子嬌嫩,抗寒能力低,而病是凍出來的,所以小孩子總比成人穿得多,但是孩子盡管已厚成了“棉球”,卻還是沒完沒了地生病;而日本人認為,小孩子隻有少穿衣才能增強皮膚對溫度的調節能力,從而達到提高抗寒能力、防止生病的目的,所以小孩總比成人穿得少。中國人育兒還有一大特點就是“輕鍛煉”。在多數成人看來,給幼兒良好的照顧就是讓孩子多吃多穿,至於身體鍛煉則可有可無,結果兒童醫院裏總是人滿為患,父母無不抱怨自己的孩子體弱多病;而日本對兒童的身體鍛煉卻極為注重,曾提出一個口號:培養不生病的孩子。

很顯然,中日兩國成人在兒童養育方麵的觀念存在著很大的差別,這主要是由於兩國人對兒童適應環境的生存能力有極為不同認識。中國認為,兒童因不具備成人的肌體和能力而需加倍保護,以免夭折;日本人認為,要使兒童健全地成長則需加倍鍛煉,以使盡快具備適應外界的體魄和性格。從提高兒童的生存能力來看,日本人的這種鍛煉型的養育方式無疑具有積極主動性,創造條件讓兒童適應環境,能使兒童在發展自身能力的過程中領先自己的力量走向成熟。相比之下,中國人的這種保護型的養育方式則具有消極被動性,創造條件讓環境適應兒童,會使兒童因習慣於依賴外部力量而抑製和減慢自身能力的發展,甚至使一些屬於人類本能的生存能力逐漸退化乃至消失。

中日兩國家長對待孩子經曆艱險的不同態度,反映出成人養育孩子的目標不一樣。日本的父母希望孩子能從小經曆艱險,以便從中鍛煉出頑強的性格;中國的父母則希望孩子能一帆風順,並總是盡可能地幫助孩子避開逆境。也就是說,中國的父母對培養孩子頑強的性格並不太關心,而把孩子生活得平順安逸看作是兩代人共同的幸福。希望自己的孩子從小到大都不要吃任何苦頭,這種意識貫穿在中國父母養育孩子的全過程中。

值得指出的是,日本人注重培養孩子頑強的意誌並通過讓孩子親身體驗逆境的方式來達到這一目的,這是我們中國人難以做到的。生性求安穩、怕風險的中國人既不忍於也不敢於將孩子置於艱險之中。所以,盡管中國的父母也教育孩子要不畏艱險、勇敢堅強,但這種教育大多隻停留在口頭上,僅僅是象征性的,不可能產生真正的效果。堅韌不拔的性格靠說教是培養不出來的,而隻能通過具體的養育方式和過程將其逐漸注入到兒童的“血脈”與“骨髓”裏。

●美國孩子的獨立意識

美國孩子的獨立性是眾所周知的,而獨立性的養成與父母和老師的教育方式有著很大關係。

美國很多孩子從嬰兒時期便獨居一室。孩子長到三四歲,有了害怕的概念,家長可以到商店買一種專門的燈,很小很暗,插在插痤上,徹夜亮著,驅逐孩子對黑暗的恐怖。孩子再大些,便自己布置自己的房間,隨心所欲,父母不會幹涉。他們晚上睡覺前到孩子房間,給一個親吻,說一句“晚安!做個好夢!”便回自己臥室。孩子往往抱個狗熊或娃娃,就自己入睡了。

美國人很愛孩子,但他們愛的方式與中國人不同。美國父母不會問題圍著孩子轉,不會像中國父母操那麼多心。他們常常自己出門旅遊,把孩子留給祖父母或花錢請人帶幾天。在晚會和宴會上,也絕看不到帶孩子的父母。孩子與臨時請來的生人在一起,很少認生、哭鬧,他們很大方、開朗、並不糾纏父母。父母自己看護孩子時,也不總是捧著、抱著,孩子摔跤、啃髒東西、哭一會兒都不是大問題。

美國孩子從很小開始就做力所能及的事。筆者有位中國朋友,把7個月的兒子送到托兒所。她發現托兒所裏這樣小的孩子竟然需要自己托著瓶子喝水喝奶。她的孩子由於托不動水瓶便終日渴著。傷心之後,她不再送兒子去了。在中國不要說7個月的孩子,就是給3歲的孩子喂飯的情景也是常見的。在美國幼兒園裏,兩歲的孩子全部自己使用刀叉吃飯,常是一會兒扣翻了飯碗,一會兒碰掉了水杯,吃得天一半、地一半。老師可以耐心地打掃,但絕不會喂飯。

美國有不少富有家庭,但卻很少有父母濫給孩子零用錢的。一對美國夫婦,先生作律師幾十年,非常有錢。去年他們夫婦到中國旅遊,對中國文化異常喜愛。他們花高價買中國古畫,夫人對中國絲綢愛不釋手,買的絲綢量之大,一輩子都穿不完。